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之乡”混战中,陕西榆阳摘走“中国民歌之乡”头衔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岳怀让
2021-01-15 15:49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民歌之乡”在哪里?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2021年1月9日,陕西榆林当地官方媒体“榆林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消息《榆阳:请叫我“中国民歌之乡”!》:近日,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考察论证,决定命名榆林市榆阳区为“中国民歌之乡”。

本文图片均为“榆林发布 ”微信公号  图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决定认为:榆阳区为九边重镇,塞上明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集游牧文化、边塞文化、中原文化、革命文化为一体,形成了陕北民间文化的富集之地。尤其是在陕北民歌资源、演唱传统、传承人群与当代传承传播、弘扬发展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与实力。榆阳区正从活态的民歌文化空间出发,大力创建全产业链发展的全国性民歌文化高地。

从考察到命名,前后不到两个月

对于“中国民歌之乡”出炉过程,上述榆林当地媒体介绍:2020年11月24日至28日,中国民协“中国民间文艺(化)之乡”评审组完成了对延安市甘泉县、榆林市榆阳区的考察,实地考察评审甘泉县“中国民间文学之乡”、榆阳区“中国民歌之乡”命名工作。

那么这个“中国民歌之乡”头衔公信力如何?

“榆林发布”微信公众号介绍:“中国民间文艺(化)之乡”是经中国文联批准的,由中国民协组织、实施命名的特色文化品牌。近年来,在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大力推动下,陕西省的特色“中国民间文艺(化)之乡”命名工作开展卓有成效。前期已成功推荐命名了宝鸡陇县“中国社火文化之乡”、延安延川县“中国秧歌文化之乡”、渭南合阳县“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安康汉阴县“中国家训文化之乡”等20个文艺(化)之乡(基地)。榆阳区“中国民歌之乡”和甘泉县“中国民间文学之乡”是经过省民协推荐的第21、22个中国民间文艺(化)之乡。

根据这段描述,以“中国某某之乡”名号落户陕西的头衔已有22个之多。

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官网2020年12月3日曾刊文介绍了“中国民歌之乡”命名工作更多的细节。

消息介绍:2020年11月24日至28日,由中国民协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民协主席王勇超,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陕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蔺雨等领导、专家组成的“中国民间文艺(化)之乡”评审组分别到延安市甘泉县、榆林市榆阳区实地考察,评审甘泉县“中国民间文学之乡”、榆阳区“中国民歌之乡”命名工作。   

在甘泉县考察评审期间,专家组一行先后到路遥书院、张俊功纪念馆、下寺湾香林寺、石门镇白鹿寺、甘泉县第一小学、美水泉遗址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详细了解甘泉创建“中国民间文学之乡”的优势和做法。听取了甘泉县关于民间文学保护传承情况的工作汇报。在榆阳区考察评审期间,实地考察了榆阳区非遗展示馆、陕北民歌博物馆、陕北民歌大舞台,通过听讲解、观表演、查资料,深入了解榆阳区陕北民歌的特点、历史沿革及保护、传承、发展陕北民歌工作开展情况。

陕北民歌博物馆(资料图)

经过资料审查、实地考察后,分别在两个地方召开了评审会。甘泉县和榆阳区主要领导陪同考察并参加了评审会。专家组对甘泉县申报“中国民间文学之乡”和榆阳区申报“中国民歌之乡”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论证和评估,一致认为:甘泉县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在民间文学挖掘和传播工作上,领导重视,措施有力,提升了民间文学艺术在社会中的地位。希望甘泉县坚持民间文学来自民间、服务于人民的理念,抓好民间文学的征集、编纂工作,注重典型事例,进一步加大对地方民间文学的传承保护力度,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推动民间文学不断向前发展。

陕北民歌在榆阳大地广为传唱,特色鲜明,已深深融入榆阳人民的生活,榆阳区建设的陕北民歌博物馆更是为陕北民歌的保护、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榆阳区符合“中国民歌之乡”的创建条件。专家组建议,要注重陕北民歌的原生态保护,加大系统性、完整性建设,加强对词曲的收集和记录,增强陕北民歌的形象塑造和表达,为中国民歌生态保护作出示范样板。专家组认为甘泉县、榆阳区基本具备了“中国民间文学之乡”和“中国民歌之乡”的申报条件,并对两个地方的创建工作及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上述介绍可知,从2020年11月下旬考察调研,到2021年1月上旬官宣命名,前后共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湖南桑植也曾获“中国民歌之乡”头衔

事实上,澎湃新闻通过网络搜索发现,近年来被官方媒体冠以“中国民歌之乡”或者“民歌之乡”称谓的地方,全国就有多处。

例如,同在陕西的紫阳县就曾被陕西省委机关报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之乡”。

《陕西日报》2011年11月就曾刊文《民歌之乡,大打文化牌》介绍:陕南紫阳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之乡”。紫阳民歌是陕南民间音乐文化的代表性歌种,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县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发力量,支撑县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十一五”画完美句号和“十二五”的良好开局谱写了科学发展的壮丽篇章!

陕西镇巴县也有“民歌之乡”的称号。

《中华读书报》2011年曾刊文介绍:陕西省镇巴县素有“民歌之乡,红军之乡,苗民之乡”三乡之称,近年来,“诵中华经典美文,写镇巴三乡文化”一直是镇巴县委、县政府打造旅游文化城市的新做法。

陕西邻省河南的新县也以民歌闻世。

中新网曾在2011年刊文关注新县民歌的传承问题:河南新县是有名的民歌之乡,全县30多万人口约10万人会唱民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渐渐对民歌失去兴趣。该县文化馆馆长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新县民歌传承面临断代之困,亟需相关部门的引导和帮扶。据记载,新县是唐朝时期光州八景之一“赛山樵唱”的诞生地,起源于该县八里畈镇南冲村的赛山寨。至今仍传唱不绝的《打柴歌》《茶歌》《插秧歌》等是“赛山樵唱”的代表作。

有“民歌之乡”称谓的还有安徽巢湖。

人民网-安徽频道2020年11月曾刊文《安徽巢湖:“民歌之乡”文艺汇演展示传统民歌魅力》介绍:11月3日晚,以“传承民歌文化,唱响时代华章”为主题的巢湖市苏湾镇第六届司集民歌文艺汇演,在“民歌之乡”苏湾镇坊集社区农民文化活动广场举行,当晚汇演网络直播平台点击率达41.1万人次……司集民歌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由桐城、怀宁、潜山等地百姓移居此地,他们把外地的一些民歌揉进了生产劳动、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民歌文化。

被冠以“民歌之乡”的还有湖南嘉禾县。

《湖南日报》2017年曾刊文介绍:嘉禾县是有名的“民歌之乡”,文化氛围浓厚。2012年以来,该县出台了《文化强县战略实施纲要》,筹资2.5亿多元,新建或扩建体育馆、文化演艺中心、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民歌广场、嘉滨湖文化公园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并先后新建改建标准化乡镇文化站17个、农家书屋252个。

还是在湖南,贺龙故乡桑植县也是一个“中国民歌之乡”。

湖南媒体潇湘晨报曾于2008年发布消息: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湖南省桑植县的“中国民歌之乡”称号,2008年11月19日正式挂牌。被歌唱家宋祖英唱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桑植民歌,有5000多年历史。据了解,截至目前,文化部门已经搜集桑植民歌超过1万首,整理山歌、小调、号子、花灯调等2300多首。

被称为“民歌之乡”的还有山西左权县。

《山西日报》2020年6月曾刊文介绍:左权县是出名的“民歌之乡”。抗战时期,八路军前方总部和一代民族抗日精英在这里指挥华北军民坚持抗战,直到胜利。为争取民众,党的新文艺工作者挖掘改革旧曲调,填配新歌词,为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古老民歌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团结抗日军民的号角、瓦解打击敌人的武器。新中国成立后,左权人民唱着民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在党的关怀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唱民歌的左权人民,勠力同心勇战贫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于2018年底彻底甩掉了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内蒙古巴彦淖尔也有着“民歌之乡”的头衔。

内蒙古文明网2016年曾刊文介绍: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素有“内蒙古鸿雁文化之乡”“蒙文长篇小说之乡”“戈壁奇石之乡”“民歌之乡”的美誉。近年来,乌拉特中旗高度重视乌拉特民歌的传承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使这一民间文化瑰宝得以发扬光大,成为群众自娱自乐的主要文化活动。一曲《鸿雁》让乌拉特民歌为世人所知。乌拉特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完整地保留着古老乌拉特原生态风韵。

曾积极申报“中国民歌之乡”称号的还有江苏六合。

中广网2011年7月曾刊文:继成功获得中国观赏石之乡后,江苏民歌《茉莉花》发源地的六合又在积极申报中国民歌之乡。记者昨天从该区得知,申报已经通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审核……产雨花石的六合为何会申报中国民歌之乡?据《六合县志》记载,早在周代,六合即有民歌民舞结合的乡人傩会流行,民歌在六合演化传承已有2500多年历史。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上述公开信息显示,除了此番获得“中国民歌之乡”的陕西榆阳,湖南桑植也曾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冠以“中国民歌之乡”,而江苏六合也曾积极申报这一称号。根据官网介绍,进行上述评选活动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于1950年3月29日,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责任编辑:钟煜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