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钟声》:日常的,永恒的

曾于里
2018-12-20 16:40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目前正在央视和各大主流卫视平台播出的献礼剧中,有两部是以上海为主角的。一部是正在央视热播的《大浦东》,一部是浙江卫视、安徽卫视联袂播出的《外滩钟声》。不过这两部献礼剧在风格上倒有一些差异,《大浦东》侧重于“大”,以波澜壮阔的金融改革,反映上海改革开放40年来的华丽蜕变;《外滩钟声》立足点在于“小”,它以上海弄堂普通人家自“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后十年的生活变迁和人心沉浮,折射时代进步。

《外滩钟声》开局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提琴保卫战。几个红卫兵来到俞佩佩的家,要找到一把被认定为“资产阶级乐器”的大提琴。杜家父子偷偷帮俞佩佩保住大提琴,杜家父亲将大提琴藏在他工作的外滩海关大楼里,但他却在红卫兵硬闯钟楼时被推下楼,不幸去世……

《外滩钟声》并不避讳某些历史,对“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片段的呈现,颇为客观大胆。不过更多时候,它关注的是杜家几个兄弟姐妹的情感、工作和生活。

俞灏明饰演杜心生

杜家父亲意外去世,长子杜心生(俞灏明 饰)成了一家之主,并子承父业,成为海关钟楼勤勤恳恳的守钟人。感情上他徘徊在初恋俞佩佩(刘碧渠 饰)和娃娃亲对象苗招娣(陈洁 饰)之间。

大妹杜心芳(何晶 饰)与弄堂里青梅竹马的伙伴阿大一同下乡,在艰难的下乡生活里,他们相互慰藉并萌生情愫。杜心芳怀孕返回上海,阿大被下放到林场当护林员,却被歹徒开枪打死,杜心芳在伤心中难产而死,杜心生成了孩子的“爸爸”。

二弟杜心根(代旭 饰),从小就调皮捣蛋,敢拼敢闯,鬼点子最多,他也最早就嗅到了市场经济的气息,为了自己的创业梦想背井离乡。

最小的妹妹杜心美(吴谨言 饰)在小小裁缝铺里为设计师梦想努力,她与郭阿昌(陈伟栋 饰)互有好感,却因为长辈之间的误会不得不分开……

吴谨言饰演杜心美

重大的时间节点,构成了《外滩钟声》的叙事背景和重要叙事推动力,但梧桐弄堂里杜家、郭家、罗家等几户人家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细水流长的生活,几个年轻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才是《外滩钟声》的叙事主体。这是“生活流”的拍摄手法。

围绕《外滩钟声》的一个批评声音是,“生活流”太琐碎了。但不要小看日常生活,它其实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力量。一方面,在轰轰烈烈的时代风暴面前,日常生活恰恰显示出顽强温馨的生命亮色。哪怕遇到再大的灾难,只要我们仍然在意今天要穿什么、中午要吃什么、下午还有什么活做,就意味着我们仍然活着,意味着我们在对今天负责。《外滩钟声》弄堂里灶披间,几户人家的女主人在忙碌、闲聊、斗嘴,生活就仍在继续。

另一方面,在“文革”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世俗化的日常生活往往蕴含着个性觉醒、个人主义以及物质生活的合法化等价值倾向。比如《外滩钟声》中人们开始穿时尚的服装、听邓丽君的歌曲、看电影《庐山恋》等,它们不仅繁荣了当时中国老百姓单调贫乏的文化生活,还唤醒了人性,松动了紧绷的时代神经。

因此,“生活流”叙事不仅可以让剧集显得鲜活、生动、贴近人心,避免主旋律的呈现落入空洞、口号化、概念化的窠臼,并且,日常生活本身所蕴含的正向力量,其实也是一种主旋律。

陈瑾(饰演杜母)、张芝华(饰演胖嫂)、牛犇(饰演老虎灶爷爷)等优秀演员出演了《外滩钟声》

当然,“生活流”叙事也面临着一个挑战:如何赋予家长里短的生活以某种价值高度,而不是让“生活流”沦为鸡零狗碎、拙劣狗血的婆妈剧或现实悬浮剧?

贯穿《外滩钟声》始终的是,是每个人物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感、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向往美好,所以杜家父亲顶着政治风险,也要保住大提琴;因为向往美好,所以杜心芳和阿大敢于冲破禁忌勇敢地在一起;因为向往美好,所以那些在政治风波中受到冲击的家庭仍然坚持着、盼望着;也因为向往美好,所以当改革的春风吹来,弄堂里的老老少少都敢为人先……

《外滩钟声》的“生活流”,并非漫无目的、支离破碎,它有一个恒定的叙事轴,那便是纵然生活里有困苦,但一饮一啄、一餐一饭的生活本身,也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只要我们始终保有向往美好之心,只要我们始终追求美好,便会有柳暗花明、苦尽甘来的一天。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外滩钟声》呼应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给整个社会、给每个家庭、给每个人带来的美好改变;它讴歌日常生活,讴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也讴歌了不断开放与进步的时代。

最后回到这部剧的剧名,为何叫《外滩钟声》?外滩钟声,来自外滩海关大楼,这是当时外滩最高的标准性建筑,是上海的城市符号;外滩钟声,也是这部剧的隐形主角,它象征着希望、幸福、永恒,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岁月怎么样变迁,钟楼都在这里,钟声会准时响起。仿佛是在诉说,沧海桑田,但生活永恒。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