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1800万“老漂族”:如何让离开故土的老树再扎根

澎湃特约评论员 李解
2017-09-07 16:07
来源:澎湃新闻

老漂族,指的是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跟随在外地定居的子女生活的异乡老年人。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我国流动老人将近1800万,其中43%的老人离乡是为了照顾晚辈。(9月6日《中国青年报》)

我的母亲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为了带刚出生的孙子,她下了很大决心,离开了茂名农村的老家来到我们居住的东莞。家乡有句话叫:“老人似老木,离家冇水土”。在粤语里,“木”即“树”,“冇“即“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老人就像一棵树,不要轻易离开故土;要想离开,就像把一棵根基扎得深远的老树连根拔起,其艰难痛苦可想而知。我天性寡言的母亲为了排解寂寞,每天都要给老家的父亲打电话,一打就是一个多小时。每念及此,做儿子的我都不免心酸。 

“老漂族”们面对的困境,有物质上的,比如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做得好,老人们更容易融入新环境。这些年我国在医保异地结算、老人公交出行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在珠三角等地方财政宽裕的地区,非户籍老人也能开通公交老人卡。对于一辈子精打细算的老人们来说,这些政策让他们能活得更轻松。我们所期盼的,是这些福利能够铺开得更快、更广些。另外,城市的公共建设也应多为老人考虑,这些细节最能反映出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但精神层面的问题更加重要。与电子时代的年轻人之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城市没有他们熟悉的休闲娱乐,饮食气候不能习惯,邻里之间不再有鸡犬相闻,更别提与孙辈们可能存在更大的隔阂,诸如此类,都是他们要面对的情感考验。在子女家中,老人们看似脱离了家庭的“空巢”,却又极易陷入另一种“精神空巢”之中。

对于喜欢热闹的老人来说,群体生活是疏导负面情绪、保持身心愉悦的有效办法。国人重乡情,家母自从认识了小区里几位老乡后,每天和她们聚聚,脸上都添了不少笑意和光彩。社区可以举办一些老人联谊活动,让老人们更快找到属于自己的集体,而不仅仅是老人自发的广场舞这种单调的休闲娱乐方式。

要让老人们过上喜欢的群体生活,前提是老人要有闲暇。年轻人既应多帮助老人培养兴趣爱好,更应该想办法减轻老人的劳作负担。须知,老人从不是子女的免费劳动力。老人可以免费付出,子女却不应视为理所当然。

其实,很多现代化的工具能有效减轻老人的负担。例如,一台洗碗机能让老人每天多得两个小时的空,一个扫地机器人能让父母少弯半个多小时的腰。在带娃的问题上,这一点尤其突出。放开二胎后,很多老人压力倍增,甚至出现老人带二娃带出抑郁症的极端情况。其实,老人带娃更多是遵照自己的经验,劳心劳力不说,还往往陷入误区,导致效果不好。一些年轻父母掌握现代化、科学化的育婴知识,却只是吐槽老人做法愚昧甚至与之争吵,既缺乏耐心去教会老人们科学带娃,更不愿承担起为人父母者的责任,主动帮老人分担,陷入“父母生,老人养”的中国式养娃怪圈。

要改变这一现状,最重要的是建立和谐健康的家庭关系,这包含两方面——尊敬与交流。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就是“敬”是人之孝区别于动物之孝的最大不同。当今社会,我们固然不提倡牺牲自我完全听从父母的“愚孝”,但对父母的尊敬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多些理解、谅解,让老人多参与到家庭事务决策中来,尊重他们的意见,都是“孝”的表现。此外,老人的心思极其敏感,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受伤”。不及时地沟通开解,只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所以,年轻一代应承担起主动交流的任务。 

有人说,家是中国人的信仰。“老漂族”就是在故土与亲情两种无法割舍的信仰间挣扎。这股撕裂疼痛的根源来自于社会的转型。对年轻人来说,父母正在用生命最后一个阶段的力量代我们分担着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压力。老人们最需要的“水”与“土”,无非就是儿孙辈的亲情。唯有亲情的滋润才能令他们摆脱无根基的疼痛,而这也是每个家庭的责任。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