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离不开的“得来速”,疫情当前又赢了

2020-03-26 09:51
上海

喜喜

疫情期间,许多媒体都纷纷表扬韩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原因之一就是病毒检测能力强,其首创的车内采样法已被多国效仿。

而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拉斯维加斯,一家脱衣舞俱乐部也看中了这种“不必下车”的模式,而把生意从室内挪到了室外:“我们提供免下车服务。每个舞者之间会被至少隔开1.8米的距离,客人在车里就可以直接观看表演。”

拉斯维加斯脱衣舞俱乐部推出的“得来速”服务。

事实上,这种“免下车”服务在美国早已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也是美国人率先发明出来的。在英文中,它被称为”Drive-Through”,简称“Drive-Thru”,中文翻译为“得来速”。

最早的“得来速”来自这家餐馆。

最早的“得来速”始于德州的一家名叫“ The Pig Stand”的餐厅,厨师把做好的三明治端到车窗前递给客人,这就是“得来速”的最早雏形。随着时间的发展,在70年代,这种免下车服务在美国逐渐成为了主流。

在那个年代,“下馆子”这件事从只有富人才能负担得起的奢侈行为,逐渐变成了平民百姓的日常消遣。到了80年代,据统计,90%的美国人至少一周下一次馆子,40%的人们天天外食。

 

各种快餐业都加入了“得来速”这一模式

随着快餐店和快餐食物的普及,美国人再也离不开这种“免下车”服务了:他们经常在饭点儿的时候,开着车,到达快餐店,只要花上不到1美元,就买到一份儿够全家吃的午餐或者晚餐。

随着80、90年代“免下车”服务需求的激增,很多本来设置成“Drive In”的服务模式也被迫改为了“Drive Thru”的模式。

其实,从购买餐食的过程来说,两者还是有些不同,“Drive In”是食客开进去,点餐、结账、停好车,等着服务人员把食物做好后送到车窗前,客人在车里吃完后再开车离去。

它和“得来速”一比,就显示出其劣势:“得来速”没有送餐服务,这样餐馆就可以雇佣更少的人员,节约开支;同时,用纸袋装食物,还减少了塑料托盘的购买、使用和清洁工作。

“Drive In”大家停车吃饭。

随着“得来速”在全美的迅速风靡,许多快餐店为了让快餐变得更快,便把可以下单的食物限制在及其有限的范围内,这样工作人员通常在一分钟内就可以制作完成,这也使得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据统计,经过改良后,工作人平均每25-30秒就可以服务一辆车。

美国各大连锁快餐店还纷纷缩减了食物的体积,以更加适合“得来速”这种商业模式,且美其名曰“仪表盘美食”:Wendy推出了小型皮塔饼;肯德基手抓三明治上市;Taco Bell的可折叠玉米饼广受食客欢迎。

 一些餐厅甚至还进一步降低成本,完全取消了可以堂食的地方,只在户外安装几个廉价塑料桌椅,为的是让一些食客坐下边吃边休息,用以缓解开车带来的疲倦感。

更进一步来看,说“得来速”改变了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并不为过。一家汽车生产厂商在1983年推出了一款小型面包车和一款旅行式家庭轿车。在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背景下,这两款车型因为价格可承受,车型体积小,再加上内部宽敞,很快就成为了中产家庭度假出游的首选。

同时,它们也是第一批在主驾和副驾中间安装杯托的车辆。车商在利益面前迅速嗅到了商机和卖点:“不管我们喜不喜欢,美国人就是期望车里有地方可以让他们放咖啡、饮料、啤酒……”

这番话,也令我回忆起当年轰动一时的一则新闻:1992年2月,来自新墨西哥州的79岁高龄的斯黛拉-莉柏克莉搭乘外孙的车途经麦当劳,通过“得来速”买了一杯热咖啡,她把咖啡放在两腿之间,打算往里面加上一些奶精和白糖,却不慎打翻了咖啡,最终导致她大腿部位三度烫伤。

经过长达多年的官司后,斯黛拉最终拿到了麦当劳支付的40几万美元的赔偿费(远不是当年谣传的2000多万人民币之多)——由这个案件,更可以看到车内增设杯托的重要性:赔偿款是小,烫伤住院植皮是大。

事实上,如今“杯托”早已成为每辆车的标准配置。2019年,某车商推出了一款新型大马力SUV,卖点之一就是车内的杯托达到19个之多。

 

“得来速”酒水店

其实,在美国,“得来速”不仅仅局限于餐饮行业,也涉及到许多其他行业,比如“得速来”酒水店、“得来速”大麻店、“得来速”诊所、“得来速”超市,这些都很好理解,顾客开着车到达商铺,不用下车就可以直接从货架上拿下物品结账走人,或者医护工作人员来到车边,为客人诊断病情。

 

美国的“得来速”殡葬服务

但是除了这些“基本款”外,美国几年前还推陈出新了“得来速”殡仪馆。只要客人提前预约好时间,开着车到达殡仪馆的窗口,届时窗帘将自动拉开,音乐也会配合着响起来,客人无需下车,就可以完成从车内瞻仰遗容,再到3分钟的祈祷祝福。最后殡仪馆还体贴地为顾客准备了两个小信箱,一个可以放进去和逝者相关的纪念遗物,另一个则是一本笔记本,客人可以写下寄托哀思的话语。

在我们国内,“得来速”的模式并不普遍。在我印象中,只在北京的市区内见过一家麦当劳“得来速”,它位于东南三环的双井地区。路过过几次,但基本没有任何车辆在使用这项服务。

我想这也许有几个原因。首先,市区交通拥堵。尤其是北京这类大城市,基本上全天都在堵车,想要从三环的主干道拐到辅路,开到餐馆,完成点餐、结账,再开回主路——先不说完成这一系列动作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光是作出这个决定都需要有一定的勇气。

其次,建造“得来速”需要额外增加不少开支。

国内的快餐连锁店大都位于市区繁华地带。快餐店本就是起到廉价又方便的作用。如果建造这种“得来速”,门前就需要很大的空间和车道,这就意味着店主必须要付更多的租金才能实现这种”进与出”。同时,还要设置相关的点餐仪器等,这些都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再者,文化和习惯不同。美国一直被我们称为“轮子上的国家”。美国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公共交通也及其不发达,人们基本出门就上车,人均拥有私家车的数量也远远高于我国。因此这种“无需下车”的服务的产生也是必然现象。

而在国内,由于人口过于密集,催生出了骑“电动车”的外卖服务。只需要网上下单,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任何想吃的食物。虽然都是“得来速”,但是速来的方式却有很大的不同。

其实,我现在居住的澳洲也是一个过度依赖汽车的国家。我在环澳旅行的时候,就用过好几次“得来速”。

在达尔文,我甚至还亲眼目睹了一起犯罪:我们开着车进入一家“得来速”酒水店,我随手拿起冰柜里的一瓶酒,结账时,我还觉得奇怪为什么小哥总是不停地朝后张望,毫无预兆地,他突然就从窗口跳了出来,随后快速向后面跑去,原来一名原住民用其他人的车作掩护,企图从冰柜里偷走六瓶冰啤酒。——“得来速”虽然是方便,但是这种全凭自觉的模式,也催生了不少意外。

“得来速”可能是当下控制疫情的“良药”

但是在这个全球疫情肆虐的时期,“得来速”却有了它的特殊意义:不仅可以满足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还因为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更突显其“无接触服务”的优势。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