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拐女成“最美乡村教师”:一个悲剧如何能提炼出感动?

澎湃新闻实习记者 李瑞
2015-07-29 16:21
来源:澎湃新闻

郜艳敏

1994年,河南打工妹郜艳敏被人贩子拐卖以2700元的价格卖到了太行山深处的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期间,她多次试图自杀、逃跑,但最终没有挣脱出大山。2000年,在村内缺乏师资力量、村里的孩子们面临失学的情况下,作为村里唯一上过初中的人,郜艳敏成为了下岸村的代课老师。她说只有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内,才觉得“自己活着有了意义”。郜艳敏的事迹也被改编为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之后,郜艳敏被评为“2006年感动河北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却被当地乡镇干部阻挠,原因是她揭露了村里买卖媳妇的历史,并暴露了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的种种漏洞。根据2006年《被拐女子当教师不堪压力 县镇干部阻挡媒体采访》一文的报道,面临险些被辞退的境况,郜艳敏的回应是:“我只想跟孩子们在一起,只要不开除我就好。如果等个一年半载,等媒体不太关注了,再开除我,我就只好离开我心爱的讲台……”

当时媒体的关注点在于“被拐卖依然以德报怨的奉献精神”和“当地乡镇干部对楷模精神的抹杀”,而今天的人们则开始反思这种病态的“自我奉献”是否值得表彰。

7月28日,公众号“新媒体女性”发出《被拐女成“最美乡村女教师”是国家耻辱》一文,被各社交媒体疯传。《被拐女成“最美乡村女教师”是国家耻辱》评论2013年《[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说:“没有深挖拐卖妇女儿童背后的政府不力和性别不平等的根源,没有探讨为什么农村的教育条件如此恶劣以及如何改善,只一个劲儿地歌颂郜艳敏的高尚人格,歌颂她的伟大。”

“新媒体女性”指出这样的报道表达的信息是:希望遭受不公然而最终选择宽恕投身“大爱”的人越多越好。被拐女被评为“最美乡村女教师”实际上是社会厌女症的体现:当女性处于比较悲惨的境地时,仅有的出路就是遵守妇道,从唯一被社会认可的解决方法中获得“幸福”和“解脱”。

除了女性尊严被漠视外,郜艳敏的“受害者”身份也被极度淡化。网友质疑,一个女孩几十年的青春年华就这样被消耗,身心遭受折磨,鲜活的生命被道德捆绑,这本身就不应该被赞颂。她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却被当作一个英雄、楷模塑造,在赞颂她的乡村教师经历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想到惩治拐卖、人身伤害、强奸这类刑事犯罪?为什么有人没有人制止拐卖妇女的罪行?

NHK对于《尴尬的榜样:郜艳敏,被拐来的教师》的作者石破记者采访郜艳敏的跟踪记录表明,在郜艳敏成为“最美乡村女教师”典范后,下岸村获得了许多教育资助,奖励被用作教育福利发放和基础建设,而郜艳敏的拐卖经历也成为英雄人物必备的经历。石破面对摄像机的镜头,也只能摇头无奈地表示郜艳敏“是个好的典型”。

对此,网友@盐樱桃评论说:“面对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外界压力时,媒体应该有怎样的自省和底线?”也有网友评论说,与其表彰和赞颂,不如采取法律手段去捍卫或挽回、弥补这位女性的诸多权益。

自愿做乡村教师是善,不辞辛苦地侍奉公婆是善,但这一切的来源却是错的;对于一切对自己和他人的恶,绝不能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