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程序员求职难”引发共鸣,媒体:加强反就业歧视立法
“我精通各种技术体系,因已45岁求职难”——近日,中国政府网“我向总理说句话”栏目刊发的一则网民留言引发了舆论热议。
这位署名Mary的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软件开发人员自述称:“今年45岁,精通java的各种技术体系,包括微服务、大数据等技术,并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帮助所在公司提升、改造所使用的技术框架,业余我还考取了PMP项目管理证书、系统架构师证书,成为所在公司的系统架构师、核心技术骨干。我对计算机理论的理解也随着实践的增多越来越深刻,我感觉我的职业生涯进入一生中最好的时刻。在我儿子读初二上学期时,我辞职回家陪伴儿子。半年后,当我再回来寻找工作机会的时候,却发现连个面试机会都很难得到,更别提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了。现在国家鼓励延迟退休,我觉得,40岁以上的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此刻正是自身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找工作时不能被年龄限制了。”
人到中年遭遇求职难,如此困境引发不少网友的共鸣。而此次在中国政府网留言的故事主角还是一名身怀一技之长的程序员,更令不少人产生焦虑。
微信公众号“央视网”指出,这位45岁网友的留言属于个人求助。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待遇诉求、个人条件、工作能力等不尽相同,他为何遭遇求职困境,外人无从知晓。不过在某种程度上,“45岁程序员失业”具有典型的行业特征。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2020年平均工资为97279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177544元高居榜首。高薪吸引着毕业生源源不断地涌入IT行业,“后浪”能加班、能吃苦,人力成本更便宜。同时,IT行业技术更新迭代快,企业也需要新鲜血液带来新技术和创造力,如此“夹击”之下,处在35岁之上、体力和记忆力开启下行通道、职位“上不去、下不来”、生活“上有老、下有小”的程序员倍感焦虑。
文章认为,职场常态是“结构性失业”,这种矛盾是企业和个人在劳动力供求层面博弈造成的。破除“人到中年就业难”之困,是全社会面临的课题。相关部门应着眼大多数,研究更多人性化措施,包括取消将年龄作为录用的“刚性”门槛等,让各个年龄段的劳动者,都有发挥的舞台。
中国经济网官方微博发表的中经锐评关注到了留言所反映的职场“年轻崇拜”现象。
中经锐评称,年轻人和中年人在职场上各具优势,企业在招聘时应当综合衡量和评判一个求职者的能力,而不应简单地以年龄为判断标准。企业和市场呼唤更多有为有用的人才,就要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为不同条件、不同层次的人才营造公平竞争的舞台和环境,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用,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有媒体更进一步点出,中年人再就业的年龄门槛,也同样会影响职场年轻人。
微信公众号“红星评论”文章称,年轻人付出巨大的教育成本,涌向某个被认为有前景的行业,到头来却发现,一切的努力似乎都敌不过生理性因素——衰老。这自然会让人心生焦虑,长远来看,也会影响求职选择甚至产业发展。
文章指出,很多新兴行业,可能一直以来只习惯吸纳年轻人,还没有就如何安顿中老年员工有比较清晰的认识。随着产业逐渐成熟、壮大,这个问题也应该提上日程。处理不好,影响的不只是中年人,同样也在挫伤年轻精英的选择意愿,毕竟人人都会变老,人人想要一个稳定可期的未来。
事实上,部分地区的公务员招录已经在放宽年龄限制:比如山东事业编招考,多年来把招考年龄限制在40周岁以下;浙江则在今年宣布,对于2022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放宽到40周岁以下。
新民晚报“新民快评”则列举了日本的例子:从海外的情况来看,日本出台了《高年龄者雇佣安定法》,就是为了确保70岁以下愿意就业的人能够再就业,该法律规定企业有义务保证愿意工作的人继续就业、废除对招聘年龄的限制,特别是为了帮助老人寻找工作,日本还在每一个城市都建立了“老年人才中心”,给老年人提供临时、短期就业机会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关部门是否可以通过对于雇佣大龄劳动者的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措施,鼓励企业放宽招聘的年龄限制。
与此同时,中工网则提到了“45岁程序员求职难”背后的法律问题。
中工网评称,固然,我们在加强并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比如,在相关劳动法律规范中,包括年龄等就业歧视的具体类型、含义、构成要件、法律责任等均需进一步明确;比如,需加紧研究论证并适时制订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规等。但首要的,无疑是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自觉守法。这中间,无论是各级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还是相关司法机关,以及广大企事业用人单位,需要主动作为、积极履职、恪尽职责的事,还有很多。毕竟,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治的意识源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