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探索最早海岸贝丘遗址

澎湃新闻记者 张颖
2021-04-13 18:39
来源:澎湃新闻

       4月13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这十大新发现为: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河南淮阳时庄遗址;河南伊川徐阳墓地;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

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

      招果洞遗址堆积厚约8米,跨越了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在全国范围内十分罕见。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发现51处用火遗迹、2座墓葬,大量石制品、磨制骨角器,以及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动植物遗存。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用火遗存最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之一,这些遗存与散落在周边的遗物一起,为揭示旧石器时代晚期穴居人群的行为和生存策略,提供了重要材料。

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外景

遗址发掘区

遗址出土的打制石器

 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总面积20000平方米,是河姆渡遗址发现近50年以来,在浙江沿海发现的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处理坑、生活器具密集区、滩涂区木构围栏等遗迹。井头山遗址是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也是浙江和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为研究全新世早中期中国沿海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提供独特案例,为今后探索发现中国沿海8000年前乃至更早的遗址指明了方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与全新世海洋环境变迁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

以贝壳为主要包含物的文化堆积

海洋软体动物贝壳

遗址出土的木桨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

      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遗址,从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分析,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以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郑洛地区这一聚落群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特别是墓葬区内发现的夯土祭台遗迹,是仰韶文化遗址中的首次发现,有利于开展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周边区域在祭坛文化以至高层礼仪制度方面的比较研究。

双槐树遗址(无人机照片)

双槐树遗址

遗址出土的“牙雕家蚕”

遗址出土的骨针

遗址出土的陶罐(左)、陶鼎

河南淮阳时庄遗址

       时庄遗址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在已发掘的285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29座罕见的仓储遗迹,分布集中,形制多样。这些仓储设施建造时大多先平整垫高地面,然后以土坯建造土墩或墙体,外侧涂抹细泥。这些建筑的形制明显有别于当地同时期用于居住的连间排房,且缺少灶坑、居住面等居住型房屋的要素,具有较为特殊的功用,性质应为古代的粮仓。考古工作表明,遗址经历了从早期兼具仓储和居住功能,到中期功能专一的粮仓城,再到晚期废弃的过程。从出土陶器反映的时代特征看,大致相当于嵩山地区的“新砦期”阶段。根据碳十四样品测年数据显示,遗存的年代为公元前2000~公元前1700年左右,已进入夏代早期纪年。

河南淮阳时庄遗址全景(无人机照片)

考古人员在河南淮阳时庄遗址发掘现场取样(2019年12月1日摄)

遗址地上粮仓俯拍图(上为北,东半部解剖发掘至活动面)

圆形及圆角方形仓储遗迹(上为北)

遗址仓储遗迹底部检测出的粟、黍类作物成分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截至目前已发掘清理东周墓葬132座,车马坑4座、祭祀遗存7处,西周、唐宋时期墓葬18座,祭祀遗迹2处。墓地东周时期葬制、墓葬排列、器物组合及葬俗具有典型的周文化风格,体现出陆浑戎对周礼的高度认同,等级差别十分明显,大中型贵族墓中随葬品丰富,且普遍陪葬有车马坑,而平民墓中随葬品相对单一。徐阳墓地的发现证实了文献所载“戎人内迁伊洛”的历史事件,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资料。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大型墓葬A区17M15及部分随葬遗物

墓葬出土的镈钟

墓葬A区M2及随葬遗物

 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

       桑达隆果墓地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桑达沟沟口,该墓地于2017年12月被首次发现,其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体现出了独特的考古学文化特征。桑达隆果墓地是目前所见探索西藏西部早期丧葬习俗最系统的墓葬材料,反映出当时、当地先民们,有同时随葬明器、实用器两类器物的传统,以及随葬食物和毁器的习俗。体现了以札达县为中心,来自于其西部、东部、南部、中部以及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传播至此的痕迹。

出土的金项饰及玛瑙配饰

墓地出土的金挂饰
 

墓地出土的银质鎏金面饰

 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

       土山汉墓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区云龙山北麓,共发现三座墓葬,《水经注》等记载为“亚父冢”,俗称范增墓。一号墓规模较小,三号墓可能为废弃墓葬。二号墓位于主封土下,1977年发现至今,历经了三代考古人40余年的发掘历程,发掘工作从室外考古转为室内考古,从田野考古发掘转为发掘与保护、展示并重,体现了考古发掘工作理念的转变。墓葬封泥全部出土于封土中,共4500余枚,主要是西汉楚国官印封泥,这是继齐国封泥后又一次重大发现,其中“内史省印”“盖溉”等为首次发现。官印封泥信息量巨大,对于研究职官制度、疆域变迁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封泥上留存痕迹也为解决汉代公文传递及封缄方法拓展了新的研究视角。

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后室玉衣片出土情况

二号墓清理后墓葬全景

二号墓出土的封泥

  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

       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位于西安市南郊少陵原之上。2019年至2020年发掘了三座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编号为焦村M25、M26、中兆村M100,出土共计278件随葬器物以及土雕建筑、壁画,三座墓葬规模巨大、形制特殊、结构完整,出土土雕建筑模型、巨幅壁画且皆为两室以上。三座墓葬尤其是焦村M25与中兆村M100,不论从整体形制、布局到随葬器物,既有显著的中原传统汉文化特点,又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该墓的发现为研究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新的、极具价值的资料;体现出中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及影响力,反映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演变过程。

墓道上方土雕建筑全景

出土的鼓吹仪仗陶俑

第二土雕建筑南面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热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该墓群是6~8世纪的重要墓葬群,出土的大量文物,有力地证明了从北朝至隋唐时期,青海道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条重要的干线,都兰则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2018血渭一号墓为热水墓群发现的结构最完整、体系最清晰、墓室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是热水墓群墓葬考古研究的重要发现。其中印章的出土是此次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根据印章释读可知,墓主人外甥阿柴王,这是吐蕃时期吐谷浑与吐蕃的政治联姻而形成的甥舅关系。根据墓葬的树木年轮,该墓葬的年代为吐蕃赤德祖赞(704~755年)在位时期,与敦煌文献记载相吻合。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全景

一号墓墓圹全景

出土的银质印章

出土的金饰

出土的镶绿松石金覆面

出土的人物形像金箔

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

       磨盘村山城,原名城子山山城。根据城内采集到的“南京路勾当公事之印”等带文字遗物,学界普遍认为该城应为东夏国时期城址。 遗址中区建筑群有至少11座形制相同的大型建筑,其中4号建筑基址地表可见近50厘米的炭化粮食堆积,2号建筑基址出土一方铜印,正面边框内阳刻“监支纳印”,钮右侧刻“天泰四年五月造”。结合印章官职、建筑特点和炭化粮食层的发现,推测中区建筑群应为东夏国时期重要的官方仓储机构所在。

      通过发掘,确认该城晚期为金元之际东北地方割据政权东夏国南京城故址,早期或与大祚荣“遂率其众东保桂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的渤海立国之城有关。

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1号院落

遗址地理位置及远眺

早期遗迹出土的文物

图文来源:中国文物报、新华社

 

    责任编辑:史训锋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