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职场,他在熙攘的人群里寻找“无人区”

2020-11-15 15:40
北京

原创 本刊记者 朱玉芳 中国青年杂志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0年第21期

文/本刊记者 朱玉芳

2014年大学毕业后,朱浩勃在深圳市宝安区创办“四千年农夫科技观光园”,在以“科技之都”著称的深圳,一位“90”后选择了农业,无疑是引人注目的。因为太年轻,每次去参加相关的农业大会,大家都觉得他是不是走错了场地。

现在提起四千年农夫观光农场,朱浩勃仍像6年前刚创办这家公司时一样激动。他早已经将整个农场印在脑海里,凭借记忆就可以勾画农场的样貌——“这是大门,门是铁铸的,门边种了很多花还有爬藤,春天时特别漂亮,就像西游记里的水帘洞一样,进门以后顺着小坡下去,就是我们农场的主路,望向左手边,是传统农业,蔬菜种植体验区、草莓园区、水稻种植,右边则是现代化农业,深圳市少年农学院就在这里开设......”

四千年农夫科技观光园

对于农业,朱浩勃有着古典的浪漫想象,从“四千年农夫”这个名字便可见一斑。

“四千年农夫”取自前美国农业部部长富兰克林所著的《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一书,书中讲述了东方民族的耕作方法和经验。在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弊端纷纷显现的时刻,“回归自然”重新成为受人关注的理念。

这正是朱浩勃想做的事:在深圳这样一个现代都市,为五谷不分的“城里人”打造一个可以接触大自然的农场,阐述21世纪的“四千年农夫”。

深圳首个打出“文化牌”的农场

“四千年农夫科技观光园”位于宝安区沙井街道洪田社区长流坡水库旁,此前这里是占地面积200亩的农田。当朱浩勃第一次从广深高速沙井出口望向这片农田时,他的内心还是茫然的。一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大学毕业生,如何经营一片农田?

这是朱浩勃的父亲给他抛出的问卷。2014年从北京城市大学毕业后,朱浩勃拿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的入学通知书,彼时恰逢政府正在为这块地招标,父亲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建议他去参与竞争。

在继续深造和创业之间,朱浩勃仔细列下了优劣势分析表。想到父亲在他现在这个年纪就肩负起了一个家庭的重任,从潮汕来到深圳打拼,闯出一片天地,时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涌来,朱浩勃想:倘若可以在艰辛的农业干出一番小天地,将来面对任何行业都会游刃有余了,为什么不去试一下呢?

开办都市农场不是新鲜事,怎么样才能脱颖而出,办出特色?朱浩勃梳理了宝安的文化脉络,在以农家乐与蔬菜基地为主的市场上,朱浩勃打出了一张“文化牌”。

深圳原是广东省宝安县一个紧邻香港的小镇,1979年1月,撤销宝安县,设立深圳市。1980年8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从此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四十年来,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从一个小渔村逐渐崛起,蜕变成寸土寸金的现代都市。

“很多人说深圳是新兴城市,是文化沙漠,但其实深圳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深圳的起源是宝安,而沙井是宝安历史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朱浩勃说。在沙井街道,永兴桥、广安当铺、新桥粮仓等一片百年古建筑,静默地昭示着这里曾经的繁华。而2007年被列入深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沙井蚝民生产习俗,其历史亦可追溯到宋朝......朱浩勃计划将这些元素一点一滴地融入农场当中。

“‘四千年农夫’阐述的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这和沙井街道的历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想打造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农耕文化科普展示平台。”

回归自然,比想象中难

创业两年后,“四千年农夫科技观光园”每年参观人数高达十万人次,并开设了深圳市唯一一个“红领巾议事团少年农学院”,成为一个集传统农业与现代化科技农业的科普实践教育基地。这不仅实现了朱浩勃“回归自然”的梦想,也实现了商业上的成功。

其间种种艰辛,有太多的不足为外人道。搭建农场前,首先要整治荒地,动用了十台推土机清除杂草。然而深圳雨季多,雨水一过,又是杂草丛生的景象,朱浩勃笑称:“我真的见识到什么叫春风吹又生。”为了保护土壤,他坚持不用除草剂,最后请教了农科所的专家,得知鸡吃草后产生的新鲜鸡粪可用来除草,于是在农场养了2000只鸡,花了三个月来除草。

哪里做休闲区,哪里做试验田,白纸上作画,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每天一早朱浩勃就来到农场,跟着工人们一直干到晚上,夏季蚊虫多,他的手臂上布满了被叮咬的脓包,至今还留着痕迹......

慢慢地摸索着,农场初具雏形,有了蔬菜种植体验区、草莓园区、五谷区、果树区、古法榨油坊、酿酒厂、打米厂、豆腐坊......朱浩勃也看到了希望,他还特地从广东省农业厅农业推广中心争取了一批辣椒种子,成功试种了83种辣椒,在园区打造了一个特色的“辣椒小世界”。园区的各个区域都遵循着“最原始”的原则,均不使用化肥,倡导环保循环,自给自足。

四千年农夫科技观光园

2016年,农场开设了深圳市少年农学院,是由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设立的深圳市中小学生学农实践基地。1800平方米的广场成为孩子们分辨五谷、认识农具、认识特色农产品的平台。农场还与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合作,请专家来为孩子们讲解农业知识和种植技术,甚至台湾屏东大学的教授也慕名而来,寻求合作。

“90后”当都市农夫,朱浩勃的故事带动了更多年轻人将目光投向农业。

有心去做,迟早会有收获

2017年,由于农场土地政策发生变更,“四千年农夫科技观光园”不得不暂停营业,看着3年间亲手建立起的农场一点点地荒废,朱浩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尽管失望失落,但正是因为做农业的这段经历,让他最终能够乐观面对这次变故。

“农业,是一个你埋下一颗种子,只要你用心灌溉、用心施肥、用心呵护就一定会给你结果的行业。我有这颗心做下去,迟早有一天会有收获。”

朱浩勃

这段创业经历也影响了朱浩勃下一次的转型。2020年8月7日,朱浩勃正式入职宝安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限公司,在这家新型国有企业中担任常务副总经理。他记得这一天是秋分, “秋分”意味着万物从繁茂走向丰盛收获,正如经历了创业发展的他,迎来了新的岗位、新的目标。

“垃圾分类是社会服务的一个全新课题,我们必须靠技术取胜。”抱着这样的信念,2019年9月进入宝安湾公司筹备组后,朱浩勃先后为公司申请了6个有关于垃圾分类的相关著作权以及1个实用性专利。一方面给公司提供了投标、与同行市场竞争掰手腕的资质,另一方面落实到产品,使得新产品能够为垃圾分类前端贡献引导作用的硬件支撑。

公司刚成立,朱浩勃连续几个星期,每天加班到凌晨,“比干农业还累”。现在他带领的团队全员“90后”,全部干劲十足,朱浩勃说:“其实我不怕累,所有人都是满怀着一腔热血进来的,最不想让大家的这份热情白费。”

朱浩勃在讲解垃圾分类的智能化应用

别人是干一行爱一行,朱浩勃说自己还要加一行,“干一行恨一行爱一行 ”。

一开始干农业,他恨自己怎么会这么笨,要做这么辛苦的事,手都被咬烂了。但是当他看到很多人因为农场而绽放的笑容,当他拒绝行业黑幕一心做绿色农业,当他发现原来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让人们感受到纯真的农业魅力,他又觉得很幸福。

“农场、垃圾分类,这两个转变都是在熙攘的人群里寻找无人区。”朱浩勃说,“如果墨守成规,社会永远不会进步。我相信改革开放40年,深圳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正是过去年轻有冲劲的前辈们敢闯敢拼敢做的结果。在深圳,有无数不断挑战自我的年轻人,正在传承着这份精神。”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原标题:《初入职场,他在熙攘的人群里寻找“无人区”》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