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的起源:“隔离期”(quarantine)即40天

保罗·S. 塞赫德夫 撰 徐欣蕊 译 杨长云 校
2020-03-22 10:15
来源:微信公众号“瑶湖读史”

文章来源:Paul S. Sehdev, "The Origin of Quarantine,"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Volume 35, Issue 9, 1 November 2002, pp.1071–1072.译文原题《隔离的起源》,原刊于微信公众号“瑶湖读史”(jxnuhistory),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我们应该让他进来吗?》,这是一幅政治 漫画,要求防止船只将黄热病带入纽约,尤其是从加勒比海来的船只。载于《莱斯利新闻画报》,1878年9月。

在现代,这幅漫画中的黄色旗帜被用来表明正在进行对黄热病的隔离检疫。虽然用旗帜表明隔离是晚近的现象,但是将病毒感染者与未感染者分隔开的做法自古有之。其中最早提及这一现象的是《旧约》。《利未记》第13章的开篇就讲到,任何人感染了麻风病,就是不干净的,就必须在营地之外居住。《民数记》第5章规定了一项义务:把患有严重皮肤病或者漏病的人赶出营地。然而,这些早期的记录中没有使用过“隔离”(quarantine)这一词语。那么,这个术语是如何成为现代词汇的一部分的?这个答案可能在欧洲黑死病的历史中找到。

从14世纪中叶开始,瘟疫不断席卷欧洲。在1347年疫病传播到南欧后,瘟疫迅速蔓延,1350年,传播至英格兰、德国和俄罗斯。据估计,在这段时间里,欧洲有三分一的人口死亡。疫情造成的深远影响导致极端的防控措施出台。例如,1374年,雷吉奥的博纳尔子爵宣布,感染瘟疫者一律赶到城外,在那里死去或者康复。

繁忙的地中海海港城市拉古萨(即今天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市)也采取类似的措施。当首例黑死病患者出现后,该城的首席医生帕多瓦的雅各布建议,在城墙外设立一个地方,用于治疗患病的城镇居民和前来寻求治疗的外来者。这些建议是基于一种早期的传染病理论,提倡将感染者与未感染者分开。不幸的是,这些措施作用有限,促使城市大议会采取更激进的策略,以阻止疫情的蔓延。

1377年,大议会通过了一项法令,规定一个“trentino”即30天的隔离期限。这项法令的四项原则是:(1)来自鼠疫疫区的居民或旅客,除非自行隔离1个月,否则不得进入拉古萨;(2)拉古萨中的任何人不得进入隔离区,否则予以留守隔离区30天的处罚;(3)除非大议会指派照顾被隔离者的人,其他人不得不携带食物给被隔离者,否则予以1个月留守处罚;(4)不遵守这些条例者,予以罚款并隔离1个月处罚。在接下来的80年里,马赛、威尼斯、比萨和热那亚相继出台类似的法令。此外,在这段时期里,隔离期从30天延长至40天。故而,隔离期称呼从“trentino”改为“quarantino”。这个词源于意大利语“quaranta”,意为“40”。

将隔离时间从30天改为40天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有的学者认为,它之所以改变,是因为较短的时间不足以阻止疾病传播。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一改变与基督教对四旬斋节的遵守有关,这是一个40天的精神净化期。还有一些人认为,40天是用来反映其他圣经事件所持续的时间,比如大洪水、摩西在西奈山的停留,或者耶稣在荒野的停留。也许实行40天隔离源于古希腊的“临界日”学说。该学说认为,传染病在接触后40天内发病。尽管改变隔离时间的根本原因可能永远不为人所知,但是,隔离40天所包含的基本理念仍然存在,并成为现代隔离实践的基础。

    责任编辑:于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