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防疫调研|鄂东南宗族型村庄的防疫生活

夏日
2020-02-19 12:04
来源:澎湃新闻

在湖北农村,面临硬件上医疗资源与卫生条件有限,软件上基层治理能力不足等情况,尽管全民动员的背景下,软硬件有所改善,但依然不能满足基本需求,面对疫情的肆虐与威胁,村民基本上采取了居家隔离的措施与行动,且在湖北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农村防控工作“13”条前,很多村庄就实施村庄封闭管理,切实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保护自身、家庭和村庄的安全。

笔者所在的村庄是鄂东南地区的一个非典型的宗族型村庄,位于幕阜山脉北部,地处两个乡镇之间,是连接两个乡镇的必经通道。目前约有户籍人口2300人,400户。在疫情向地区县市扩散的背景下,村两委干部适应形势,采取相对积极的态度与举措。村民也从最初的无动于衷到中期的理性主动,适应非常时期的环境,实现了日常生活的自主转变与再造。

笔者所在的村庄有十几个自然湾构成,村民以自然湾为中心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空间居住布局,相比于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农村居住相对比较分散。村民生活轨迹从内向外逐渐扩散,呈现出以“家庭-湾-村”为基本架构的层级性特征。 村民平时更多是以面对面交流为主,以非面对面为辅。据笔者统计与观察,目前约90%的家庭至少有一部手机,70%的村民都有一部手机,手机的使用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非常时期村民生活的转变与再造

在疫情蔓延与扩大背景下,村民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纷纷采取居家隔离的自主措施。同时,村民自主适应了当前非常时期的社会环境,短短的两三天内就转变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重构了一套的新的日常生活方式,避免了因疫情所导致的不适应,进而对村庄社会秩序的冲击。

从生活轨迹看,由于采取居家隔离措施,村民日常生活的地理空间受到极大压缩,交往活动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以“家庭-湾-村”为基本架构的层级性特征的生活轨迹自然而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是村民遇到外在的压力而产生的自主收缩,并没有扰乱村民的生活。村民的生活空间收缩到家庭,村民90%的生活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还有10%主要是偶尔去小卖部购买生活必需品,两三天去一次菜园采摘蔬菜等。

“留守家里睡,厨房一日三餐,门前屋后走,暖房烤烤火”成了村民日常生活最鲜明的描述。可见,村民的生活轨迹基本上是围绕着卧室、厨房、门前屋后和暖房四点展开,这种活动空间是比较大的。村庄的房屋通常都是单家独栋,面积较大,除了房屋本身,还有很多附带的空间,比如笔者所在村庄每家房屋面积普遍约140平方米,门前屋后包括院子约有200平方米。村民生活轨迹的地理空间虽然缩小了,但是在有限的地理空间里村民的自由并没有降低。

从交流方式看,村民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明显减少,仅仅限于家庭成员之间和左邻右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村民间的日常交流就受到阻碍,在这个过程中,非面对面交流方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成为了与村湾其他村民相互联系与交流的主要方式。非面对面交流主要是以手机为载体,以微信、电话等APP为工具。

作为一种之前被大量闲置的现代化交流工具,手机迅速成为村民日常交流的重要媒介,村民有效使用程度大大提高。根据日常的观察与交流可得知:一是使用时间大幅度增加,村民每天花在手机的时间一般在4-6个小时,二是使用功能被更多“开发”。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也成为了消遣工具。

从交往活动看,村民迅速重构生活交往空间:

一是围着炉火营造家庭氛围,全家相守交往难得,可贵可亲。村民互相串门,围着暖炉烤火是冬天里比较普遍的事情,如今一家人围着炉火成了极其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相比之前的六分之一,现在生活的四分之一都是以此展开的。在笔者所在的村庄,家庭形态大多是以分而不分为主,过年期间回家,子代的日常生活都是围绕着以父代为主的大家庭,通常一个大家庭人口达到六到八人,家庭成员的内在交往成了重要的交往方式,他们一起共同进餐,经常讨论家长里短、孩子教育、学业工作等,现在有关疫情的发展情况也成了关注的焦点话题。与此同时,他们还有很多自娱自乐的方式,比如说一家人打点小麻将或者打扑克,不论输赢,重在消遣娱乐,甚至还一家一起包饺子,做包子。家庭的生活氛围并没有因为居家隔离而降低,反而更加浓厚,相互间更加亲近和睦了,如父亲所说“因为难得,所以可贵,所以可亲”。

二是门前屋后沐浴早春的阳光,接受春天的美好馈赠。虽然活动空间受到压缩,村民还可以有新花样。“春明景和,惠风和畅”,村民闲坐在门前屋后聊天谈心,或者在那里走动走动。沐浴早春阳光,呼吸着早春的空气。甚至还会有人来几句歌曲,冷清的世界又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这种田园式的消遣方式,算不上多么高雅,却显得异常舒适,极大缓解局家隔离的烦躁与无奈。“真舒服,好开心”这是出自村民内心的声音。

三是电话等互联互通作用凸显,延续与维持原有的生活交往空间。各种拜年活动,人情活动取消后,村民通过直接电话或短信的方式互相问候问好,表达新年祝福。亲朋好友间的交流反而更加频繁,如笔者母亲往年春节与小姨电话聊天一般三四天一次,每次十几分钟,现在通常一两天就有一次,时间通常是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母亲说“以前有事就打电话,现在没有事也要想点事来打电话。”

四是微信、抖音等各显神通,构建与扩大新的生活交往空间。虽然村民早开始使用微信、抖音等,但在生活交往中是很小的部分。目前大部分村民手里几乎离不开手机。以微信、抖音、腾讯优酷等APP为载体,手机成了村民构建与扩大新的生活交往空间的重要媒介。“刷抖音、玩微信”成了村民的新爱好,是村民生活消遣的补充剂:一是浏览网页或看短视频,根据自己的爱好获取外界的各种信息,目前最多的就是有关各种疫情的新闻报道;二是网上聊天。网上聊天主要借助微信。由于语音聊天门槛低,基本上都会使用,非常方便快捷,各种开玩笑,各种闲聊都层出不穷;三是发布信息。自媒体流行的现代化社会,村民也会发布各种抖音视频,还有照片,包括生活日常、田园风景、广场舞等,分享生活滋润乐趣与美好,即使疫情还在蔓延,生活还得继续。通过网络构建出一个虚拟的生活交往空间,形成人与人的网上互动行为。

村民日常生活的重构与村庄的稳定有序

村民的日常生活得以再造与重构,从而避免居家隔离后村民日常生活的无所适从,进而形成对村庄秩序的挑战。这意味着村民从来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自主的适应者。

其更深层次逻辑在于三点:一是非常时期的疫情的死亡威胁成为村内的主要矛盾,为村民的主动转变提供了基本前提。二是村庄内生的社会力量与自然条件优势,赋予村民相比于市民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与生活空间,从而呈现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村民自主的弹性与韧性。三是现代化所内涵的技术与知识的下乡,为村民运用新的交流工具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技术条件,从而能够构建新的生活交往空间,满足村民的基本的需求。

在三者的综合作用下,村民能够理性主动与从容应对,并没有因为日常生活秩序的突然改变,而出现极度无聊的状态,或者完全泰然自若的状态,而是主动转变与适应非常时期的社会环境,在原有日常生活秩序的基础上,重构新的日常生活秩序,进而维持了村庄社会的稳定。

进一步反思,在面对类似的突发事件时,如何理解村庄稳定的可能性问题。这可以从上述三点作用的差异性加以分析,第一点是非常时期的特点,比如重大疫情、社会危机等,上升为村庄主要矛盾,构成村庄应对的关键与核心;第二点是农村客观存在的优势,比如地理空间、农业生产等,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质基础与空间条件;第三点是农村现代化的趋势,比如手机网络技术下乡、交通的发达等,在面对现代化问题的新方式与新手段。总体而言,第一点是首要的,第二点和第三点是基础的,在具体内容与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抓住其中的不变量与变量,既要有宏观视野,又要有微观观察,从而正确分析类似事件背景下,村庄作为稳定器的可能性程度及大小。

(作者夏日系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