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安:我们要学会接受,遗憾是真实生活的真实构成

张志安
2019-06-19 18:02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家长、研究生导师和各位同事,大家好!

经过两年的硕士生涯、三年或更长时间的博士生涯,在座近百位年轻人即将走出传设院、走出中大、走出校园,除了有三位研究生即将奔赴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留在中大继续深造读博外,多数人在一定时间段应该不太会再重新回到校园进行深造,这将是大部分人生最后一段完整的“校园时光”。

临别之际,我脑海里浮现出很多镜头:课堂学习时,那些专注且求知的眼神;读书会时,那些思考和辩论的面孔;论文答辩时,那些略有紧张却有全力以赴的表情;毕业合影时,那些发自内心的轻松与欣悦……这些镜头中,多数是真实的,也有少数是遗憾的。

我们要学会接受,遗憾是真实生活的真实构成。就像我在昨天本科毕业展演前的讲话中所说,离别之际,总是既有收获,也有遗憾,但遗憾属于昨天,收获总是既在昨天、也在今天、更在明天。只要大家保持自我更新的人生动力、保持自我学习的生命激情、保持自我反思的心灵力量,你们的生活就总在收获中不断迎来更加开阔的人生格局。

院长寄语

临别时刻,作为院长,我想跟同学们交流什么?其实,都写在“毕业寄语”中,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

第一句,认识和把握发展中大国的复杂挑战。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日益深刻地拥抱世界,也在与世界的相遇中遭遇压力或冲突。我们拥有文明从未中断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拥有共同民族却又体制差异的粤港澳大湾区,我们既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有内部发展差距悬殊、群体利益分化的现实挑战……你们在广东、在中大读研究生,就可以深切感受到广东既有最发达、也有最贫困,这就是复杂中国的缩影。认识我们这个发展中大国的复杂性,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我们接受了相对完整的社会科学教育后拥有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洞察能力。

导师与应届毕业博士生和硕士生合影

第二句,保持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成才目标。“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这十二字培养方阵,其实是非常高远的人生成才目标,对很多人来,可能不是脚踩大地的目标,而是仰望星空的愿景。其中,“领袖气质”有时候会令人产生不解,是不是定位太高?其实,我越来越体会到,它是中大人砥砺自我、追求进步的重要基因,它是舍我其谁、全力以赴的不竭动力,它是舍得放下、功不在我的境界……它是视野和格局。我们需要不断打开自己的视野和境界,让自己变成既“接地气”更“大气”的人。

第三句,享受持续反思中更加开阔的心灵自由。反思,其实是挺痛苦的事,因为必然包含着对他人感受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包含着对自己存在缺陷的自我否定,包含着对日常交往、社会关系、公共参与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的复杂考量,还包含着对复杂的“结构”和能动的“个体”张力的动态观察……但反思,可以让我们心灵更加自由。比如,规避物质性的诱惑,放下工具性的欲望,减少世俗性的选择,保持开放性的思考。我的真切感受是,反思需要你放下自己、需要你告别舒适、需要你保持谦卑和自省,反思可以让你逐渐“脱俗”。

第四句,坚守一生无悔做大事的矢志追求。孙中山先生讲的“做大事”,是我来这所大学教书后很受触动的观点,不是做大官——当然,不是反对做官,而是不要都以此为志——而是做大事,做每个人人生坚定选择、可以做成的大事。这种追求背后,必然是超越个体和家庭的目标感,超越活在当下的满足感,有放眼社会、服务社会、改造社会、奉献社会的追求。几十年以后,我期待大家重聚时,每个人能说说自己人生的大事,如果是相夫教子、家庭美满,我们为你高兴;如果是做成一件能够在更长时间跨度乃至历史坐标中留下痕迹、影响的大事,我们更为你骄傲。

同学们,今年,由于学校政策有所变化,从而有了学院举办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的“第一次”。变化来得有点突然,但变化既是日常生活的常态,也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如何应对变化、适应变化,在变化中把握机遇、在变化中趋利避害、在变化中自我蜕变、在变化中不断向前,是我们这个国家面临的命题,也是我们每个人未来人生需要面临的挑战。很感谢,在座各位研究生和学院、学校一起见证和完成了这个“第一次”。

研究生们与教师合影

最后,我有个提议,让我们一起起立,向今天到场的家长们鼓掌致谢,感谢他们对你们永远的支持和陪伴。老师们暂时送大家到这一段,但我们的目光将永远伴随你们走出校园的成长和成才。谢谢大家!

(本文系作者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致辞。)

    责任编辑: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