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皮村:“花鼓”跳起来 村民富起来

2021-04-16 13:50
云南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孙贵升

“如果没有土地流转,没有柑橘种植,我实现不了我的买房梦。”这是近日记者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平甸乡磨皮村采访时,听到村民杨文学说的真心话。“2016年3月,我拿到了第一笔土地流转租金12.6万元,就在新平县购买了一套116平方米的单元房。现在我和媳妇都在‘褚橙’基地打工,每年的工资加上果树管护费差不多有6万元,这是土地流转给我带来的巨大变化。”杨文学说。

解放思想天地宽

磨皮村村民以彝族为主,多年来,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甘蔗、烤烟为主,产业单一,始终无法打破守着土地富不起来的僵局。但他们不安于现状,村“两委”一些头脑灵活有闯劲的党员开始思谋着如何让村民富裕起来。

机会出现在2014年。这一年玉溪市工商联与褚橙庄园达成合作,在磨皮村率先开始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组织量地的时候,有的群众担心种植柑橘不行,有的担心拿不到土地流转租金,有的说自家祖祖辈辈是农民,不能失去土地,量地碰到了困难。村“两委”班子由党员率先垂范,带着由县、乡和挂钩单位的同志组成的工作队,一户一户地做工作,一步一步地在山地里丈量土地。他们白天量地,晚上做群众工作。最终,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土地丈量工作。

自此,一家一户的“条块分割”式的土地经营模式被打破,一场重新整合土地的大变革在这里展开……据悉,截至目前,磨皮村流转土地4703亩,土地流转成效显著。

土地流转富起来

磨皮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杨文林向记者介绍了土地流转给村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从前,我们村人均收入低,村民生活水平低。2014年,我们村干部开始发动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先后流转4703亩土地给公司种植柑橘,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几番。公司第一个5年的土地租金就支付了1602.12万元,户均7.68万元,单户流转土地面积最大的农户一次性就获得土地流转租金26余万元。当年水果产业辐射到的小组,就有200余户村民盖起了水泥平顶房。如今,沃柑进入挂果期,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不但让‘田成块、渠相通、路成网、田成景’,还让农户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几年里,村子里盖新房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村民的腰包鼓了,村民们开始购置家庭轿车。土地流转后,普海云、何美芬等农户第一批购买家庭轿车。目前,全村基本每家都拥有家庭轿车或面包车,有不少家庭还在县城买了单元楼。

杨文林打趣道:“现在我们村享受了土地流转带来的红利,之前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遇到村干部都说,要不是你们,现在无论如何我家也盖不起新房子。你们才是真正带我们增收致富的人。” 

磨皮花鼓跳起来

村民生活好起来了,每天傍晚,吃过晚饭的村民们聚在花鼓文化广场,伴随着富有节奏的音乐声跳起了当地彝族传统的花鼓舞,旁边挤满了围观的村民,场面好不热闹。

“‘花鼓迎宾’和‘吃花酒’是流传于磨皮彝族群众中的传统民俗。”平甸乡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白灵美告诉记者。

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磨皮花鼓舞,在当地政府和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支持下,磨皮村建起了一所颇有特点的文化传习馆。传习馆内展示着彝族古籍、历史沿革、生产生活工具、传统服饰,展现了新平彝族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传习馆还开辟出专区重点展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磨皮花鼓,以图文、浮雕、雕塑和实物结合的方式,通过声、光、电、视频等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了磨皮花鼓舞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传承、弘扬、发展的历程及存续现状。

在提到为什么如此重视磨皮花鼓舞的传承时,白灵美说:“磨皮花鼓舞的魅力不仅因为它的表现形式威武雄浑、庄严壮观,更因为它展现了彝族先民与自然抗争,坚毅不屈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特质。”

据悉,目前,磨皮花鼓舞已经成功申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准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磨皮花鼓舞在表演时,无论是叉,或是刀、剑,几乎十八般兵器齐上阵,且套路、部署繁杂,共有27种。在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上,荣获了“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彩云奖”金奖。

白灵美表示,下一步,磨皮村将充分利用省级非遗项目磨皮花鼓舞历史渊源,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突出民族特色,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奋力开创新时代磨皮村乡村振兴新局面。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