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家开车接送,爸爸你开三轮车?”你怎么回答,孩子就是什么人生态度

2021-11-27 09:50
上海

原创 父母堂 父母堂 

近日,有一段视频引起热议:

校门口,父亲开着三轮车来接女儿放学,父亲穿着朴素,手里拿着一条毛巾时不时擦擦汗。

女儿上车后,急忙用自己的校服捂住头,裹得严严实实,生怕被其他同学认出来。父亲在一旁看到女儿的举动,露出了尴尬的笑容。

女儿的举动很伤爸爸的心,没想到在评论区,网友没有责怪女儿,纷纷表示理解:▼

孩子经常会对家长提出这样灵魂拷问:

为什么同学家里有花园游泳池,我们家却没有?

为什么别的同学有豪车接送,而你却是骑电动车?

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出去能坐飞机头等舱?

别人爸爸一个月挣xxx,爸爸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呐?

遇到这种问题,你会怎么回答呢?是告诉孩子家里没钱or有钱,还是直接告诉孩子自己家有多少钱呢?此时父母给出的不同回答,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

看清孩子攀比之心

背后的心理需求

在孩子们还未形成成熟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时,就已经懂得和其他小朋友比较谁家的房子更大,来开家长会时谁的妈妈更漂亮了。

在某乎提问:“为了一个谎言可能付出多大代价”中,有一位网友匿名讲了自己的真实经历:

就连小S也曾在节目里透露:小时候爸爸骑摩托车接她放学,她因嫌父亲的车有点破旧,就让爸爸把摩托车停得离学校远些。

中国有句古话: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事实是孩子嫌母丑的却大有人在,不光嫌母丑,也会嫌家贫。

像下面的案例可能很多人都看过类似的,小侄子身处于家庭条件很好的中产家庭,可在和同学不断的攀比中,令他全然无视了非常爱他的爸爸妈妈,以及优质的家庭资源,只看到了自己家不如别人的地方。▼

“同学都拿着苹果手机,他只有儿童手表。”

看了上面这些孩子,你会不会觉得:这个爱攀比的孩子是不是太虚荣了?是不是学坏了?

事实上,比较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比较”就是人性的一部分。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段“攀比敏感期”。

表面看是孩子在耍无赖,背后却藏着TA内心的需求。

像文首那个头蒙在校服里的女孩,在青春期里心思敏感爱面子,她那样做是在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害怕同学异样的眼光,不想让同学因此歧视她。

因此,当孩子问你:“为什么别人家小孩有的,我没有”时,对孩子简单粗暴的指责和拒绝要求是没有用的,反而会加深TA对物质的渴望,和孩子共情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第一步。

2

过度的哭穷和富养

都会养出心穷的孩子

做好了第一步“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我们再来具体分析解决办法。

有的人支招——哭穷好使,直接告诉TA家里没钱。

有很多父母都是从小穷过来的,节俭已经融进了血液,刻在了骨子里,坚信物质的匮乏能够教会孩子能吃苦、懂奋斗。

比如当孩子看中同学的新款文具盒,但家里已经有很多款文具盒了,家长不想给孩子买,于是说:“妈妈没有钱买。”

有的父母或许不会这么直白地说:家里没钱。但是会在给孩子买东西时,反复强调,我们家条件没别人好,这些给你买东西的钱是多么多么来之不易,给你买一个玩具,家里都能买好几顿的菜了,你以后赚了大钱,可不要忘了爸妈等等。

因为“懂事”“体谅”,不少孩子会不再开口要求父母买很贵的玩具。长大后也会更努力的工作、赚钱,改善生活。但“哭穷”式教育所带给孩子的,是这些信息:

我们家很穷,跟别人家没得比。

我想要喜欢的东西不能向爸爸妈妈要。

我要赚大钱,不然爸爸妈妈会不要我。

在问答“男孩被穷养是一种什么体验”中,有一位网友说得很扎心:

小时候,穷养也不过是别人晚餐红烧肉,自己吃馒头。这并不能影响我开心。长大后,遇到自己喜欢却条件比自己好太多的女孩时,那种自卑才是发自内心的。

这样的“哭穷”会模糊了孩子的眼界,孩子会产生自卑,小时候不敢去交朋友,长大后不敢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长此以往,会陷入死循环,那时就真的是“没有钱了。”

还有一批硬着头皮富养孩子的家长,他们正在向子女提供超负荷的物质供养。

以下这个家庭,在扣除房贷等费用后,全家可支配费用不到3000元的情况下,还执意给孩子买一双1299元的鞋子,并表示“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要买就要买最好的”。

养孩子舍得下“血本”,按照自己可以承受的最高标准或超标准给孩子提供所需的东西。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这句话是一个很大的谎言。

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他们接收到的信息是:

我家里有钱,我想要的爸妈都会给我。

我不用努力也能轻易得到这些。

我家里的钱,都是我的。

超负荷的爱带来的后果,孩子通常是承受不起的。没有吃过也不能吃苦的孩子,因为没有尝试过“汗滴禾下土”的辛苦,是不会知道“盘中餐”来得有多辛苦。

如果有一天当你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他们会怎么想呢?那时的他们不仅不会有感恩之心,甚至会心生埋怨。并且一旦滋生了攀比心理,当求而不得时,他们会不会选择去借贷呢?会不会一时气愤走上不归路呢?

3

父母不同的态度

决定不同的教育

教育学家陶知行曾说: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

有智慧的父母,会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平时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在我们之前的文章中,探讨了孩子身上的“自卑”究竟是如何来的:孩子是能够从父母身上,真正切切感受到“不自信”“贫穷”的。

父母是帮孩子守住自卑边界的那扇城门,如果家长自身也在不停地念叨“我们家确实不如别人”“爸爸妈妈没有钱买”……主动认可了外部投射来的“歧视”,孩子就会觉得“不如别人就应该自卑”。

辽宁一位女大学生在同学面前的自我介绍,曾被人民日报点赞。▼

“我叫蔡畅,我性格非常好。我一直有个外号,叫蔡胖,可以看出来我的体型……”

“我家是干收废品的,父母很累。我有个特别实在特别土的梦想,就是给我妈买个大别墅。他们干活特别累,然后把我养得也挺好的,想好好对他们。”

短短几句话中,不仅有心疼和感恩,更能看到她身上的担当和回馈。即使在很多人看来她父母收废品工作的确很辛苦,可在她看来,父母凭本事努力挣钱,就值得尊敬,没什么好自卑的。

给孩子传递这个世界健康积极的一面、正确的价值观,提供精神富足,就是正确的答案。

有网友回忆自己以前的经历,当初也因为父亲骑摩托车接自己放学而感到自卑,但是随着父母的正确引导,加上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当初父亲接自己的摩托车是他坐过的“最好的车”,内心安全感十足,如今再想坐父亲的摩托车已经成了一种奢望。

跟“钱”有关的教育从来都与贫富无关,而与父母的态度有关。金钱会流失,“精致”也会泯灭,聪明的父母,从不会向孩子炫富,更不会哭穷,给孩子建立一个健康的人格和心态,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教会孩子的是:不以华服加身而骄傲,不以平服朴实而羞赧。

不同的回答决定不同的教育,不一样的教育决定不一样的人生。你会怎么回答孩子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 The End -

原标题:《“为什么别人家开车接送,爸爸你开三轮车?”你怎么回答,孩子就是什么人生态度》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