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柏林网课十讲5|网课公平:如何支持学生

方柏林
2020-03-28 19:11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新冠肺炎催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网络教学。 “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让线上新学期拉开帷幕。殊料教育机构猝不及防,一时间“翻车”事件频发,学生抓狂,家长疯掉。很多老师对临时转行当“主播”一事也叫苦不迭。

方柏林老师自从2005年离开美国雪城大学后,一直帮助老师设计课程,包括网络课程。2016年开始修读远程博士学位,2019年顺利毕业,这些让他对网络学习的效果与效率深信不疑,也希望国内的师生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妙。方柏林新书《网课十讲》也将于今年3月底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远在美国的方柏林日前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在网上开设系列网课,就“停课不停学”相关话题接受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咨询。此为第五讲。

方柏林博士,摄影:Tammy Marcelain

这一讲主要针对线上教学也就是网课独有的障碍,介绍这些情况如何应对,从社会支持、教师支持到不同阶段的学习支持、心理支持。同时,也会介绍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网课学习。

网课公平:如何支持学生

据统计,因为疫情的影响,2020年春季学期,有将近2.7亿的学生进行网课学习,从小学生到大学生,概莫能外。这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在线教育实验了。由此也从教育公平衍生出了网课公平的说法。大多数人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很实在,人人机会均等。也就是说,一个孩子的学业表现,主要是取决于他自己,而不是受家庭背景或是别的什么左右。

网课从诞生之初,因为解除了时间地点的限制,给很多人增加了受教育的机会,被寄予厚望,像“一块屏幕改变命运”的说法就风靡过一时。但教育本身不在真空之中运行,技术和社会的因素都给网课公平抛出了新问题,此时,“支持学生”就成为网课公平至关重要的环节。网课的成功,离不开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得力支持。学生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情况,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障碍。这些障碍有些是线下和线上教学共用的,有的是线上教学所独有。共有的障碍包括:学习能力的强弱、学习进度的差异甚至不同形式的残疾等等。线上教学独有的障碍包括家庭条件造成的硬件、软件、网络的不足,技术熟练性差异等。这一讲主要针对线上教学也就是网课独有的障碍,介绍这些情况如何应对,从社会支持、教师支持到不同阶段的学习支持、心理支持。同时,我们也会介绍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网课学习。

学生的社会支持

突然从线下转换到线上教学模式,很多家庭措手不及。家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包括:双职工家庭没办法照料在家上学的孩子,如果有一人主动放下工作,在经济下行压力出现的时候更加棘手;留守家庭老人带孩子,家里没有智能电子设备可下载上网课需要的软件;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迅捷发展让很多家长、学生“第一次与网络亲密接触”是来自手机而非电脑,不是所有的年轻家长都会操作电脑下载程序;有的家庭没有智能手机,或是只有大人有手机,或是没有宽带上网的条件,或是手机的流量费用过高,支付不起。以上催生了各种“可歌可泣”的现代凿壁借光故事。

这些并非教师可以凭一己之力解决的,除了更有耐心地给自己的学生做好力所能及的辅导之外,事实上也有很多大的层面上做法可以借鉴。比如在有学生因网课自杀的消息传出之后,广东省扶贫办就紧急发文,给建档卡贫困户在读初三高三子女每人发一平板电脑供上网课,并要求两天之内发放到位,这个反应速度很值得点赞。上海则利用更为普及的电视频道,用空中课堂播放有关课程,让学生和家庭不至于因电脑或手机的缺乏而陷入困境。同时,电子设备的企业也可以设置教育优惠价,将只因“计划性迭代”才淘汰的上一代产品折价给学生。这一方面是对社会的回馈,另一方面也是培养自己潜在的长期消费者,是各方共赢的事。还可以开发一下亲子联系的软件,让上班的父母也能远程支持。慈善、公益组织在这方面也大有可为,尤其是基于本地社区的社会公益组织,更能够点对点地给出支持。总之,与其让网课背负消弭地区差异、贫富差异的沉重,不如大家争先恐后地在支持上“硬核”起来,给小小家庭创造条件。从长远来看,网课有可能消除贫富差距对教育的影响。大家想想看,是买台电脑/手机便宜,还是学校被撤并后被迫去城里买房便宜?

网课的教师支持

老师具体要如何提供支持呢?如下是我的一些建议:

课前说明。应该在上课前的课程介绍或课程大纲中,告知学生课程的技术基本要求,并提供一些可能存在的支持资源。老师自己要在技术折衷和自己的使用习惯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如果个别学生极有困难,可以以别的方式照顾其特殊需求,而不降低全班其他学生的使用需要。

开展技术调查。在上课之前的一个星期,做个上网课的技术背景小调查。内容可包括:学生是否拥有如下设备(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上均无);学生如何上网(使用手机流量、使用宽带、宽带加手机流量、无固定上网手段);学生在何处上网(家里、户外、邻居家、学校、其他地方)。这个调查不应该公开给全班,以免伤害贫困学生自尊。如果发现班上所有学生均具备上网条件,则如下很多权宜之计甚至都不用考虑。

平衡共时和非共时教学(也称同步和异步教学)。学生上网最大的困难,可能是在限定的上课时间,无法找到合适的上网课的手段。如果过于依赖直播等共时教学,这些问题就会持续存在。建议部分课程内容,以非共时方式分享给学生。直播课可以录下来,让一时用不了的同学去看。录播课可同时播放,也可提供回放的选择。

让音频视频均可下载。学生可以在有网的地方先下载这些音频视频,回家之后慢慢去听去看。还可以合理利用时间,比如可以在跑步或其他锻炼身体的时候听录音进行复习。根据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原理,大部分原本帮助特殊学生的教学改变,通常也会惠及所有学生。

多媒体文件提供文字版本。若能这样,学生看不到、听不到的时候,起码能读到。

技术使用寻找最大公约数。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占存储空间的最新软件和应用,而使用口碑较好、不同平台上均可使用的工具。比如有些软件或应用,只能在特定电脑、操作系统、手机型号上使用,建议慎重使用,甚至尽量避免。

减少打印需求。如果家庭连电脑都没有,还让其打印,会让学生的学习过程雪上加霜。如果是很长的阅读材料,建议转为音频,让学生可以在听和看之间切换,以免过于伤害视力。也可以建议学生调整手机等上网设备的亮度、背景,减少蓝光刺激眼睛。有些设备,比如亚马逊的阅读器,普通档的价格为五六百元人民币,低于大部分手机的价格,但是在设计上专门考虑到了视觉刺激,阅读起来和纸书效果接近,对眼睛保护更多。有些阅读材料,就可以发送到亚马逊的阅读器上,变成电子书阅读。

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手机优先。手机上的体验,甚至要比在电脑上看的体验更为重要。例如Flash课件,往往手机打不开,建议少用、不用。手机的普及率比电脑高得多。

教学生利用技术。智能手机上有一些工具有利于学习,学生未必知晓。学会了这些应用,也多了一个技能,这些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比如“扫描全能王”,可以让学生扫描自己的作业。另外学校和老师应该给学生普及其他一些有利于学习的应用。老师不必全都自己去教学生如何使用,可分享供应商自己发布的教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学。

提供技术服务。如上所说,老师可以教学生一些技术使用的常识,但建议不要喧宾夺主,耽误正事。很多老师上课任务已经比较繁重,如果再去解决每个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会非常困难,这也未必是他们的特长。美国的做法是高等学校都有技术服务台(Helpdesk)用现场或者在线的方式,解答学生的各种技术问题。这个国内高校可以参考。而中小学,可以在学区或者某个市教育局,设立技术服务热线,解决学生类似的问题。也可以将这种技术热线外包给专业的公司。这方面应该有一些新创企业兴起,帮助教育界。

网课不同阶段的学习支持

学生在网课中的学习,是有一个周期的。伯特歇尔和康莱德在《网课应急指南》(The online teaching survival guide: Simple and practical pedagogical tips)一书中介绍了四个阶段:课程开始,课程前半段,课程后半段,课程结尾。我觉得前半段和后半段的区分有些机械和勉强,觉得还是分成三段比较好,在这里分别做些简要介绍:

课程开始。

课程开始的目的,是迅速引导学生熟悉课程环境,了解学习方法,并创建社区环境。学期一开始,学生两眼一抹黑,老师不必马上进入正题,而是开展一些“扶上马”的教学活动。课程开始应该呈现课程的全面图景,需要介绍课程的目标、测评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材料、时间安排、学校政策、课堂纪律等。美国学校一般会把课程大纲(syllabus)作为课程开始的必备材料。另外,课程还需要有特定的“入门活动”(orientation),也有所谓的“上线入门活动”(onboarding activities),扶助学生上网课。这些活动会介绍网课学习需要注意什么,常见的网络礼仪,技术需求等。如果是一个新的班级,学生还需要社区支持,可采用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相互介绍。开始这些活动至关重要,所以我在这里列一个清单供参考:

最好在课程开始前一周,通过邮件等方式,介绍自己,欢迎学生,告知网课平台在哪里,如何去找到课程。与此同时,告知课本是什么,好让学生提前购买。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技术条件,必要时改变课程所用技术,或是为个别困难学生寻求帮助。

开学第一周,欢迎学生,介绍课程内容,发布课程大纲。

介绍网课的一些特点和学习方法,包括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发布技术帮助的相关资源,比如技术服务台的联络方法或教程的网络地址。

通过讨论区,组织学生互相介绍,如有个人页面,请学生提供照片和简要介绍,改变名称为实名,以便早日熟悉学生,并让学生互相认识。

和学生演示课程平台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提供一个答疑解惑的空间,让学生可以针对一些技术型问题相互提问和帮助。

查看学生是否登录、在线的信息,与从未登录或者不活跃的用户单独联系,了解是否存在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中间。

课程中间学生需要的技术支持减少,而学校的学习和社区支持更多一些。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在尽量减少技术问题干扰的情况下,激励学生的持续学习,推进教学计划的完成,并维系社区感。这个阶段是教学的主体,内容的发布、消化、测评、社区的维系都发生在这个阶段。这里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包括:

教学内容的发布,包括阅读材料的分享,老师的授课,外部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布置作业并及时修改,让学生及时消化学习内容。注意成绩和反馈的发布时机,最好一起修改完之后统一发布,而不是改一个发布一个,否则有的学生收到成绩有的没有收到,会引起不必要的焦虑。测试成绩发布也是一样。

设置测试,确保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

根据测试和学生的反应,及时提供反馈,给予集体或个体的辅导。

查看学习进度,查看是否有学生不定期登录或不活跃,相应发布通知、提醒,对不良学习习惯加以矫正。

通过讨论和小组作业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维系学习社区的氛围。

对出现挫折的学生加以鼓励,解决相应的困难,同时激励其他同学。

为了增加教学的多样性,而不是同一个老师一言堂,可以请和本学科有关的行家、专家做客座授课。

课程结束。

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学生会对成绩感到焦虑。另外一个常见问题,是学期结束需要提交的作业,有的学生不能按期完成。这个阶段的目的是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检测学习的结果,并让学生反省课程的得失,为下一次授课提供参考。这里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包括:

督促、辅导学生完成课程的作业。

开展终结性测评,了解学生学习的结果。

统计学期成绩,决定是否删除一两个最低分,或是给予学生补考机会,最终对成绩进行汇总上报。

开展学习总结活动,收集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为下一次内容的改进做准备。

学习进程中的心理支持

学生在网课中的学习,如果老师不用心添加激励因素,学生天天对着屏幕看材料,参加讨论,会学得很没有劲的。如果是一些非必修的课程,学生中途放弃都有可能。为此,激励学生,增加其学习的韧性,在上网课时至关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激励不等于打鸡血,也不等于讲段子学着当网红。学习的激励涉及如何增加学习者的信心、耐心和恒心。我推荐大家考虑教育学者约翰·凯勒(John Keller)在论文中提到的ARCS模型。

表9.1 ARCS激励模型以及在网课中的运用

提高学生学习的恒心,老师还需要维持自己和学生的“在场感”。多年前,我在一次Blackboard年会上听过一个故事,有个老师非常精通网课设计,通过精巧的设计,让课程单元、内容、活动定期自动发布,学生到了特定的星期一就可以看到特定内容,然后老师自己跑夏威夷度假去了。回来之后,学校将其开除了。为什么老师不可以让课程“自动巡航”呢?不是内容发布了学生自己可以看吗?这就是老师是否有“在场感”的问题了。所谓现场感,英文单词是presence,与之相对的是absence,也就是缺席。网课的在场感,不只是在上午8:00-9:00在线签到这么简单,它应该包括如下要素:

“社会在场感”(social presence):网课中需要建立相互信任、彼此支持、思维开放的氛围。对于练习,要适度容错。要通过讨论、通知等各种互动的手段,营造一个学习社区的概念。

“认知在场感”(cognitive presence):网课中,老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学生的学习认知。比如将学习目标、测评方式和教学内容衔接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找到学习者的最优学习区间(zone of roximal devleopment)。老师还需通过及时、个性化的反馈,提高学生的认知。

“教学在场感”(teaching presence):课程中必须有完整的教学环节,包括提供课程大纲、概念介绍、在线讨论、测评计划等,有些内容要在线授课,包括直播和录播。这些手段,未必能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但是会从技术上、认知上、心理上,给学生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在新的环境下,忘掉技术的屏障,而如同在面对面教学中一样,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习。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