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赢得“脆弱的胜利”,民主党为何没能掀起“蓝色浪潮”?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吴萱萱
2020-11-08 10:38
来源:澎湃新闻

接连数日“难产”的美国大选的结果终于揭晓。美联社、《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华尔街日报》、福克斯新闻(Fox)等多家美国媒体于北京时间11月8日凌晨发布消息认为民主党候选人拜登赢得关键摇摆州宾夕法尼亚,从而获得了胜选所需的选举人票。

今年的美国大选跌宕起伏,双方争夺激烈。在宾夕法尼亚州,拜登的得票率只比共和党候选人、现任总统特朗普多出0.5%。特朗普在另外两个关键摇摆州威斯康星和密歇根也一度领先,随后才被拜登以微弱优势反超。更别说特朗普早就声称选举存在舞弊,要求停止计票,其竞选团队也在多地提起法律诉讼。

四年前特朗普横空出世,成为美国内政外交的一道分水岭。特朗普上台四年来,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后,其执政能力饱受质疑,但在这次大选中的得票率仍接近50%。在各家美媒宣布拜登胜选后,CNN援引消息人士称,不要指望特朗普会很快接受现实并承认败选。

在当下严重分裂的美国,拜登虽然赢得了胜选所需的选举人票数,但他获得的只是一场“脆弱的胜利”。明年1月前两党能否顺利完成权力交接、避免社会动荡仍是未知数。

即使在新冠疫情居高不下,特朗普执政能力遭到各方质疑的情况下,为何拜登在多个州的选情仍然胶着,未能掀起所谓的“蓝色浪潮”?

本文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造成此次选举结果的原因,其一是白人群体的分裂愈演愈烈,呈现“极化”现象,其二是两位候选人及所代表的政党的选举策略。

美国政治呈现极化现象

美国两党阵营的势均力敌乃至水火不容,主要表现在近年来白人群体的分裂和极化 (polarization)。占选民总数七成以上的白人群体,作为美国的中产阶级主体,长期以来是较为温和的中间选民。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分配不平等导致白人中产阶级逐渐分化。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白人群体以及年轻群体尽管也受到金融危机的短暂冲击,但他们很快在随后的科技革命中获益。这些人大多认同或理解左派的经济社会理念,支持各类平权运动与环保理念等,近年来逐渐成为民主党的主要支持者(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白人精英群体仍然以支持共和党为主)。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白人工人阶层产生了巨大冲击,这个群体认为全球化所带来的自由贸易、外来移民以及左派理念,对于他们的经济收入、价值理念、宗教信仰等产生了全方位的威胁。危机感导致白人民族主义沉渣泛起,借助社交媒体逐渐蔓延。这些人原本多支持民主党,但近年来他们认为自己被民主党精英阶层所抛弃,心灰意冷,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特朗普的出现重新点燃了他们的政治热情,转而成为共和党的铁票仓。

白人群体的分化现象在2016年总统大选后暴露无遗,但特朗普上台以来,一方面强调“美国优先”,迎合民粹情绪和白人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屡屡批评主流新闻媒体,对科学与基本事实也缺乏尊重,这些做法受到白人工人阶层和传统农民的大力拥护,却遭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白人群体的猛烈抨击。在互联网时代下,无论人们抱持何种理念,几乎都能找到同温层,无需理会同温层外不同的声音。于是,曾经代表中间选民主体的白人群体出现了所谓的政治极化现象:双方阵营都活在各自的同温层中,对于政治上的分歧,没有一方愿意倾听与妥协,各自都觉得自己代表的才是真理。

这种政治极化现象在如何应对新冠疫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疫情暴发初期,由于缺乏相关科学研究,很多西方国家确实对是否应该佩戴口罩持保留甚至否定的态度,然而,当科学研究证实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止病毒传播后,绝大多数西方政府尊重科学判断,纷纷要求民众佩戴口罩。而在美国,特朗普则把是否应该佩戴口罩这件事政治化了。即使美国疾控中心已建议遮挡面部、保持社交距离,特朗普仍拒绝在大多数公开场合佩戴口罩,选举期间更是多次举办大型造势活动,而他的支持者也纷纷效仿,无视疾控中心的科学指导。进入5月后,按照人口比例来算的话,美国疫情的暴发点几乎清一色来自支持共和党的区域。与此同时,民主党则强调尊重科学意见,呼吁选民进行邮寄投票,并将选举造势改为线上活动或汽车集会。

因此,即使特朗普在应对新冠疫情上成效甚微,并极力粉饰居高不下的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对他的评价依然是两极分化。处于同温层的“川粉”们既不相信主流新闻媒体的报道,对疫情本身也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新冠疫情暴发只是个意外,不该由特朗普承担责任,而且是否“居家”以及佩戴口罩,都属于个人自由,政府无权干涉。比起控制疫情,他们更关心重启经济活动,恢复就业。

根据美联社在选前及选举当天对11万人进行的民调显示,有半数受访者表示疫情“完全失控”,而另一半受访者则认为疫情“稍微控制住了”(30%)或“完全在控制范围内”(19%)。认为疫情完全失控的受访者有83%支持拜登,认为疫情可控的另一半受访者中则有80%支持特朗普。此外,认为经济与就业是最重要议题的选民(占总数28%)中,有八成以上选择特朗普,而认为疫情与医疗保障是最重要议题的选民(占总数41%),超过七成选择拜登。

此外,在过去几年爆发的抗议活动中,两边阵营均有极端化的表现。为了迎合自己的基本盘,特朗普对于各种抗议活动往往采取双重标准。当白人民族主义者、右翼团体挑起骚乱或暴力冲突时,特朗普不愿对这些人进行公开谴责,声称“两边都有好人和坏人”。当白人警察执法不当,导致黑人平民弗洛伊德窒息而亡,引发全美大规模抗议活动时,特朗普依然避重就轻,却在抗议活动升级之后态度急转直下,迅速祭出“法律与秩序”的口号,巩固自己的基本盘。一些民主党主导的地方政府,在弗洛伊德事件发生后主张“解散警察局”,也令中间选民、尤其是非白人族群觉得过于极端,而特朗普则借此大做文章,声称拜登上台后会立即解散警局,使社会陷入混乱。

由于新冠疫情居高不下以及弗洛伊德事件的延烧,加上特朗普本人的推波助澜,白人群体中的政治极化现象在大选前达到顶点。第二轮经济刺激方案难产,新任大法官的任命过程,以及激进右翼分子在特朗普煽动下策划绑架密歇根州州长,都显示出两党阵营自上而下几乎水火不容。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双方也都把自己视为美国价值与利益的正牌代言人。

最大公约数对抗基本盘

在基本盘固化、极化的情况下,摆在两党面前的课题是如何争取逐渐减少的白人中间选民与非白人选民,以及如何激发各自支持者的投票热情。从具体选举策略来看,民主党和共和党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路线。民主党放弃激进左派路线,争取“最大公约数”,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积极提倡邮寄投票,而特朗普则几乎死守基本盘,在选前三周举办了45场大型造势活动,大力催票。

某种程度上,此次选举是“喜欢特朗普”与“讨厌特朗普”之争。拜登作为民主党候选人,尽可能多地争取“讨厌特朗普”群体的支持。此次选举,拜登作为民主党支持者“最大公约数”的策略基本奏效。长远来看,民主党的支持者结构较为复杂多元,如何在不同群体与不同价值理念间寻求平衡,获得最大公约数,是民主党一直需要面对的挑战。

首先,拜登代表了民主党的建制派,政策立场中间偏左,有利于争取较为温和的中间选民、独立选民、乃至少数反感特朗普的共和党选民。而他多年经营的人际关系和政治经验,也使他在初选后迅速获得民主党其他左派参选人的支持,甚至多位资深共和党人的背书。其次,拜登过往的政治经验表明,他既可以获得郊区偏保守白人的部分支持,也能动员黑人群体投票支持民主党。近年来民主党的其他参选人要么只能赢得郊区白人的支持(如桑德斯),要么只能赢得黑人选票(如希拉里),很难两者兼顾。

从目前威斯康星和密歇根的开票情况来看,拜登在白人郊区缩小了与特朗普的差距,并且成功动员了黑人群体的投票热情,最终分别以2万票和14.6万票的优势获胜(2016年希拉里分别以2.3万和1万票落败)。

从个人特点来看,拜登的循规蹈矩,或许才是制胜法宝。拜登常被认为不善言辞、缺乏个人魅力,但对于“讨厌特朗普”的人而言,他们急于看到一位按常理出牌的领导人。这场选战或许无趣,但面对一场“喜欢特朗普”与“讨厌特朗普”的争夺,以静制动的策略无疑是有效的。另外,拜登选择热情洋溢、能言善辩的卡玛拉·哈里斯作为副手,正好形成互补,也能进一步争取黑人与女性选票。当然,拜登-哈里斯组合并非没有缺陷,哈里斯的加盟令一部分中间选民(尤其是倾向共和党的摇摆选民)望而却步,觉得这个组合太“左”。

民主党在新冠疫情下大力提倡邮寄投票和提前投票,目前来看,该策略基本成功。没有了大型集会和敲门动员,民主党主要依靠网络与社交媒体造势,只在临近大选时举办汽车集会的造势活动。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白人群体,网络造势与邮寄投票可能更加方便,有利于提高投票率,而对于某些特定族群,网络造势的催票效果可能会打折扣。有分析指出,拉美裔族群更倾向于面对面互动,在佛罗里达这样的摇摆州,网络造势对于拉美裔的动员能力,确实不如共和党的大型造势活动以及挨家挨户敲门动员。

选举日当晚民主党未能拿下佛罗里达时,不少分析就指出,此次拜登与民主党对佛罗里达的拉美裔族群重视不够,让早有准备的特朗普阵营有机可乘。这种分析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究竟是民主党重视不够还是有意为之,仍有待未来进一步分析。

此前民调高估了拜登在佛州的选情,尤其是拉美裔选民的支持度,有可能导致拜登团队对拉美裔重视不足。但更有可能的说法是,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拜登团队经过沙盘推演后有意为之,全力主打佐治亚和回防宾州。佐治亚民主党人Stacey Abrams自2018年以微弱劣势竞选州长失败后,一直致力于增加当地黑人的选民登记,提高黑人投票率。宾州既是拜登的家乡,也是传统蓝州,然而在最后一次总统辩论上,拜登关于页岩油的发言遭到特朗普频频攻击,可能动摇宾州能源产业工人的选票,需要迅速回防止血。相比佛罗里达,押宝佐治亚和宾州胜算可能更大。

这次疫情充分暴露特朗普在公共政策方面的执政缺陷。9月底特朗普在白宫举办仪式提名大法官人选,与会者几乎无人戴口罩,最终导致包括特朗普本人在内的数十位白宫人士以及政府官员感染新冠病毒。由于疫情持续蔓延,许多无明显政治立场的选民以及年长选民愈发不满特朗普的执政表现。根据CNN的出口民调(exit poll),与2016年相比, 64岁以上选民支持特朗普的比例有所下降,而45-64岁之间的选民则由主要支持特朗普转为主要支持拜登。

尽管面对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特朗普竞选的总体策略与2016年一致,即巩固中下层白人基本盘,煽动民粹情绪,利用社交媒体与大型造势活动催高投票率。与四年前一样,特朗普拒绝表态如若败选,是否会接受选举结果,并多次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质疑邮寄投票以及选举本身的公正性。同时,特朗普大肆渲染未经事实查证的关于拜登儿子的丑闻。

然而,特朗普所言是否事实,对于他的支持者来说并不重要,特朗普与其支持者的关系,很像偶像与粉丝的关系。“川粉”们早已认定主流新闻媒体都是“假新闻”(福克斯新闻除外),而对特朗普本人的言论深信不疑,并希望在造势现场感受偶像的魅力。深谙此道的特朗普在感染新冠、选情落后的情况下,10月中旬起连轴转举办了45场大型造势活动,希望在最后三周催出选票,逆风翻盘。密集造势活动的确激起了“川粉”们的投票热情,选举日当晚的开票形势对特朗普十分有利,但随着大量邮寄投票的结果被计入之后,拜登的优势逐渐显现,呈现出我们最终看到的局面。

除了中下层白人的铁票仓,特朗普也试图借助经济就业、社会秩序、宗教文化等议题争取在少数族裔中的支持度。借助共和党在当地的强大力量,特朗普团队在佛罗里达与得克萨斯投入大量资源,积极争取拉美裔选民的支持。民主党所关心的非法移民问题,未必能引起已入籍的拉美裔选民的共鸣。相反,他们可能更关心自己的收入与就业状况,支持特朗普政府的重启经济与减税政策。拉美裔选民多为天主教徒,文化观念上偏保守,与共和党更为契合。在佛罗里达,特朗普则主要争取迈阿密地区的古巴裔选民的支持,他们赞成特朗普的“反古”主张以及对委内瑞拉的强硬态度。对这两州选举结果的初步分析显示,特朗普在拉美裔选民中的支持度均超过2016年的水平,而民主党的支持度则有所下降。

全世界都高度关注此次大选美国民众将作何选择:是将“特朗普式”的民粹政治进行到底,还是选择在内政外交上回归常态?如果拜登能顺利入主白宫,接下来可能对内休养生息、弥合社会裂痕,对外回归多边主义、修补盟友关系。但从此次投票结果来看,四年前特朗普的当选已经打开了民粹政治的“潘多拉魔盒”,或许特朗普四年后会卷土重来,或许一位比他更厉害的野心家会走上舞台,那时的美国能否再次经受住考验?

(吴萱萱,美国欧道明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