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中国抗疫只因“风月同天”?也因日本经历过太多相似的痛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赵坚
2020-02-13 09:30
来源:澎湃新闻

我们常说“患难见真心”,平日里花好桃好,难辨其诚,而临了大事,就见真章了。这次中国遘罹新冠肺炎疫情,有很多患难相助的国家,在我们的危急时刻伸出援手,筹集善款,捐赠物资,如日本、韩国和加拿大等国。其中尤其是日本政府、企业和民众,不但在赈灾物资上驰援,还从两国共同的古典里,撷出贴切应时的话语,抚慰罹灾人众的心情,一时暂趋宁静。

赈灾驰援

中国罹灾,日本政府、企业和民众没有袖手旁观,很快就开始投入救援活动。日本政府在第一时间就宣布:“全力协助中国对抗疫情”,对患病的中国游客提供治疗,并及时延长其居留签证。

1月中下旬,当疫情开始受到外界注目而防护设备告急时,松下电器、丰田汽车、本田技研等与华关系密切的企业,立刻向中国红十字会捐赠口罩、防护服、防护眼镜、善款等。其中伊藤洋华堂(7-11便利店的经营企业)就直接向武汉捐赠了百万只口罩。其后瑞穂银行、村上财团、佳能集团、三井住友金融、资生堂、岛津制作等大企业,纷纷向中国捐赠救灾物资和善款,日本政府也运来各类救援物资。日本驻华大使馆还筹集了来自日本官方与民间的272万枚口罩、38万副医用手套、15万套防护服、7.5万副防护眼镜、CT等医疗设备和大量消毒剂,以及善款2889万元人民币等,寄付中方。其中资生堂还规划将其亚洲营业额的百分之一作为善款,捐给中国。日本的执政党自民党,在其干事长二阶俊博的倡议带领之下,决定从每一位自民党国会议员3月经费中抽取5000日元(约合人民币318元),作为善款,寄付中方。

日本官方、企业和民间的参与规模与力度已足令中国感激,但是更让中国民众感动的不仅是救援物资,而是在疫情蔓延的当口,日本人还及时地随着救援物资,送来了令国人一目了然、易于接受的汉语诗句,如同在寒冷冬季的露天之下,暖人心脾的一碗热汤。

汉诗古典

1月下旬,东京都运营“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的日本青少年育成协会,在寄往武汉的赈灾物资纸箱上,别出心裁地贴上在日本流行的古典汉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1300年前日本天武天皇的孙子长屋王(676-729)寄赠唐朝高僧千件袈裟时附录的四句偈语中的前两句,后两句为:“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据说,当时身在扬州的高僧鉴真和尚,正是看到偈语后才动心扬帆东瀛,布法传佛。虽然这段公案的史实根据,还有待厘清,笔者相信,如果鉴真大师真的看到过这首偈语,是肯定会动容的。

这首汉诗体的偈语,可以评为日本人所写汉诗中最为出色的一首。从平仄角度来说,对句写成“日月同天”更为合律,也更为合理,因为“风”毕竟很难从东瀛吹到华夏。但是“日月”之词太过冠冕堂皇,而以“风月”对“山川”,就显出阴柔之美。“风月”一词,在汉语中的联想,常与“日月”径庭,更有“润物细无声”的意象和音响效果。鉴真大师是出家人中的性情者,他因此想见识东瀛的山川风月,情理上是完全可能的。长屋王肯定没有想到1300年后,居然他的子孙又这么贴切地在寄赠物资上重贴了他的偈语,打动了更多颗受伤的心灵。

在寄赠物资上题写汉诗,其实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例,日本医药非政府组织仁心会等四家机构,在其联合捐赠物资上也题写汉诗:“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春秋时伍子胥为父兄复仇,攻楚入郢,楚臣申包胥赴秦乞师,乃至泣血,秦哀公为赋《无衣》三章,这是其中的尾章,意思是:不要说你没有战袍,我与你分享吧。史书记载,秦师入楚,吴兵就退了。

日本富士县寄付辽宁的援助物资上有这样的寄语:“辽宁加油!辽河雪融,富士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这“同气连枝”一句,出自南朝梁周兴嗣的《千字文》:“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而“孔怀兄弟”,出自《诗经·常棣》,其中有“死丧之畏,兄弟孔怀”之句。

相传西汉苏武有诗曰:“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同气”和“连枝”,都是指情同兄弟,在这里譬喻两国民众在文化上的连带,日本人要与面对“死丧之畏”的中国人“共盼春来”,非常合恰暖心。

日本舞鹤市政府驰援大连的捐赠物资上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王昌龄《送柴侍御》绝句的尾联,其起联为:“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用“青山”和“明月”说事,点出共享“云雨”和“乡梓”,突出了日中两国“一衣带水”的连带感。

连带意识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个多灾的国度,其国土面积只占世界的0.28%,却承受了世界六级以上地震的20.5%,全世界15%的活火山在日本,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活跃爆发期,加上其它如台风、豪雨、大雪、洪水、泥石流和海啸等灾害频发,日本因自然灾害损失的金额占全世界的12%(2010年统计)。

自然灾害频仍的日本,自弥生时代(约为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3世纪中期)接受从大陆传来的农耕生活方式以后,逐渐形成了“村社会”,而并非对岸大陆和半岛的“氏族社会”。村社会的特点是村民们合祀共同祖先和神祇,以水资源为契机,共同运营农耕劳作,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村民的共同作业;在缺乏共同意识和守则时,就会不断发生纷争,所以村落内外的协调和融和,是村落存续的重要保证,而其前提就是村民间“利害与共”的一种连带感,即“连带意识”,一荣俱荣,一损俱衰,一种生存“共同体”精神。

当代日本人有共饮共食的习惯,传自古代的茶道、怀石料理和节令性群体祭祀活动等,本来就都是村落连带意识的具现。如今日本男人下班后,喜欢与同事聚餐,而主妇们也不闲着,常常制作点心,与其他主妇闲话家常之际共享。日本的婚礼宴席等,常常提供所需以上的食品,并备打包袋盒,以让出席者携带而归,与未能前来的家属成员共享,扩大庆贺的范围,增强社区成员的连带感。

很多日本人相信比起一己的能力来,“他力”(外力),包括外界的自然与社会力量,可能对一己的生存具有更为关键的效力。所以与其伸展或逞纵自己的能耐,倒还不如与外力协调,共同应对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很多日本国民在罹灾之余,并未堕入麻木不仁,而对邻近所遭遇的灾难,感同身受,乐于赈灾济难,因为他们自己的遭灾经历,让他们“心有戚戚焉”,而不是像韩愈所诟病的“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日本人这种对灾区和贫穷地区的发自草根民间的驰援,经常是一种持久性的运作。比如,从本世纪早些时候开始回收日本小学生的皮革书包,支援阿富汗孩子们就读,此举业已持续了十多年,超过20万只书包运往目的地。报道说这种可以长年使用的美观大方耐用品书包,让很多阿富汗家长动心甚至送女儿也去就学。

这次从民间到政府和企业的对华赈灾援助,是日本人这种“连带意识”的扩大。很多日本人已经认识到,中国的灾难,并非只限于中国,如果失控,当然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作为邻国的日本必然会首当其冲。救人济人,实际上也是自救自济。更何况,我们还继承了一个共同的文化古典,尽管山川异域,我们风月与共。

(赵坚,上海人,曾经就读复旦中文系的硕士博士课程,后留学日本、加拿大,长期在海外执教,留心于比较文化的研究和写作。)

    责任编辑:朱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