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意大利?

2022-08-11 22:10
北京

一个展览、一个文明,意大利古老的历史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上演。

目前,“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来自意大利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308套、503件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青铜器、雕塑、陶器、钱币等珍贵文物,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向人们展示了“何以意大利”。通过观展,参观者不仅可以领略意大利多元文化的碰撞,还可以了解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化进程。

“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张玉薇摄(新华社)

本次展览共有11个主题单元。前4个单元分别从社会、语言、宗教的多元视角展现了统一前的意大利文化。第5单元至第10单元则按照时间线展现了古罗马共和国扩张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变革。第11单元为古罗马货币展示。

开始和结束的两件展品无疑是此次展览的重中之重。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祭拜马尔斯、维纳斯和西尔瓦诺斯的圣坛,四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样。圣坛讲述了神话中母狼哺育双胞胎的故事,这正是传说中罗马的起源。展览结尾处亮相的青铜“胜利之翼”是胜利女神像的右翼。经专家鉴定,该作品大约创作于公元1世纪左右。其他展品,诸如“休息中的拳击手”复制品、圣菲利普女性墓葬随葬品、赫拉克勒斯休憩像、公元前1世纪的双涡旋柄高脚杯形酒缸等,均展现出意大利文化的丰富多彩,高度概括地回答了“何以意大利”。

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介绍展品“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西尔瓦诺斯的圣坛”。张玉薇摄(新华社)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文博机构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密切交往,近年来更是硕果累累。201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21家博物馆及国内17家博物馆合作,联合举办了“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览。2019年4月24日至6月30日,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进一步彰显了中意两国政府联袂保护文物的坚定决心,充分反映了通过司法、外交等途径共同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祖国的现实可能,成就了两国文化交流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今年正值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的重启之年,“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不仅是本年度中意双方的重头项目,也是两国文化交流深入推进和两国人民之间深情厚谊的见证。中意两国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坚持举办文化和旅游年,是延续两国友好往来、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又一例证,进一步展现了中意两国双边关系的强大韧性和牢固根基。

本次展览以中、意、英三种语言呈现,中意两个伟大文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座文化殿堂里相映生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展出的若干件考古发现和艺术巨作,此前从未在意大利境外展出过,有些甚至从未离开过所属博物馆。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次展览堪称中国与意大利博物馆界紧密合作、交流互鉴的又一里程碑。

参观者在展览上观看展品。张玉薇摄(新华社)

中国和意大利同为文明古国,分别是中西方文化的摇篮。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两国虽远隔万里,仍进行了不少交流,2000多年前开辟的丝绸之路就是最好的印证。自中国两汉时期以来,来自罗马的玻璃器、金银器持续输入,中国的生丝和丝绸制品不断输出。除了这些有形的物品外,更令人瞩目的其实是文化、技术和宗教的交流,它们渗透到两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两种不同的文明在对方的国度中各又“生长出一枝”。从这个意义上讲,伟大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沟通之路,更是一条思慕之路、融合之路。

中国和意大利的交往由来已久。

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开拓了陆上丝绸之路。这是从东向西的凝望。

其实,西方也在遥望东方。意大利史书记载,公元166年,罗马安东尼朝皇帝马可·奥勒留派遣使者自埃及出发,经印度洋到达汉朝统治辖下的日南郡(今越南境内),然后北赴洛阳,开创了中国、罗马直接通使的纪录。

提起中意两国的交往史,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强烈好奇和向往,很多欧洲人就是因为这本书迷上了中国。虽然在今天的史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马可·波罗是否真来过东方,但这并不妨碍他讲述的关于东方的故事深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欧洲人。

参观者走过展品“休息中的拳击手”。张玉薇摄(新华社)

从文化与科技意义上讲,对中意两国交往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利玛窦曾帮助徐光启等人把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文化介绍到中国,又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翻译成拉丁文,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有力推动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

到了清代,意大利米兰人郎世宁来到中国,担任宫廷画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工作50多年。他将西方绘画方式与传统中国水墨相结合,实现了中西合璧,其画作也别有一番韵味。

历经2000多年的交流,中意两国文化跨越了时代鸿沟,穿透了空间阻隔,既彼此欣赏,又彼此影响。截至2018年,中意之间已结成74对友好城市。

随着科技与沟通方式的发展,两国各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化。希望此次展览能成为中意交流的又一契机,为两国的友好往来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刘畅),原标题《亚平宁瑰宝回答“何以意大利”》

监制/张益勇

原标题:《何以意大利?》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