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思想周报丨美国失去的世界;热那亚反全球化抗议20年

卢南峰,庄沐杨
2021-09-27 11:31
来源:澎湃新闻

美国失去的世界

最近,两本讲述并颂扬美国日渐衰落的政治霸权的专著在英语世界出版,一本是路易斯·梅南(Louis Menand)的《自由世界:冷战中的艺术和思想》(The Free World: Art and Thought in the Cold War),另一本是本·罗兹(Ben Rhodes)《堕落之后:在我们创造的世界里成为美国人》(After the Fall: Being American in the World We’ve Made)。两本书共同揭示了冷战如何将美国的价值承诺和文化创新嵌入其“品牌”之中,以及冷战的胜利为什么导致了美国价值的衰退。

《自由世界:冷战中的艺术和思想》和《堕落之后:在我们创造的世界里成为美国人》书封

9月24日,开放社会基金会的执行副总裁伦纳德·贝纳多(Leonard Benardo)和自由战略中心主席伊万·克拉斯捷夫(Ivan Krastev)在世界报业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网站联合撰文,他们认为,一个不再知道自己代表什么的社会,没有什么可与世界其他地方分享。

两位书评人写道,当冷战后的世界仍处于婴儿期,人们对历史可能的终结有一种明显的兴奋感。但在世界的集体潜意识中,潜伏着一种对未来形势的持久不确定性。“没有冷战”,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饰演的“兔子”哈里·安格斯特罗姆(Harry“Rabbit”Angstrom)想知道,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漫长的黄昏斗争”即将结束,“做一个美国人有什么意义”。

冷战不仅为公民和他们的领导人提供了一个意识形态的透镜,而且还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知识框架和一个易懂的屏幕,人们通过它来理解和重新想象文化。没有冷战,人们就会拥抱无限的可能性,不管他们是否乐意。正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曾经提出的,文化“霸权”——或者其他人可能称之为“共识”——是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冷战结束后不久,一种新的压倒一切的共识迅速形成,明确地赋予了大多数西方人,尤其是那些有能力塑造公众舆论的人,认为已得到证明的自由国际主义制度以特权。

然而,这些抱负——虚假的“历史终结”——将被证明是短暂的。那些看似霸权的东西,那些开始作为常识占统治地位的东西,最后变成了转瞬即逝的短暂狂热。许多国家的自由主义者从被视为进步解决问题的英雄先驱,变成了一群不受信任的精英共犯。西方没有保持共识,而是把自己扭曲成了一个扭结饼(pretzel)。

美国喧嚣

书评所涉两本著作的作者,一个是哈佛大学的英语教授,一个是奥巴马总统的副国家安全顾问,他们都在书中努力理解世界历史上这一关键时刻的意义。梅南精于挖掘那些在冷战期间支撑和支撑西方的思想。罗兹提供了一部政治成长小说,在书中,他所珍视的许多真理和崇高的期望都受到了质疑——如果不是完全丧失了信誉的话,他的语气是葬礼式的,而梅南则更像是以共同观点叙述的福音书(synoptic)。

梅南和罗兹都从根本上重新阐述许多关于二战后时代已经提出并继续提出的标准历史问题,以应对当代现实。在800页的巨著中,梅南检视了美国最初是如何成为“自由世界”的中心,以及后来美国人如何不再相信他们的“自由使命”。罗兹在他那本较薄的书中提出了一个补充性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问题:在一个“走向错误的世界”中,做一个美国人意味着什么?

这是两本截然不同的书。作为对思想史和文化史的长篇阐释,梅南的著作在所谓的“内部设计”(interior design)方面令人叹为观止。他用看似直截了当实则充满微妙洞察力的散文,设法重新安排和思考一系列冷战标志性人物的生活和作品,包括乔治·凯南和乔治·奥威尔,汉娜·阿伦特和让-保罗·萨特,理查德·赖特和詹姆斯·鲍德温,以及苏珊·桑塔格和宝琳·凯尔。梅南帮助解释了战后早期——被美国社会民主党人欧文·豪定义为“顺从年代”(age of conformity)——如何成为美国与自由世界和谐的象征。

阅读梅南,可以发现,美国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地位,是因为美国从来没有准确地定义过自由。相反,自由的意义被允许不受限制地运行。它包含了风格的多样性、影响力的丰富和诠释的多样性,成为美国经验的象征,刺激了这个国家的智力增长。

梅南发现,这种经验很大一部分源于非美国的的文化和文学传统(从马提尼克岛到马赛),尽管它们都是为美国观众精心改编的。美国文化一直都有混杂和融合的元素,但冷战让它们围绕着一种特殊的美国精神和形式融合在一起。在冷战时期,实验和即兴创作的作用就像一条贯穿始终的线。文化借用是美国文化创新者塑造独特工艺品的知识粘土。

新兴秩序

两位书评人认为,与苏联不同,美国避开了文化生产的既定模式。当艺术被政治化以服务于意识形态的目的时,公共事业振兴署时期的软宣传鼓动(soft agitprop)变得非常不合时宜,并在上世纪50年代的红色恐慌中都遭到了严重打击。在美国,“党派路线”本身就是多元主义:艺术家、活动家、哲学家和新闻记者制定他们自己的文化和思想观念。这种表达的“竞争”将赋予自由世界以权力,并使之合法化。

梅南的知识视野之旅并不回避偏爱。比如,他认为真实是一种标志性的美德,因此对掩饰了自己的生活和过去的鲍德温看法相对较差。相较于鲍德温变色龙般的个性,梅南更喜欢赖特更持久的承诺(尽管后者有其意识形态的核心)。赖特曾写过《黑男孩》、《土生子》和其他许多作品。在梅南看来,赖特比鲍德温更忠于自己。

梅南试图对观念史学家以赛亚·伯林进行同样的声誉改造。对1945年11月伯林和俄罗斯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之间的会面进行冗长、古怪和不必要的剖析,并没有给他的故事增添任何内容。相反,它的多余削弱了梅南的事业。

总而言之,梅南的叙述虽然遥远,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穿透性。在他的文化戏剧中,只有少数几个配角让他着迷。奇怪的是,他被那些展现出喧嚣、表演技巧和进取心的人所吸引——也就是说,那些知道如何像美国人那样推销自己和他们的智力产品的人。因此,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和实验型作曲家约翰·凯奇作为梅南的“自由世界”文化人物脱颖而出。

在梅南关于艺术和知识自由的故事中,爵士乐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这相当令人吃惊。梅南关于美国人不愿支配形式或内容的论点,还能在哪里可以得到更大的验证?美国外交官和政策制定者如何在冷战期间利用爵士乐大使作为文化棍棒,这个熟悉的故事无需赘述。爵士乐的即兴风格对多种文化流派和美国人的新自我意识产生了巨大影响,忽略了这一点,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

对美国例外论的意识形态进行反思后,梅南得出结论,正是冷战的特殊性质塑造了美国在20世纪下半叶的自我认知。与苏联共产主义的对抗和竞争在不知不觉中出乎意料地帮助了美国文化的解放。为了赢得这场战斗,美国人被迫不要像瓦茨拉夫·哈维尔曾经劝告东欧持不同政见者那样生活在现实中,而是生活在与苏联体制相反的环境中。

尽管双方都充满了虚伪,但梅南表明,生活在对比中具有“打开美国人的思想”的效果。它也加强了走向自由的动力。由于苏联关闭了边境,行动自由进一步成为美国的内在价值。由于苏联将艺术实验定为犯罪行为,美国人学会了将其合法化。

美国版“金字塔”近日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曝光。“金字塔”是美国军方在冷战期间用以击落苏联洲际弹道导弹(ICBM)的防御设施的一部分。

历史终结之后

两位书评人评述,罗兹的书与梅南的杰作形成了奇特的对比。罗兹引人入胜的《堕落之后》采访了不同阶层的人,同时悄悄为一个简单而根本的问题寻找答案:世界各地寻求自由的人是如何从依赖美国变成害怕美国的?

2017年1月离开白宫时,罗兹发现自己被双重放逐——远离了机构权力,也远离了他年轻时的理想主义世界,后者已经让位于唐纳德·特朗普领导的美国。作为后奥巴马时代的回忆录,这本书充满了作者内部流亡者们的反思。

作为一名作家,罗兹与梅南相差甚远。梅南对过去的主要文化和知识分子进行了精心校对的解释性分析。通过有条不紊的叠瓦(imbrication)方式,他旨在展示美国如何确保自己作为自由世界霸主的优势。相反,罗兹会去寻找那些他当政时未能遇到的人:“持不同政见者、活动人士、反对派——任何从局外人的角度看待权力的人。”

此外,梅南汇编的是推动美国前进的“最优秀、最聪明的人”的选择,而罗兹的关注是那些在其他国家走向非自由主义时被驱逐的人。梅南描述了自由世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而罗兹则研究了其他世界是如何被相反的思想所感染,以及为什么自由世界有时会被拒绝。

按照惯例,当美国官员与持不同政见者(或当今公民社会的任何人士)会面时,其原因是表现出道德上的团结,提供金钱上的支持,或从活动家对自由的的勇气和承诺中汲取灵感。罗兹在这个新的威权群岛上的游历,最有趣的是,他在追求别的东西。他的书记录了他的个人使命,即理解他在特朗普治下的美国生活,想象在一个被威权民粹主义玷污的世界里自由主义的未来。不出所料,罗兹认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的批评者,以及像阿列克谢·纳瓦尔尼这样无比勇敢的抵抗者。

对于刚离开白宫的人来说,罗兹表现出了与他的臣民(subjects)之间令人惊讶的共鸣。他由衷地钦佩这些局外人,而且他小心翼翼地避免将他们当作一旦威权主义崩溃就伺机而动的自由派救星。他曾经有过的天真烂漫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罗兹悲哀地意识到,可能有一天,自己也会沦落到当今处于非自由主义统治国家的异见人士相似的境地。这种感性影响了他以悲怆为基调的叙事。

如果罗兹对遥远的、令人沮丧的地方持的持不同政见者和抗议者,比对美国自由派人群表现得更为亲近,那么原因似乎是他和他们一样对后冷战时代感到愤怒,以及他们对建制派自由主义的怨恨,后者将自由主义视为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纳瓦尔尼对他在上世纪90年代支持鲍里斯·叶利钦的自我厌恶,与罗兹自己的愤怒产生共鸣,因为他相信美国政府在伊拉克战争前夕撒了谎。

罗兹的著作最切中要害的地方在于,他总结了蔑视特朗普的后9·11自由主义世代的经历,同时避免了对美国在后冷战时期的必胜信念有任何怀旧之情。罗兹这一代人既对美国有害的两极分化感到愤怒,又被后9·11的团结所背叛,后者导致了沙文主义和一些决策,对自由和自由主义的价值造成了致命性的破坏。

事实上,特朗普一入主白宫,奥巴马革命的历史光环就被抹去了。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开始走亚历山大·克伦斯基的老路,后者是在1917年推翻了俄罗斯沙皇独裁统治的俄罗斯领导人,却在几个月后看到自己的事业被布尔什维克推翻。

意识形态与虚无

梅南的著作以沉思越南战争带来的文化氛围变化作结,当时一些美国自由的倡导者和中央情报局之间的联系被曝光。突然之间,文化创造力的爆发被框定为一场以伤害敌人为唯一目的的情报行动。

在这种背景下,梅南的文化偶像拼图中明显缺失了一个人物,那就是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鉴于迪克1962年的小说《高堡奇人》可以说标志着美国人不再相信美国是一个“自由世界”的时刻,这种缺席在不经意间具有了象征意义。

迪克将自由重新定义为一种共同的偏执狂,这一点比梅南笔下的任何角色都更有力。在撰写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在二战中战胜美国的另类历史时,他意识到,人们永远无法知道,如果坏人赢了,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现在的行动说明了我们过去的胜利吗?如果“胜利的”西方所宣称的自由仅仅是一个黑暗现实的门面呢?如果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真的赢得了战争,那么假装西方取得了胜利,假装美国人生活在一个自由的世界里,可能符合他们的利益。自由将不再是一个超然的目标,而仅仅是敌人控制你的总体计划的一部分。

迪克是在传递一种左派的怀疑,即美国并不比苏联更自由。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的进步人士越来越确信,冷战正在使美国变得不民主。

迪克没有出现在梅南的书中,这表明罗兹探索的世界和梅南叙述的世界之间存在着鸿沟。在今天罗兹的世界里,自由的敌人不想打败它,也不想利用它作为一种控制手段;相反,他们想让人们相信自由不存在,而且从来没有。“全世界都是一样的规则,”新威权主义者坚持说。他们不像过去的共产主义者那样承诺光明的未来,而是传达这样的信息:可能并没有其他世界。

但梅南的世界也可以指导罗兹击退新的威权主义。他对历史的叙述表明,大国冲突的回归,不会重新确立美国作为自由国度的身份。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的绘画和诗歌风格很重要,因为苏联曾试图在艺术上超越西方。他们声称创造了一个“新人”,试图超越正常的社会学。在20世纪2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布尔什维克革命吸引了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的想象力。

整个20世纪,冷战双方都相信思想的力量。如今,当人工智能而非艺术自由成为新权力竞争的中心时,情况是否依然如此?

更重要的是,美国人呢?“兔子”安格斯特罗姆的疑问——“有什么意义?”——在这两本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书中,依然没有答案。

比弗谈热那亚反全球化抗议20周年

“9.11”事件20周年到来之际,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上阿富汗局势的动荡和美军撤退,反思20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政治局势和社会思想如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也成了不少媒体和学者关注的焦点。意大利左翼理论家、社会活动家比弗(Franco "Bifo" Berardi)则在最新一期e-Flux杂志上撰文,反思了20年前,在“9.11”到来前一个多月时,发生在意大利热那亚的一场抗议示威。

2001年7月20至21日,第27届G8峰会在意大利港口城市热那亚召开。这也是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和前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各自上任之后的首次会面,因而在召开之前,这场会议就已经吸引了无数目光。不过事后,这场峰会讨论的内容(主旨是全球化下如何缩减贫富差距)却鲜少有人再度提及,转而被认为是反全球化抗议运动的代表性事件,同时也因为意大利警方的暴力执法而臭名昭著。

2001年热那亚抗议

早在1999年的伦敦和西雅图,反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抗议运动就已经此起彼伏。这些示威人群在热那亚的聚集更是将原定在此举行的G8峰会的氛围变得无比微妙,最终约有20万人抵达热那亚,并在会议召开前两天以及会议期间围堵会场周边的交通,以及不可避免地与防暴警察展开正面冲突。对于冲击峰会现场,抗议者们回应称这是因为整个八国集团都是在“非法”制定全球规则,而警方和政界人士则就镇压抗议一事表示,这些示威者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民选政府的正常运转,因而镇压举动也是合理的。随后,意大利的防暴部队还在夜间对示威人群和活动人士展开突击,最终有几十人被送往医院,而不少人则在事后表示,他们受到了警方的虐待。

但这次峰会和整个反自由主义全球化运动的高潮却随着一颗子弹的射出而变得黯然失色。卡洛·朱利安尼(Carlo Giuliani)是热那亚当地的一名居民,会议召开期间他同样加入了示威人群,并在会议场地附近的抗议过程中连同他人用石块和灭火器砸向了一辆面包车,而坐在面包车内的警察则朝他射出了一枚子弹。朱利安尼随即中弹倒在车旁,且据后来的报告称,面包车还曾从朱利安尼身上碾压过两次,意大利内政部则一度宣称是警察将朱利安尼送院治疗的。但最终,这名示威者还是不治身亡,这也成为1999年西雅图反WTO示威运动以来,各地反全球化运动出现的第一例死亡案例。一些观点认为,朱利安尼之死使得反全球化运动迎来一个高峰,但其影响力也很快随之下降,八国集团的声望也就此蒙上阴影。峰会和示威者两方均在朱利安尼去世之后同意停止使用暴力,但为时已晚。

意大利防暴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的滥用暴力行为也在十几年后得到了确认——欧洲人权法院曾在2015年就意大利防暴警察的执法尺度进行裁决,认定他们在当年热那亚示威运动的镇压抗议人群的过程中,在突击当地一所学校时,对居住在学校内的居民不当使用暴力,造成对方严重受伤,有几名意大利警官还因事后伪造报告遭到追加处罚。但由于已经超过了追诉时效,更为严重的伤害罪行则一并被撤销。法院最终裁定意大利政府需要向一名受害者赔偿45000欧元,同时敦促意大利方面修改相关法律,以避免滥用酷刑和暴力的事件再次发生。

而在比弗看来,热那亚事件对他的思想转轨起到的作用远大于随后发生的“9.11”事件——后者更多只是在“印验”他在热那亚之后所观察到的苗头。比弗首先梳理了自己与暴力抵抗运动的“距离”。这位博洛尼亚出生的意大利左翼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此之前却始终不同意在抗议运动之中使用暴力手段。1970年代,他两次与博洛尼亚当地的左翼人士和学生群体闭门会谈,但在当时他们彼此之间却是“志同道不合”——比弗并不认同暴力在整个社会运动之中的积极作用,他也拒绝加入或者帮助红色旅在博洛尼亚的组建。

但在几十年后的热那亚,当朱利安尼被打死、反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运动抵达高潮却又戛然而止之后,比弗意识到他过往对于一些问题看法的偏颇。在他看来,八国集团和意大利警方的暴力执法,某种程度上是“新自由主义”和“纳粹主义”的结盟,而这种结盟却又很快在“9.11”事件当中迎来了报应——人与人之间的在主体层面的自治和友谊越发难以培养出来,取而代之的是愈发不稳定的、充满剥削的、苦难的和在精神层面与生活环境层面的破坏,这无异于将人类推向某种意义上的“地狱”。

随后的阿富汗战争在比弗看来标志着西方文明的“终结”。但他也同样回忆起了自己在2001年夏天所经受的内心挣扎,一种私人生活和战斗状态之间的摇曳与不安。如今20年过去了,新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依然是那头庞然大物,但作为主体的、作为生命的个人,却已经被这种新秩序压得喘不过气。随着美国在阿富汗的撤退,这场战争已经撕扯下了美国所代表的某种自由秩序的伪装,使得捍卫民主成为某种借口。而当我们试图从泥潭般的战争与政治争夺之中转移目光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时,就不难发现,我们所处的环境之糟糕,远不止于人之为主体在这20年间所遭受的重创,还有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恶化。

这不禁让人再度回想起20年前热那亚示威者们的一个主要诉求。当时这帮人之所以反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是认为如果再任由资本主义如此疯狂地掠夺地球资源,那么人类注定将会走向灭亡——或是比弗所说的“地狱”。如今,年复一年反复驾临的山火和洪灾正在成为“常规”的灾害,而美国在阿富汗的失败却也无法让人高兴起来,因为我们仍然困在资本主义之中。

参考资料:

Franco "Bifo" Berardi: Twenty Years after Genoa, 

https://www.e-flux.com/journal/120/413375/twenty-years-after-genoa/

Italian police 'tortured' Genoa G8 protester, says ECHR: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32211364

Rights courts finds Italy guilty of torture at 2001 Genoa summit: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europe-rights-italy-idUSKBN19D1LS

Death of Carlo Giulian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ath_of_Carlo_Giuliani

    责任编辑:朱凡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