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这群人为援藏献青春

2020-11-05 10:25
四川

崇马情深 携手前行

从2016年开始,崇州派出两批对口支援工作队走进马尔康,用最温暖的崇州力量进行最温情的爱心支援。目前,崇州第二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仍在用实实在在的努力和坚守,为马尔康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10月20日至24日,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赶赴“火苗最旺盛的地方”——马尔康进行实地采访,深入了解崇州市对口支援工作队的工作、藏区经济社会这些年的变化以及崇马两地浓浓的情谊。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崇马情深 携手前行》系列报道。

《崇马情深 携手前行》系列报道

用心用情用力

只为马尔康“火苗更旺”

视频

马尔康在藏语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而咱们崇州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离开家乡,踏上这片雪域高原,就是为了让马尔康的“火苗更旺”!

他们发扬“缺氧不缺精神,吃苦不怕艰苦”的实干精神,立足岗位,扎实苦干,为马尔康市争当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排头兵作出了积极努力,树立了新时代对口支援干部的良好风貌,在脱贫攻坚,产业扶贫上做出了积极贡献,把自己的青春和藏区的发展、藏区人民的脱贫致富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崇州助力

高原牦牛产业

越来越“壮实”

看视频

马尔康市龙尔甲乡尕渣村牦牛数量不少但收入少,关键在于管理不当导致损失较重。在崇州对口支援工作队的帮助下,尕渣村开始重视牦牛养殖的科学管理。以前牧民们认为“牦牛死了,是天灾,谁也没有办法”,而今形成了“科学管理能够减少损失,减少的损失就是增加的收入”这样一个共识。

尕渣村村民

兰成才(曾经是当地的贫困户)

“那时家里虽然有二十多头牦牛,但是由于散放散养,不仅长势不太好,还经常受到野兽的攻击、滚石的打击而造成损失。一年下来,活没少干,收入却没多少。”

尕渣村党支部书记

克斯吾

“以前的牦牛在山上乱跑,有时候少了几头找不到,牦牛多了也管不过来。”

2014年开始,兰成才用在马尔康市打工攒下的钱买了一些牦牛,使家里的牦牛数量增加到30多头。如果不了解当地养殖习惯,人们会认为,有30多头牦牛应该是很富裕的。但是经过评估,兰成才家的收入依然属于贫困户水平。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崇州市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马尔康市龙尔甲乡党委副书记 纪昆

“当时来了之后,我们就发现当地的牦牛是个特色。而且牦牛产业他们已经开始做了,但就是当地的管理上有一些小问题,缺乏科学的管理。来了之后我们就和崇州当地联系了一下,从管理上找突破,找到突破口之后,我们就从管理把它扩大化,加大了产业的发展,现在这个牦牛产业做的比较稳定,每年有固定的收入,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崇州对口支援工作还帮助尕渣村建设牲畜多功能巷道圈。白天,牦牛到山坡上时或觅食、或休息。每当夜色降临的时候,这些牦牛就会回到山坡下的多功能巷道圈,饮些水、舔些盐,在牧人们的看护下安然过夜。

兰成才家的牛夜里也会回到这个圈里。在兰成才一家人的精心照顾下,这两年家里的牦牛数量已达70多头,每年能产仔十几头。他们家每年能出售成年牦牛近十头,今年他们已经卖了6头,收入了4万多元。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他们已经成为先行者。

牧民们增收致富的背后,是崇州对口支援工作队辛勤的汗水和默默地付出。这让当地干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马尔康市龙尔甲乡尕渣村包村干部

吴欢

“纪书记来了之后,在我们自身的工作上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平时他在自身工作完成的情况下,还会教我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村上成立了生态产业专业合作社,每家每户都学习科学管理知识,大幅度提升了牦牛养殖的效益。在崇州对口支援队的帮助下,马尔康市近年来先后投入950万元建设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投入资金458万元支持龙头企业扩能技改,建成年屠宰18000头的牦牛定点屠宰场、贮藏800吨牦牛肉的冻库、年生产牦牛肉制品300吨的现代化生产线。

崇州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

马尔康市龙尔甲乡党委副书记

纪昆

“通过平时我们开农民夜校、党员大会,由党员带动群众积极性,自发地投入到生产生活中。集体经济见效分红了,群众拿到钱了,群众心里也高兴,他们也从村上的集体经济带动自身发展牦牛,增加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

张世海 邓涛 编辑:余霞 刘慧(实习)

文/图:邓涛、张世海

编辑:余霞、张浩

视频:严浩

今日崇州微信投稿邮箱

1025606708@qq.com

主管 | 中共崇州市委宣传部

主办 | 崇州市融媒体中心

主编 | 夏海英

执行主编 | 杨建宇

责任编辑 | 唐静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