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日志|通过网课参与抗疫的设计系师生

程坦
2020-03-18 15:54
来源:澎湃新闻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暴发,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疫情严重牵动人心。

作为一名艺术学院的设计老师,我在2020年春季学期开始上的第一门课,便是信息图表设计。信息图表设计作为将数据、信息和知识进行可视化呈现的一种设计手段,便于快速而清晰地呈现信息,旨在通过可视化的信息,加强读者对于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设计作为艺术和科学的桥梁,不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为社会服务,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十九世纪霍乱暴发,当时人们一直没有明白霍乱的真正原因,直到1854年,英国麻醉学家、流行病专家约翰·斯诺通过分析伦敦SOHO区感染霍乱者的住址,结合伦敦地图,研究出一份信息图表——《霍乱地图》,揭示了霍乱的传染途径是通过地下污水传播,从此拯救了无数条生命。

现在,面对全球严峻的疫情和网络上繁杂的病毒信息,如何理性地面对疫情,客观地分析疫情,科学地自我预防,成为这段时间每个人不可忽视问题;我也在思考,作为艺术从业者,我们还能为社会做些什么。

这次课程,我们利用了网络平台,组织了湖北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1704班全体同学展开线上教学。学生们运用设计专业知识,将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再整理,利用图形图表、插画等信息可视化的设计手段,希望将准确的数据信息以直观、有效、快捷的方式传递给人们。

下面是同学们的设计作品背后的故事。

新冠病毒科普+预防(设计者:程子琪、吕容萍、文彤、王雅思)

程子琪(湖北人,目前在湖北武汉):

疫情,给武汉蒙上了恐慌与悲伤的雾霭。

每当听到救护车呼啸而过的声音,我的心是揪着的:是谁又要和病毒抗争,而他的家人又该是怎样的恐惧、伤心与无奈。而在中国各地,又有多少这样的病人、这样的家庭?

看到电视中报道的医生、护士、警察,他们用能力和决心奋勇向前,冲锋在抗战的第一线,为人民建立起一座安全的屏障,我们虽不能前往一线战斗,但也希望通过我们的专业,用手中的画笔为那道屏障添色,肩负起宣传者的责任。

我和我的几位同学做了这系列的信息图表,将我们的希望与关心融入数据、图标、文字,排列出安全预防、信息认识、数据希望和国家担当这几个方面。而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图表,让人们更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懂得更好地保护自己与家人。

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如何预防新冠肺炎(设计者:徐俐妍、龙雨菁、李灵茜、闫喜喜)

龙雨菁(湖南长沙人,目前在长沙):

2020的春天,一场疫情突袭武汉。

作为在武汉读大学的学生,武汉在我心里已是第二个故乡。我和同小组的成员结合自己的专业,通过数据收集,创作了这组信息图表。

第一张图表《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我们在设计中将版面分为了6个板块,中心板块是新冠病毒的插画。整个圆圈包含从新冠病毒传染源、发展阶段,到潜伏期、感染的症状,再到病毒传播途径等6项内容。我们用明亮的色块来区别不同类别的信息内容,用插画的形式来传达信息,科普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知识。

第二张图表《如何预防新冠肺炎》的主题是告诉人们如何预防新冠肺炎,宣传公共卫生知识,从出行方式、出行场所、如何正确地消毒、办公场所如何预防、私家车如何预防、乘坐电梯如何预防六个方面,描绘了该怎样正确地预防新冠肺炎。

什么是新冠病毒+新冠肺炎的治疗(设计者:孙婕、李倩薇、方婷、胡玉珠)

胡玉珠(湖北人,目前在湖北鄂州):

除夕晚上守岁,按习俗依然放了烟花爆竹。但正月初一早上,爸爸突然对我们说,不去外婆家拜年了,两个姑姑也打来电话,不来走动拜年了。二叔从武汉回来最晚,自觉在家隔离。

日用品用完了,在村里微信群里列个清单,居委会统一采购,再由每家代表去购买。爷爷不在意这些,没戴口罩要去村口买打火机,二叔拦着他,“教育”了好久。大多数年轻人都戴了口罩,老年人真的很难说服。

从初一开始,村里的喇叭从早到晚都在循环播放疫情防控指挥通知。村里没人走动,只有伴随吃饭时的鞭炮声。各村弯之间挂了条幅,设置了路障,派人专门看守,还有人挨家挨户登记查体温。所幸,我们这里没有人感染。

大家都在努力抗疫,我也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绵薄之力,让更多人了解新冠状肺炎,加强重视,做好防护,特别是意识薄弱的农村居民。

在作品的配色方面,我们选取了绿色和紫色这种冷调的搭配方式。浅蓝绿色被普遍运用在防护口罩和防护服等医疗用品上,给人警醒的同时,让人感觉清新舒适,紫色则给人冷静的感觉。两种撞色设计的运用能让画面整体看来冷静、清新,符合科普作品的定位。

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表现+新冠病毒的预防与治疗(设计者:刘婷、闫大壮、王帅艮、贺芝瑞)

闫大壮(河南人,目前在河南鹿邑):

武汉,作为一个我生活了近三年的城市,对它的情感早已无法用言语表达。看着网络上关于武汉封城后的航拍景象,那些熟悉的场景、画面,昔日里熙熙攘攘的街道现在却空无一人,变得熟悉又陌生,我感到莫名的心疼。

我和几位同学决定要为这场“战役”做点什么。于是我们就发挥专业的优势,做海报、信息图表,用自己的行动来为这场战役加油打气,为民众普及疫情相关的知识。

该作品采用手绘扁平插画作为主要的表现方式,用一种比较轻松、诙谐的设计风格来介绍病毒感染者的临床表现,让大家知道病毒并不可怕,只要万众一心,一切都会过去的。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大量浏览并参考了国内外优秀的防疫宣传图。对于国内官方平台发布的防疫手册,我们认为图文并茂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传递信息的方式,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但风格可以更加地多样化,对于科普知识的表达可以更有趣味性,这样能够使人更轻松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反应(设计者:汤晨曦、盛祖欣、雍子璇)

汤晨曦(武汉人,目前仍在湖北武汉):

疫情初期,在武汉的每一天都很难熬,每天熬到0点不敢睡,等确诊人数公布,在网上看四处传播的医院状况,在微博首页浏览到肺炎求助超话却无能为力……太多太多的惶恐压抑着我们的生活。每天,什么也不想做,也什么都不能做。

后来疫情逐渐缓和,网上开始征集抗疫作品。我把艺考前的一幅水粉作品作为一件抗疫作品上传,作为对现在的一些院校和机构强制性要求征集抗疫作品的调侃。

就我本人而言,一直信奉着罗素对于人生意义的解读: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怜悯人类。强制也好、自发也好,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既然来到这个社会,总要留下一点痕迹。于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开始了我们的抗疫系列的信息设计。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上升的感染人数,不断增加的感染地区让我们感到慌乱和恐惧。但是在疫情背后一直有那么一群人,为了维护我们平静的生活不辞辛苦地努力着。是这些人给我们依靠,让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即使是星火,能在某个时刻闪烁过某个人的眼睛,也好。

疫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疫情发展的时间线(设计者:王令军 刘家琦)

王令军(山东人,目前在山东潍坊)

2015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到武汉,看着“武汉,每天不一样”的标语,听着街道上阿姨们高喊我听不懂的武汉话,武汉的热情和活力令我印象深刻。2020年的春节,受疫情的影响,武汉封城,往日热闹的武汉突然停了下来,陌生得让人无法相信。

当然不独有武汉,全国各地所有人的生活都因为疫情的冲击而发生了改变:春节拜年转移到了线上,元宵看灯会变成了追剧看电影,每天的疫情动态提醒成了我的起床闹钟,停课不停学的全国学生一起上网课。武汉的痛,我们感同身受。

作为一个在武汉求学的学生,最好的贡献力量的方式就是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化为抗击疫情的戈矛,通过作品记录疫情期间令人感动和深思的人与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此次疫情。2020年虽然无法重启,但让我们现在积蓄力量,待到疫情结束时,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未来。

以下是更多同学的设计作品。

新冠病毒的结构和危害(设计者:曹雨欣、秦紫瑄、杨欣丽、陈辰辰)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新冠肺炎时期的居家隔离与出行(设计者:周雨彤、熊旭云、赵雯婷、陈茁)

新冠病毒感染过程+口罩基本介绍(设计者:蔡元新、宋志勤)部分素材源自回形针视频

关于新冠病毒肺炎的数据调查(设计者:李舒悦、常玉林、杨文弦、马静芸)

(作者程坦为湖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教师。)

    责任编辑:沈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