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路易丝·格丽克:接受心理治疗的少女成长记

秦志
2020-10-10 15:42
来源:澎湃新闻

当父母们把送孩子接受心理治疗看作家庭的失败而羞于启齿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路易丝·格丽克却用作品昭告世人:长达7年的心理治疗,让她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受力。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1943—) 美国桂冠诗人,生于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1968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至今著有12本诗集和1本诗随笔集,遍获各种诗歌奖项,包括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

格丽克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来的作品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

带有明显心理分析的创作,可不是一般作家所具备的,因为,这位成功的诗人、作家在青春期曾经有过一段痛苦的成长经历,因此与心理治疗结下了缘分。

格丽克的父母都有着很好的教育背景,父亲曾经想成为一名作家,但最终放弃了这个梦想,做了一名成功的商人,母亲也接受过大学教育,这在当时是比较少见的。父母为格丽克提供了优渥而且关系紧密的家庭环境,不过父母都秉承的是传统家庭教育模式,很少鼓励孩子,总是认为孩子需要不断鞭策。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格丽克总是想获得父母的认可,进入青春期的她越来越害怕犯错,甚至连一点小小的错误也难以忍受。

格丽克的父亲还经常向女儿讲述各种传说故事,她记得父亲最喜欢圣女贞德的故事,这让格丽克认为自己被抚养长大,如果不是为了拯救法国,就是为了重新组织、实现和渴望取得令人荣耀的成就。

格丽克从高中开始节食,“到青春期中段,我发展出一种症状,完美地亲合于我灵魂的需求”。开始,她认为自己能够控制节食行为,随时可以结束,但结果是她患上了厌食症。除了厌食,她还出现了抑郁、失眠等问题。格丽克的健康状况日益糟糕,她已经能看见死亡的威胁了。

虽然当时的社会,心理治疗还不像当今这么普遍和被接受,但是格丽克有一天主动跟妈妈说:“也许我应该看心理分析师。”这一次,母亲听了她的请求,并且为她找了一名精神分析师。

这一场心理治疗持续了7年,格丽克逐渐摆脱了死亡的威胁。同时,因为厌食症没有继续上大学的她选择了诗歌创作,进入诗歌小组开始了正式的学习。

写作和心理分析,成为格丽克发现自己、探索自己、表达自己和疗愈自己的组合武器。她深入细腻地触摸到着生命存在的爱和痛、死亡和丧失等主题,不仅收获了更健康的身体和更灵活的心灵,而且因为这段挖掘生命体验的经历,也让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走入诗歌领域——人生的意义为何可以说是格丽克贯穿诗歌创作生涯的重要主题。精神上的挣扎与痛苦,在她的诗歌中比比皆是,而这份对生命的追问,恰恰在与对死亡的感悟中获得启示。

7年后的一天,她和治疗师告别。她开玩笑地说:“你把我治得太好了,太完整了,我都不会写作了。”而治疗师则馈赠给她一句充满深意的话:“这个世界将会让你足够难过。”

是的,从此格丽克不再把自己困在一方小天地里,而是带着自己敏锐的心去感受整个人类存在的爱欲与丧失。她说:“心理分析教会我思考。教会我用我的思想倾向去反对我的想法中清晰表达出来的部分,教我使用怀疑去检查我自己的话,发现躲避和删除。它给我一项智力任务,能够将瘫痪——这是自我怀疑的极端形式——转化为洞察力。”

哈佛大学英美文学教授海伦·文德勒对格丽克诗歌特点这样评论:“许久以来,格丽克都拒绝自传和散漫的描写方式,她更喜欢那些被称为神话的、有些神秘的表现方式……在这些故事背后浮现的,是作者的心理。这种心理在诗歌中忽明忽暗地闪现。”

在新冠疫情横扫全球的当下,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生命的无常、死亡的恐惧,而这个曾经陷入厌食、抑郁、失眠折磨的作家,则用年少时的经历馈赠出来的才华写出了人类心灵深处的震颤,难怪获得了本次诺贝尔评委会的青睐。

生命中的疼痛和挣扎,本就不该被仅仅看作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或者成长中的羞耻,相反,它需要被正视和帮助,因为它本就是我们一生宝贵的部分,而且暗藏了命运带来的馈赠。

    责任编辑:尹琳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