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安县土古洞 看古村落旅游发展

2020-10-31 19:40
山东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各地历史悠久的古村落逐渐成为旅游人群关注的焦点,如以古洞为特色的新安县土古洞村,旅游人次逐年上涨,“火爆”已是大势所趋,随之而起的则是一批又一批的古村落评选。据相关数据显示,仅河南省传统村落已经连续评选五批,总数量达到811个。

  火热的背后,不仅是因为传统古村落的历史气息与价值是无法复制且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更多的是城市化到了一定阶段后,长期住在钢筋水泥城市中的人们对于外面环境的探索与好奇,而古村落自身具备的特色以及它所营造的氛围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01茅房背后的运营者思维

  话虽如此,但实际上,真正运营地比较成功的古村落寥寥无几,截至目前,河南众多古村落中真正能够获得游客高度认可的更是屈指可数。究其根本,诸多拥有百年甚至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并没有找到发展的核心在哪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在探索。

  不久前,笔者在河南新安县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土古洞村采风,刚进门本以为又是一个“打着古村落旗帜,做着现代化”生意的景区,但是真正进到里面之后,才发现这个村落别有洞天。

  首先,回归“古”村落本身。古村落,核心在于一个“古”字,从古建筑到古朴的风土人情,从古老的物件到古旧的气息,都是古村落本身应有的气质。但是,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古村落反而将现代化设施作为学习标杆,本身的古老反倒逐渐被消磨掉了。

  而新安县土古洞村的运营者则尽可能地将这种“古”保留了下来,从卫生间的设计上就足以看出。卫生间在古代叫“茅房”,为了还原,运营者不仅保留了古建筑常用的坡屋顶,顶上还盖了一层“茅草”,将其打造成名副其实的“茅房”。

  从图中可以看出,就连洗手池的设计,运营人员也站在古村落的角度上进行了整体考虑与设计。与一般景区所采用的家用瓷洗手池不同,新安县土古洞村的洗手池利用了以前农村专门用来喂牛的牛槽。这种牛槽在城市中很少见,但是在农村却随处可见,进村路上,就散落着众多。就地取材、适当创新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出古村落的特色,还能够给游客带来更加新奇、好玩的体验感,这也是传统古村落发展旅游的价值所在。

  其次,古村落特色展示。中国地大物博,环境、土壤、水质等不同造就了各地区的农作物也不尽相同,也正是因此,几乎每个古村落都有特产。而打响特产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提高特产的曝光率、扩大知名度对于很多地区来说都是难题,现在推广渠道虽多,成本、效果却难以把控。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古村落开始把特产打造成特色,将自身作为宣传展示的舞台,新安县土古洞村也是其中之一。在“文旅兴县”的整体战略下,新安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也开始探索与鼓励各景区运营者尝试新的发展思路,土古洞村的运营者也开始重视当地特色,将众多农村之前用来盛水的水缸陈列在路边,水缸上面放着当地的一些特产,如木瓜、柿子、葫芦、玉米、山楂等,远远望去,一片五谷丰登的迹象。

  而每天来往的游客总是会忍不住前去看看、摸摸这是什么,甚至还不忘跟一同前来的游客探讨一下,木瓜能不能吃,香味儿能持续多久,能不能带走一颗放到衣柜里,等等。它不仅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感,还将古村落打造成为一个流量入口,向每一位前来的游客进行展示,如果一年新安县土古洞村接待游客数量为20万的话,那么每年的有效宣传与曝光频次就可以达到20万,且受众不重复,成本低、效果好。

  不管是当地的特产还是一些老物件,在挖掘它的深层含义时,运营者一定要找到它的双重性。就以新安县土古洞村的玉米来说,村落对于它而言,是一个宣传平台,毕竟每年有很大的客流量。与此同时,玉米也能够起到美化的作用,只有村落的整体形象提升了,具有美感了,游客才愿意观赏、了解这些特产,特产的知名度才会逐渐提升。

  事实也的确如此,新安县土古洞村利用当地特产搭建成的房子、玉米墙等因为造型独特而引起众多游客围观、拍照,宣传效果立即凸显。在整个过程中,这些农产品不仅起到了修饰作用,也是当地农民辛勤劳作精神的一种外在体现,对孩子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设计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运营人员正在探索古村落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发展,它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对于古村落,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成另一个景区,而是适当改造,利用当地资源,放大当地旅游亮点。

  02依托于当地资源,打造古村落特色

  不过,在寻找古村落可持续发展核心的前提下,一定要保障它的基本要素。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古村落首先是一个景区,它必须具备能够让游客观赏、游玩,同时提供餐饮、住宿、交通等一系列功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住、行、游、购、娱。

  在此基础上,运营人员不断探寻村落的特色,然后以此为核心,通过利用当地各种各样的产品,真正营造出一个能够让游客沉浸其中的环境,从进门开始,目之所及、手之所触,在保证便利性的同时,处处凸显村落特色,传递出古村落的文化气息,这也是拉近城市与农村之间距离的一大举措,因为还有很多人不了解农村。

  最近就看到一个热搜,河南新乡某景区用56991根玉米,打造了一条长69米、高5.5米的丰收神龙,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部分人纷纷叫好的时候,就有用户评论说怎么能这样浪费粮食呢?不少游客以为玉米用完就丢掉了,相信很多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有这样的误解。但实际上,玉米做成各种各样的造型,不仅能起到美化的作用,还能够在此过程中进行风干,有利于后期的保存。

  除此之外,从很多山水景观身上,古村落也能够窥探到很多发展趋势。今年夏天去新安县青要山的时候,从山顶一路走下来,需要三个多小时,即便再美的景色,连续看上一个小时,也会产生视觉疲劳。而一个建在水里的秋千则引起了众多人的围观,不少人跃跃欲试地想要从刚露出水面的石头上走到秋千那边,一不小心就掉进水里,但他们乐此不疲。

  这也给传统古村落发展提供了思路——该如何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古村落旅游的历史气息通常较为厚重,如果没有足够的体验项目作为支撑,整个古村落就像是一座博物馆,深沉却散发不出魅力。所以,运营者需要通过当地的一些特色产品,与游客产生互动,拉近游客与古村落的距离,让他们有一种新奇感、亲切感、归属感。

  与此同时,在深度挖掘景区特色的同时,也要充分了解周边游客去往古村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所有人外出旅游都是想要享受的,还有很多人想要体验一下农村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譬如,怎么种地、怎么喂牛、怎么掰玉米、怎么割麦子,等等,这些是农村独有的。

  如果一个村落可利用的资源没有那么多,那么就要适度调动周边资源,甚至可以把当地有的一些特色,做成一个系列,例如从耕地到播种、从浇水到收割,从晒干到碾成面粉,囊括到每一个季节。

  在注重内部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多关注游客的年龄段、常住地等信息,他们对饮食有什么样的要求,对住宿有什么样的期待,然后与当地民俗、文化等相结合,打造景区独有的“吃、住、行、游、购、娱”模式。

  从一个瓷的洗手池到一个牛槽的利用,再到利用农产品摆出不同的造型,很多景区的运营者已经意识到游客需要一些有特色、不一样的东西了,这个特色没有固定的形态,但它一定是依托于本地资源打造而成,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未来的文旅融合方面,不仅仅是新安县,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县、市从多方面探索古村落发展的核心,引领更多运营者真正从意识上改变发展思路,助力越来越多的古村落重新焕发光彩,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杨帆 )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