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图还原沙漠蝗灾路线,治蝗不靠鸭子靠的是什么?

澎湃新闻记者 杜海燕 龚唯
2020-02-27 20:46
来源:澎湃新闻

2019年10月以来,全球沙漠蝗灾出现恶化趋势,非洲东部多地饱受蝗虫侵扰。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5号再次发出警告称,东非地区的蝗灾仍处于“极其令人担忧”的状态,蝗灾将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肯尼亚等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蝗灾始于2018年,已有13国受损

这场蝗灾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5月。历经2年多的时间,现在已经蔓延至13个国家,影响28万公顷土地。其中,肯尼亚的沙漠蝗虫灾害是70年来最严重的,而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正在经历25年来最严重的蝗虫入侵,影响了百万人的生计。巴基斯坦也在本月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

何以造成新一轮沙漠蝗危机?

引发这场灾害的主角是被认定为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沙漠蝗虫。

此类蝗虫形成的蝗群密度大,流动性强且破坏力大。它们每天要消耗相当于自身体重的食物。也就是说占地一平方公里的蝗虫群,一天最多可以消耗掉160吨粮食。以《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2018年全国人均粮食消耗量127.2千克为参考,这相当于46万人的每日进食量。

此外,沙漠蝗虫的繁殖惊人。在适宜的条件下,他们的数量会呈指数级增长。

本次蝗虫大举入侵,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一个原因是气候变化。在过去两年里,非洲之角和阿拉伯半岛受洪灾和气旋的影响,不断为沙漠蝗虫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和繁殖机会,使其能在亚非地区多倍繁殖和快速扩散,从而引发印巴蝗灾和东非蝗灾。

动物灭蝗不适用于大规模蝗灾

当前,东非蝗虫达到了繁殖高潮期(upsurge),如果不加以遏制,极有可能会演变成最高级别的“祸患”(plague),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邮件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称。

全球沙漠蝗信息处指出,蝗灾经常会爆发,但只有少数会导致蝗虫数量猛涨,同样只有极少数会进一步恶化为祸患。

上一次重大祸患发生在2003年至2005年间。毛里塔尼亚,马里,尼日尔和苏丹同时爆发了四起疫情,蝗虫群遍布在非洲,西亚和中东30个国家,累计1.2千万公顷土地受损。

据《卫报》在2月12日报道,目前遏制这场危机的窗口正在迅速关闭。一旦失控,等到6月的时候,东非蝗虫数量可能会增加500倍,影响将会比2005年还要大。

伴随着灾情消息而来的,还有网友们关于治蝗方案的热议,“10万只鸭子出征”、“牧鸭治蝗”等话题更是一举冲上了热搜。中国经济网记者经多方求证,前方不同渠道回复是“胡说八道”“子虚乌有”。 ​​​​

那么遏制蝗灾,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靠鸡鸭捕蝗真的可以解决吗?

中国蝗灾救治工作组在2月27日召开发布会称,“鸭子治蝗”的适用范围和作用效果其实是极其有限的,不适合用于治理大规模蝗灾。

目前应对蝗灾,主要采用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是控制严重灾情最快捷有效的技术措施,但也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动植物的健康。生物防治则是最为提倡的方法,利用微生物、抗生素等生物农药来控制蝗虫的繁殖,对生态影响较小。

更为治本的方案是通过改变生态环境来防治蝗虫,例如减少蝗虫的栖息地或食物源,将低洼地区改建为鱼塘,改种其他农植物等。

不同的措施各有利弊。从长远来看,治理蝗虫应结合化学、物理和生物等技术,取长补短,以降低其对农牧业及生态的危害。

    责任编辑:吕妍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