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三周年:成全国油气企业最集聚地区

澎湃新闻记者 陈雅儒
2020-04-03 13:37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自2017年4月1日挂牌以来,经过三年建设,万亿级油气产业集群在浙江自贸试验区从零起步,基本成型。

新闻发布会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陈雅儒 图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4月3日从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三周年新闻发布会获悉,三年来,浙江自贸试验区围绕“建设国际油品交易中心、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国际石化基地、国际油品储运基地和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示范区”的目标任务,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突出的油气产业集群,在全球油气领域打响了“无中生油”的浙江品牌。

浙江自贸试验区三年累计集聚国有、民营、外资油气企业6000余家,成为全国油气企业最集聚的地区;累计完成大宗商品交易额过万亿,其中油品交易额6525亿元,年均增长111%;建成全国最大的油气储运基地,总储运规模超过1亿吨,其中油气吞吐量达8810万吨,油品储备规模达到2790万吨,LNG年接卸能力300万吨;浙石化年产4000万吨旗舰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已形成2000万吨/年炼化能力;船用燃料油年供油量突破410万吨,跃升为国内第一、全球第八大加油港;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达1721亿元,年均增长440%。

除了万亿级油气产业集群基本成型外,浙江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也走在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前列,并对全省开放的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发挥。

三年来,浙江自贸试验区对照《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89项试点任务100%实施;复制各项改革试点经验184项;形成特色制度创新成果116项,其中全国首创52项,被国务院及相关国家部委在全国复制推广27项,居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前列。聚焦油气生产、储运、贸易、结算等环节,创新实施保税燃料油混兑调和、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试点、成品油“批发无仓储”试点等改革举措,形成了36项特色制度创新成果,推动了全国油品市场管理体制改革。

制度性开放取得突破,浙江自贸试验区形成了全国最优全球前列的口岸通关环境,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持续优化,船舶通关时间从16小时缩减到2小时,成为全国首个船舶无纸化通关口岸。

浙江自贸试验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快速增长,连续三年平均分别增长93%、99%,引进了霍尼韦尔、BP等43家世界500强投资和贸易企业。浙江设立了杭州、宁波、温州、嘉兴、金华、台州等6个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与浙江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联动创新。

3月3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的若干措施》。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浙江自贸试验区量身定制的开放发展支持措施,是全国自贸试验区中出台的第一个聚焦产业发展的支持措施,也是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唯一一个获得国家赋权的自贸试验区。

《若干措施》聚焦浙江自贸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共提出了引进油品贸易国际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石化炼化产业转型升级等11个领域26项具有系统性、集成性的改革创新具体措施,其特色亮点是“三个聚焦”:

一是聚焦国家战略。《若干措施》以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为出发点,进行顶层设计。

二是聚焦深化开放。《若干措施》举措改革力度大,含金量高,给予了浙江自贸试验区许多首创性、差异化的特殊政策,在国内油气行业领域尚属首创。如政策提出"支持打造液化天然气接收中心”,意味着支持液化天然气也纳入浙江自贸试验区发展规划之中。政策第四条“提升油品领域市场化配置能力”,提出允许符合条件的炼化一体化企业适度开展副产品的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先行先试,意味着自贸试验区内的民营企业也能参与成品油出口,打破了原有的单一格局,拓展了油品国际贸易的主体。

三是聚焦油气特色。《若干意见》围绕提升油品流通的市场化配置,提升大宗商品跨境贸易金融服务能力等油气全产业链发展难点进行改革创新,对推动油气体制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大宗商品配置能力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谢春雷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