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丨这个事情为什么一定要讲清楚

东夏
2020-02-12 14:38
来源:澎湃新闻

小区业主群里,大家为要不要恢复钟点工阿姨,怎么进来,讨论了100多条;

为要不要让快递小哥进来也讨论了100多条;

还有的说,连送菜的小哥都要预约了;

……

诸多不便,相信大家都感同身受。

慢慢地恢复日常生活,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愿望。但是,真要过上日常生活,又少不了这些阿姨、小哥。

所以,该不该一刀切地把外来人员都挡在上海的大门外,挡在自己的小区外,挡在自己的屋外?这是一个有些“难”的问题。

难不难,肯定难。

一家有一家的难,一个社区有一个社区的难,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难,千头万绪,方方面面,你就是一家之主,也还得考虑统筹安排,谁出去倒个垃圾,谁陪孩子,谁出去上班赚钱吧。

“真的很难!”

浙江海宁市委书记朱建军11日凌晨2点在自己的手机里录下一段7分43秒的语音,就当前疫情防控下一些新海宁人回海宁后进不了社区、村庄的现象作出反思,恳请市民想一想:该以怎样的姿态对待50万新海宁人?

他说,当前是疫情防控关键期,全市人民以小区、社区、组、村为战,合力守卫家园,但这个家园里还有很多新海宁人,他们也是海宁的建设者,是海宁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我们怎么能把他们忘掉呢?”

“我和市长一直在探讨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真的很难。”

朱建军坦言,不想给群众自发形成、共同守护家园的积极性泼冷水,但问题不解决又影响海宁的发展,“69万海宁人民加上50万新海宁市民,才是真正的大海宁。在这样的困难面前,有什么理由让新海宁人回不了他的家呢?”

海宁尚且面对难题,何况上海这个超过2000万以上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呢?

难,超大型城市的管理决策必然更难。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耳濡目染,对这座城市深爱且自豪,为什么,因为知道上海意味着什么,上海的功能、定位,上海是中国的上海,也代表着中国参与全球竞争,退一万步,封掉上海,生产生活停摆,我们自己的吃喝怎么办。

前两天,我们都在为一篇文章刷屏《看哭了!上海医生剃卤蛋头,带尿片去武汉!请一定平安归来》,看看里面的照片,在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的行李箱上贴着的标签写道 “我们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是的,这些可敬的医生、护士,此刻就是所有人最坚强的后盾。他们奉献出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那么,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勇士出征武汉,我们守护家园,我们拿什么守护,安全要守护,还有呢?后勤!这个时候后勤是什么,不就是关键物资的生产能力吗?如果把抗击疫情比作一场战争,决胜的关键是医护,保证就在后勤。而复工复产,让经济社会逐步恢复运转,才能为抗疫提供强大的“后勤”。经济发展和疫情抗击其实互为依托,抗疫是为了让经济更好发展,而经济的正常运行,确保物资充裕,物价平稳,对于抗击疫情,稳定人心,也至关重要。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这几天刷屏了,但我们也明白,人情有冷暖,国际上对中国疫情的态度,不是都这么一致的。有句歌词唱“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人类总是互相嘲讽、倾轧,爱看别人的笑话,爱揭别人的伤疤。人家都在看着呢,疫情影响到中国经济什么程度?面对深度融合的全球供应链,疫情又会否加速 “脱钩”?

中国经济是一艘大船,一定要行稳致远,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这艘船上。

回过头来,看一组数据:

截至2月12日12时,上海市已累计排除疑似病例1340例,发现确诊病例311例。而就在今天,上海又有4例痊愈出院,累计共57例出院。

人们未必知道,上海在出院的标准上其实是非常严厉的,这都是为了确保一切安全。上海的疫情防控工作与上海的各种基础条件和医护条件也有很大关系,同时也表明,只要其他各项防控工作做细做实,措施精准到位,上海是有能力防控好疫情的。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及时改进不足的地方,本是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题中应有之义。这几天,各层各级干部都已赶赴一线,就是为了压实各个环节,一系列政策已经成了一套组合拳,但对于我们自己,同样重要的是,能不能把抗疫防疫工作内化为“习惯动作”,把防控意识时刻牢记在心头。

“受控不代表拒绝,防控不代表冷漠,科学防控才是正道,有效防控才是能力。” “大家携起手来,才能共克难关。”越是艰难的时候,我们越是需要和无数新上海人一起,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没有人是局外人,也没有人必须是“城”外人。

就在刚刚,一位南京的朋友电话我,问上海还能进的吧,要来上海办点事,我回答,当然能,他说“真不容易!”这四个字,我相信有他对上海的信任和认可。

抗疫战役已经到了吃劲的时候,我们一起咬咬牙,扛过去。

    责任编辑:李勤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