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百花开 生态共享迎客来

2021-02-26 15:40
内蒙古

  海珠湖的花海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麦婉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如今的广州正处于春意盎然之际。水清鱼跃、百鸟争鸣、姹紫嫣红、繁花飘香,多座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亭台、廊桥、水榭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在繁华都市中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景观。这正是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海珠湿地”)的初春印象。

  2月25日,《小康》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殷云一行到海珠湿地调研走访。海珠区及区属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并介绍了海珠湿地、海珠湖公园生态环境建设情况与保护经验。期间,双方达成初步共识,将积极推进中国生态小康论坛的举办。

  记者了解到,海珠湿地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域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地处广州中央城区海珠区东南隅,总面积达1100公顷,被誉为“广州绿心”。早在2017年,海珠湿地就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9年获全国首批“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2020年又被住建部推荐,代表国家参评第12届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

  

  海珠湿地日落景色

  海珠湿地秉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以及“原生态、微改造、少干预”的理念,实现城退绿进,打造全民共享的城央湿地样板,着力保护修复这一块中国一线城市中央宝贵的生态资源。海珠湿地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维持河网湿地、保留传统的基塘农业文化遗产,重建海珠“五素同构”( 基,果,水,岸,生)的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构架。

  利用珠江潮汐水位变化规律,海珠湿地实现水体的自然循环,收纳约200万方雨水,调蓄周边约50平方公里城域,真正成为广州市实现雨洪调蓄的“城市海绵”;湿地内水质基本从劣V类提升到III类,部分指标达到II类标准,对珠江水质净化作用明显,充分发挥“城市绿肺”功能,缓解热岛效应,湿地周边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比广州全市平均水平低20%左右;生物多样性持续提高,鸟类从72种增加到180种,昆虫从66种提升至346种,为众多野生动物营造了湿地家园,为高速发展的特大城市保留自然和谐的生机,成为广州“活力绿心”、生态稳定器,也是市民可达、可观、可放松和冥想的都市净土,累计接待游客超6000万人次,具体而生动地诠释了绿色发展造福于民的真谛。

  

  海珠湿地为鸟类、昆虫等野生动物营造了湿地家园

  一流的生态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产业,海珠湿地的生态效益正逐渐转化为创新经济和高端人才的聚集效应。《海珠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5年)》明确提出将海珠湿地周边地区打造为广州未来生态产业功能区的定位,发展以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建筑、生态体验为核心的绿色产业体系。近五年海珠湿地带动周边地区GDP提高了4倍。

  未来,海珠湿地将通过整合自身、社会、市场资源,积极发挥湿地生态综合服务功能,吸引优质企业、新兴行业、科技企业参与到湿地保护建设中,实现资源共享、共谋发展,打造资源利用共赢共荣格局,共同促进城市经济与城市生态的和谐发展。(图片来源:海珠区融媒体中心、海珠湿地)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