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滩见证了上海老码头的辉煌历史
原创 卢铭安 上海老底子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北外滩见证了上海老码头的辉煌历史
卢铭安
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批轮船码头就在北外滩这一带。当年东大名路南侧至黄浦江沿岸,码头林立,以1947年上海行号图自西往东,直到大连路,依次为招商局第二码头、老船坞(奥)、马勒码头、顺泰码头、公和祥码头、招商局第一码头、华顺码头、汇山码头、杨树浦码头和黄浦码头。20世纪初,北外滩的码头成为中国航运的枢纽,连接起国内航运和远洋航运。1866年,英商蓝烟囱轮船公司拉开了虹口百年航运的历史。东大名路378号的中远集装箱运输公司总部的小红楼,是上海历史上的英商耶松船厂旧址。东大治路上的海员医院、黄埔路上的海鸥饭店/国际海员俱乐部,可以说整个北外滩就是一部上海航运发展的历史。
从1980~1985年,我一直在东大名路378号中远上海远洋运输公司(简称上远)大院里上班,对其周边环境的沿革太熟悉了。入大门左手边的东楼/小红楼是上远办公楼,院子东南方向的围墙外是上海港务局五区高阳路码头,时常能看到靠泊在码头边的海船烟筒,听闻海船靠离码头的熟悉汽笛声。大院中间是蓝球场,我虽然喜欢打篮球,但所在的单位一一广州远洋分公司驻沪船技组,鼎盛时期加上航修队才二十几个成员,年轻人才三四个,不能组队玩篮球,所以上班时直接走进西面一幢二层楼房(1947年是安通运输公司堆栈)。1996年中远集团推倒此楼及周边其他建筑物的基础上,建造上远的总部大楼,地图上名为远洋大厦。
【1947年上海旧图和现今的北外滩太平络周边对比图】��
如下图所示,目前的东大名路378号远洋大厦和388号旧上远大楼(小红楼),两者前身是招商局第二码头和英商耶松船厂。当年耶松船厂(东大名路378号)前身是美国伯维公司的“新船澳”, 1865年由英商购进,改为耶松船厂,又称“老船澳/坞(Old Dock)。是上海早期的大型外国木工修船与造船厂。船澳长112.8米,船坞门宽16.46米,船坞中宽15.24米,满潮时可容吃水4.27米的船舶。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扩充规模,改良设备,不断增强修造船舶的能力。1892年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1900年,与英国在上海的另一家大船厂祥生船厂联合,改组为耶松船厂公司,从此,垄断中国船舶修造业三十余年,为英国在华工业投资中最大的企业之一。耶松船厂1908年建造了小红楼,占地面积1564平方米,建筑面积4444平方米。砖混结构五层,坐东朝西,平面呈正方形,立面为台锥状。西立面中部作塔楼造型,底部主入口雨棚为翘屋檐,顶端塔亭有四方翘檐绿瓦锥顶,为缅甸建筑风格。方格长窗,局部窗上部有扁圆券,底层窗楣上有弧券装饰。三层有一圈白色的挑出外廊,上部三层作退台收进,窗口上设连续的绿瓦挑檐,红砖贴面。
1937年改为英商马勒码头,抗战胜利后租给民生轮船公司,1964年上海远洋运输公司成立后不久就搬到小红楼。
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耶松船厂址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耶松船厂的老船坞】��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接管了英联船厂,此时耶松船厂已拼入英联,自然成了日本军方的船厂,直到1945年9月份归还英商后,又恢复原来名称。【日本兵登陆招商局中栈码头】��
抗战胜利后,重庆民生轮船公司开始先后在上海、广州和香港成立了分公司,从长江航运转向近洋发展,开辟了日本、香港、曼谷、菲律宾等航线,业务重点转到上海和香港,东大名路378号的缅甸式红楼也就成了民生公司的总部。【民生轮船公司的“怀远”轮】��
1946年末,我父亲作为轮机长驾驶自己参与改装成的“怀远”货轮,抵达上海的民生码头(公司租用的马勒码头),从此该轮成为以上海为母港的近洋海轮,有时也停靠公司总部旁的招商局第二码头。此码头在1918年时被称为招商局中栈,1949年后,成方上港三区高阳路码头,后属上港五区管辖,现在是北外滩囯际邮轮码头,东大名路500号,专门停靠7万吨级以下囯际邮轮。其实, 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成立于2002年,现拥有2个不同地点的邮轮码头。北外滩共有3个大型邮轮泊位、15个沿江景观游艇泊位,这里是中国母港邮轮的发源地、上海首个长江中下游内河游轮母港,是黄浦江内唯一具有接待外籍游艇靠泊资质的码头,也是世界首个获得英国劳氏船级社质量体系认证的国际邮轮码头。
北外滩的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曾经是拥有160年历史的上海码头门户,如今是坐拥上海天际线的北外滩滨水综合体,1197米黄金浦江岸线,能将北外滩滨江、外滩建筑群和浦东陆家嘴等美景尽收眼底。
另一个是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宝杨路1号,停靠超大型的26万吨级邮轮。
【笔者父亲服务于民生轮船公司的留影】��
【“一滴水”和国际邮轮的夜景】��远洋大厦矗立于北外滩航运街之龙头,濒临黄浦江,与东方明珠,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隔江相望,已成为外宾和国内各地政府考察智能建筑的首选。远洋大厦建筑高度为一百米,总建筑面积为3.1万平方米,由地下二层、地上二十五层组成。这座大楼被设计单位称为“世界最繁忙的办公楼”的楼宇里面,处处体现智能管理:上班高峰期六台中的四台电梯下行直达,结合消防措施的楼面和办公室双层门禁系统、早上上下班自动关灯节能系统。整幢大厦要包括楼宇自控、综合布线、安保、局域网、会议、大屏幕指挥、一卡通、通讯集成等各子系统。上远调度会议室的航行智能指挥系统及集成管理系统是大厦智能化系统的两大特色,通过前者可完成对该大楼所属的中远集团的管理,后者可完成对整幢大厦的智能管理。
【远洋大厦】��
那时,笔者六天(周日还经常加班)工作中至少二天要途经太平路,进入上港三区高阳路码头西端的外虹桥码头,乘坐停靠码头边的自已单位交通船上班,来回停靠泊系在黄浦江心浮筒的广远货轮,所以很熟悉太平路,有人说太平路长只有23米,上海最短的路,其实该路随着社会变迁,周边码头的“换装”,路况也漂浮不定。据历史记载,1909年,东百老汇路(以外虹桥为界,以东称东大名路)太平路口朝南直通黄浦江边,那时路长约100米。到了47年,太平路缩短成50米左右,走到底1号为招商局中栈,后改名商招局第二码头,东侧2号为公兴昌堆栈,还有太平路西侧有两条无民居的小弄堂,3号是克勒里,由南侧的克勒仓库得名,仓库南侧还有一条“老船坞衖”弄堂,由南侧的老船坞(仓库)得名,向北路口转角朝西,除了上海唯一专做海员制服的服装店外,其余大部商铺都是五金号,马路对面,靠近塘沽路一带也是钢材阀门泵浦等五金号,所以,人称大名路为五金街。
【清末民初,太平路尽头连着太平码头,路东侧整块地是耶松船厂和老船坞码头】��
1947年,海轮停靠招商局中残码头/第二码头,也是俗称外虹桥码头。��太平路朝东70米左右的顺旅路(百花街)东大名路(东百老汇路)口,有过一家在中国工业近代化历史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发昌机器厂,全称为“发昌机器船厂”。它是上海民族资本机器工业的最早代表,也是中国最早的私人船舶配件修造厂,1866年由广东中山人方举赞、孙英德创办于上海虹口,在现东大名路、旅顺路处开设了发昌号,后改名为发昌机器厂。前店后厂,三开间门面,门前为发昌五金商店,从属于发昌机器厂,店后是厂房。最初是一个只有200元左右的手工锻铁作坊,专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从手工工场转变为机器工业。到1873年发展为机器制造厂,称“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1876年已能制造小火轮和车床等。后以制造小火轮为主,是当时上海私人资本机器工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由于没有自己的船坞,时常受到外商船厂的压迫和排挤,逐渐趋于衰落。1900年为英资耶松船厂所吞并。到了1906年,发昌五金商店也歇业,至此,发昌机器厂的全部历史宣告结束。而同年耶松船厂就此造了小红楼作为船厂的写字楼。
“发昌”让笔者不得不想到中国工业史上最荒诞、最可耻的弥天大谎一一“旧社会洋钉都要进口”之类的铺天盖地的宣传,最悲哀的是好多老上海都知道,当年江南造船厂/制造局 为美国承造的第一艘“官府号”于1920年6月下水,1921年2月开赴美国。1921年,四艘巨轮全部按时交船,经验收各项指标都达到要求,其中船速还超过合同指标。美方对此非常满意。这是远东乃至亚洲制造的第一艘万吨远洋巨轮,国人无不骄傲自豪。然而,过去很少有人敢驳斥这些荒唐之言。
【东大名路太平路上的热闹景象】��
太平路的一百多年的变迁,折射出現在北外滩龙头的辉煌历程。如今太平路又恢复到几十米长的单向道,只有一个门牌号,太平路1号一一上海国际客运中心,周边破旧的栈房已化身成高层大楼,路西边是国际港务大厦,路东边是远洋大厦,南边沿江是北外滩国际邮轮码头的候船室建筑,其独特的造型犹如水滴��,于是该码头就有了别称“一滴水”,以往的货轮装卸的嘈杂声己消失殆尽,黄金水线边上停泊的大型远洋邮轮不仅展示了其吸引眼球的流线型的庞大船型外,也彰显出百年旧码头已是老树发新芽,焕发出生机勃勃的青春魅力。目前北外滩滨江绿地和上海国际邮轮码头主要是由高阳路码头,公平路码头,华顺码头,汇山码头,杨树浦码头和黄浦码头组成。
【上海北外滩国际邮轮码头候船楼一一“一滴水”建筑群】��回顾北外滩老码头的历史必须从清朝说起。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商东印度公司在徐家滩(今东大名路、高阳路一带)首建2座简陋的驳船码头。1860年,英商宝顺洋行建造宝顺码头,长36.9米,为上海第一个正式轮船码头。次年,美商旗昌洋行建造旗昌码头,长21.4米。它们就是公和祥码头和顺泰码头,合称虹口码头。1864年,又将其改建为轮船码头,开启了外商轮船码头建造的先河。两年后,成为英商蓝烟囱轮船公司的大轮船“鸭加门”号首航上海的专泊码头。追根溯源,“一滴水”便是建立在虹口最老的码头上的。其间相隔了170多年。
自此,外贸进出口中心从外滩移到虹口沿江地带,也就是时下流行语一一北外滩沿江的黄浦江码头。同治九年(1870年)境内沿江依次建有汇源、怡和、旗记、伯维船坞、顺泰、海津关、同孚、虹口、耶松船坞、耶松船厂、宝顺、仁记等十几个外商码头和船厂。
【上图为19世纪60年代示意图,下图是20世纪初的示意图】��
外虹桥码头一一位于虹口港东侧。始建于同治六年,原为美商旗记码头和耶松老船坞。1872年底,轮船招商局(简称招商局)组成,突破轮船码头均为外商把持的局面。1874年,招商局收购虹口兆丰路(今高阳路)东侧的耶松旧码头,改建成为招商局北栈码头,同年购进耶松老船坞。1877年,招商局购得旗记码头,与耶松船坞/旧码头连在一起改建为钢质浮码头,并建仓库、堆场,定名为招商局中栈。北栈、中栈因吃水较深,经常停靠远洋轮船。19世纪80年代,和北栈一起被江海关指定为关栈(保税仓库)。毗邻的耶松老船坞后成英商马勒码头,抗战期间为日军侵占。抗日战争胜利后,归还招商局,中栈和北栈分别改名为第二码头和第一码头。其中马勒码头租与民生公司使用。解放初期,仍由招商局和民生轮船公司使用。1952年,移交上港三区,改名为外虹桥码头,同年改属上港五区。1964年,改建为国际客运码头。码头为钢质趸船结构,前沿水深10米,全长117米,可停靠5000吨级海轮。
以下由东大名路小红楼东侧的建平路(圣昌路)朝东逐个点述北外滩有着百年历史的不同时期的码头。
【以虹口码头为母港的“鸭甲门”号班轮】��
高阳路码头一一1862年,英商怡和洋行在老船坞东侧合并了王记码头和亨特码头,取名顺泰码头,1875年又合并了虹口码头,岸线长约775米,是上海港外贸件杂货装卸码头。并成立了公祥和码头仓库公司,由怡和洋行代理。1934年由木质码头改造为钢筋混凝土码头,专泊海轮。码头内建有周长250.5米的“U”形港池,供小船靠泊装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侵占,改作海军码头。日本投降后收回,归还怡和洋行代理的公和祥码头公司。
1949年后,因营业亏损,转让给外轮代理公司。以后划为上海港务局五区(上港五区)管理、经营,由于紧靠高阳路,解放后又改称高阳路码头,属深水泊位,主要装卸外贸进出口件杂货。1993年起由上海港高阳港务公司经营管理,现为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北外滩滨江绿地。
如今北外滩滨江绿地被称为上海“最美后花园”,但是,完整保存着公和祥码头仓库、卜内门洋碱公司仓库等老仓库,其周边集聚了浦江两岸建筑的精华,上海一方中心、白玉兰广场、W酒店、建投书局、国际客运中心等地标建筑,不但层次分明地画出了北外滩的天际线,更为北外滩航运和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据统计虹口区内注册的航运服务企业已达4000多家,航运功能性机构30多家,其中不乏中国船东业协会,中远海运集团等航运巨头,以及歌诗达邮轮、公主邮轮和皇家加勒比邮轮等知名邮轮公司。
【高阳路码头工人正在使劲地带缆】��
公平路码头一一位于黄浦江北岸陆家嘴弯道北岸,公平路西侧,西至小港码头,背靠东大名路,此处无正规码头时,被称为下海浦。1866年,美商在此建耶松船厂码头和船坞。1875年被招商局收购后,添造栈房7所,定名为招商局北栈。1887年招商局排除重重障碍,北栈被江海关指定为关栈(即保税仓库),并在栈内增设起重机械,扩建码头。抗日战争期间,码头被日军侵占。抗日战争胜利后,码头归还招商局,改称招商局第一码头。码头为栈桥式,长835英尺(254.7米),前沿水深28英尺(8.5米),同时可停靠万吨级海轮两艘。码头后方建有仓库27座,可容货物11.5万吨。
1949年后划归上海港务局第三装卸区,因紧靠公平路而改名为公平路码头,停靠海船。至20世纪60年代,公平路码头的西部改建为客运码头,停靠上海至青岛、大连、温州等线客货班轮。此地的老居民记得,走过公平路,经常能看到码头上工人作业时的繁忙景象,船舶的鸣笛声隔了几条马路都能听到。那时南来北往的客货运轮船,每天都会迎来送往各地旅客,装卸各类货物。
当年,该客运码头红遍整个上海,一根小扁担的故事,让上海海运局民主5号客轮服务员杨怀远成为名扬全国的劳模。“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38年间,杨怀远始终以雷锋为榜样,甘当人民的“挑夫”,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挑着小扁担的形象深入人心,由杨怀远而来的“小扁担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1993年起,由上海港高阳港务公司经营管理。目前是上海囯际客运中心/邮轮码头的组成部分。
【先进人物杨怀远一肩扛担,一手扶着北方老大娘】��
华顺码头一一 原名宝顺码头,由英商宝顺银行1860年在公平路东侧建成,次年又在宝顺码头东侧建造旗昌码头。1877年两码头一并售予招商局。招商局因码头水浅不适用,于1883年出售英商公和祥码头公司,改名华顺码头,又名老宁波码头。抗战时期被日军征用,胜利后回归英商公和祥码头公司,50年初由上海外轮代理公司(简称外代)接收,1953年,英商转让归上港三区经营。1959年,改建为钢筋水泥码头,1979年与杨树浦码头同时改建驳岸,并与汇山码头驳岸连成一片。
1993年,由上海港客运服务总公司统一经营管理。目前是上海黄浦江边的国际邮轮码头。
【华顺码头/公和祥码头】��
汇山码头一一汇山码头(Huishan Matou), 1845年英国麦边洋行在今航运交易所江边建造浮动码头,码头边有条汇山路,英文路名wayside,遂将其所建码头称为汇山码头/英文 wayside wharf (路边的码头),位于提篮桥南侧,东起秦皇岛路西邻华顺码头,中间隔着汇山路/霍山路,1903年麦边洋行将其长江航线的轮船,货栈和汇山码头以250万元卖给日本邮船会社。1907年开始与英商太古轮船公司、英商怡和洋行的长江航运相抗衡。次年首航上海到大连的海运航线。1913年,“日邮”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码头,该码头岸线长水位深,位于黄浦江下游,是日商在上海最好的码头,也是当时的上海国际客运码头。全长850英尺(260米),前沿水深23英尺(7米),码头后方建有仓库10座,总容量4万吨,另有露天堆场可堆货8000吨。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度由美国海军使用,后由江海关接管转交中国进出口公司经营。解放后,归上港三区经营。1993年,由上海港客运服务总公司统一经营管理。现在是北外滩滨江大道组成部分。
【旧时的汇山码头】��
����【1922年11月,爱因斯坦走下舷梯,踏上汇山码头,显示牌上"北野丸号”用词不妥,应是“北野丸”或“北野”号,多一汉字就成了中文的“北野号号”,希望有关部门改之!】汇山码头争夺战是“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引人夺目一战。8月11日,蒋介石对当时的京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张治中将军撂下一句狠话:把占领上海的日军赶入黄浦江。8月13日下午3时,国军第88师由易谨少校率领的搜索营进抵八字桥时,与刚赶到的日本海军陆战队迎头相撞,我军毫不迟疑打出了会战的第一枪。
8月14日下午3点,张治中通电诸部:誓不与日寇共戴一天。今日之事,为甲午以来五十年之最后清算。怀着“甲午海战,中国军人心中的刻骨之痛”的第88师,86师和87师三个德械师全面进攻黄浦江北岸的日军陣地。
�� 【蒋中正在战区与属下商讨抗敌之计】
第36师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德械师,受德国军事顾问训练,官兵士气高昂,视死如归。担任主攻江山码头的是216团,团长是胡家骥(黄浦五期)共有官兵2000余人,其第1营攻击兆丰路(今高阳路),第3营攻击公平路,两路齐头并进,第2营为预备队担任策应。半夜12点时攻击开始,日军占据路边高楼顶端对国军进行俯射。胡团长身先士卒,带领第1营英勇无畏的战士连续冲过唐山路、东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东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的日军防御工事,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逐屋争夺,在杜聿明的全军唯一的装甲团掩护下,杀出条血路,直逼汇山码头。汇山码头外围的残余日军坚持不住,争相向西逃过外白渡桥,向桥南的英租界英军投降。笔者在此称呼国民革命军第36师216团为胡家骥团,该团可以比肩兄弟部队88师的谢晋元团,胡家骥团在团长亲率下,首创打残骄横跋扈的日军海军陆战队,胡家骥团的英雄故事也应发扬光大,不可忘却!
�� 【图中打叉小方块标注了“36D”为国军第36师,其胡家骥团主攻汇山码头,“87D”为国军第87师主攻杨树浦码头,“88D”为国军第88师主攻上海北站及苏州河北岸,这就有了谢晋元团保卫四行仓库的英雄故事】�� 【油画“争夺汇山码头”】
杨树浦码头一一位于秦皇岛路西侧,西至临潼路,北临杨树浦路,与汇山码头连在一起,朝东与黄浦码头隔路相望。1914年日本大阪商船会社买下废码头及约49亩(3.27万平方米)的地基,经过重建,于次年营业,简称大阪码头。1917年又买下与之毗连的平和码头,使码头长度延至850英尺(260米),为木质栈桥式固定码头,前沿水深21英尺(6.4米)。码头后方建有仓库6座,可容杂货1.7万吨,露天堆场可堆煤炭3.5万吨。抗战胜利后由江海关接管,后由中国进出口公司借予美军使用。该码头在中国近代史上站有一席地位,见证了抹不去的红色记忆,还承载着上海人牢记的“八·一三”痛苦的往事。
1919年12月25日,蔡和森与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以及向警予等30多人,乘法国邮船公司“昂特莱蓬”船,于下午一时在上海杨树浦码头起碇赴法。在起程前,华法教育会在法文协会举行欢送会。毛泽东专程从湖南赶到上海送别,但未待他们起程,又为组织和领导驱张运动,便提前离开上海,第二次去了北京。
“八·一三淞吴会战”的次日,1937年8月14日《新闻报》报道,日运输舰“知床号”一次就在杨树浦码头卸下汽油1000桶,炮弹、子弹5000箱,大炮10门及其他军用品,为日寇猛攻虹口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解放后,归上港三区经营。1993年,由上海港客运服务总公司统一经营管理。现是北外滩滨江绿地最后一段亲水平台。
��【20世纪20年代前后,杨树浦码头成为中欧客轮的主要停靠的海运客站】
黄浦码头一一位于黄浦江下游北岸,东起大连路,西至秦皇岛路,北依杨树浦路,黄浦码头位于黄浦江下游北岸,夹在上海船厂和秦皇岛轮渡码头之间。这里原为滩地,面积约43亩。1908年至1910年间,日本南满洲铁道会社购下这块滩地,委托日本邮船会社建筑了码头仓库,并代为经营和管理。1913年重新改建成方木造的固定码头,前沿水深20英尺,码头后方建有11座仓库和可堆存4万吨煤炭的堆场。又称为南满洲铁道码头,有些旧地图上标注成满铁黄埔码头,上海许多人只是在众多的谍战影视剧中听说“满铁”两字。
其实20世纪初期,日本在东北的军民一体公司不仅将东北的无烟煤卖到上海,而且还在上海滩大搞情报搜集,为侵占上海出谋划策。
上世纪20年代前后,包括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在内的650余位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从这里登船远航,这些人都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成了大人物,实现了自己奋斗的目标。
193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固定码头。抗战胜利后归中央信讬局长期使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上海港务局第三装卸区管辖使用,黄浦码头在2010年世博会时改造为世博会秦皇岛水门。现为秦皇岛路32号东码头园区上海游船码头。
原标题:《北外滩见证了上海老码头的辉煌历史(作者:卢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