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壶关秧歌 | 充满生活情趣的“上党小黄梅”

2021-03-23 16:26
北京

壶关秧歌《雇驴》剧照

壶关秧歌是一种流传于山西省以壶关县和长治县的西火、东火及荫城为中心的传统戏曲剧种,原名“西火秧歌”。西火位于长治县(现上党区)东南山区, 东与壶关相邻, 南同高平、陵川接壤。这里煤铁资源丰富,长期以来打铁、售卖铁器是当地支柱产业,明清鼎盛时期一度出现“家家有铁炉、人人会打铁”的盛景。劳动时,人们随着叮叮当当的打铁节奏,围着炉火载歌载舞,慢慢形成了风格统一的劳动号子,并逐步丰富、演化成为秧歌的艺术形式,人们将其称之为“炉圪道(打铁炉子)秧歌”。

随后,这种艺术形式广泛流传,在田间地头也出现了它的身影,因此也被称为“地圪圈秧歌”。1981年,在山西省戏曲剧种学术讨论会上被定名为“壶关秧歌”。2008年6月7日,山西省壶关县申报的秧歌戏(壶关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壶关秧歌《苏姐姐梦梦》剧照

本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壶关秧歌逐渐衰落,1960年10月,壶关县成立专业秧歌剧团,吸收上党梆子的艺术营养,改革、丰富音乐唱腔,增加弦乐伴奏,编演《叶轮飞转》《一壶泉水》《争指标》《苏姐姐梦梦》《雇驴》《侍女登科》等100多个现代戏和传统戏,被誉为“庄户剧团”,传统剧目《雇驴》于1962年在省城演出后,《红旗》杂志、《戏剧报》曾发表评论文章。1981年7月,经过改编的传统剧《侍女登科》由山西电视台摄制成舞台电视艺术片。

壶关秧歌洋溢着乡土气息,充满了生活情趣,是这类成熟小剧种的生命力所在;原汁原味展现、反映生活,是秧歌小戏赖以生存的土壤;趣味性、生活性是其与大戏所不同的明显特征,也被专家美誉为“上党小黄梅”。

壶关秧歌有大、小传统剧目近二百出,以《琵琶调》《打磨坊》《观花园》《白马庙》《清官断》《白绫记》(连十本)、《柳林记》(连三本)、《合家乐》《骂街》《卖豆腐》《借皮箱》《堂断回府》《打砂锅》等戏为其代表剧目。这些剧目多是艺人根据民间传说传奇故事、唱本自编自演的。主要表现家庭与婚姻爱情等方面的内容,剧本语言生动形象,诙谐风趣,具有鲜明的口语化个性化特色。

(图片源于山西戏剧网)

责编:勾晓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