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捉我泡酒,我让你丢命”

2020-09-25 07:12
北京

原创 二猪 物种日历

在宫斗戏中,下毒是最常见的一种暗杀方式了,比如东汉的何皇后鸩杀王美人、脑子不好使的晋惠帝吃了“毒饼”、高贵妃送给愉贵人的枇杷膏,毒药似乎永远是大杀器。即便在武侠小说中,什么星宿派五毒教也是因为善于用毒而在江湖上被称为狠角色,就算武功再高强的大侠遇到擅长使毒的对手也会忌惮三分。
宫斗剧里的情节别太当真,不该吃的东西也别乱吃。图片:电视剧《延禧攻略》

在自然界中,也有不少生物点亮了科技树上“淬毒”这一属性,给自己加上了一个强大的buff。自然界中用毒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派系。一派是被动型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中,为了生存而另辟蹊径,其中的代表诸如箭毒蛙、蟾蜍、河鲀、正直爱洁蟹等,使用毒素防御,避免自己被攻击或者吃掉。

白点叉鼻鲀。图片:Bricktop / wikimedia

另外一派则是将毒液用于捕猎,制服猎物,这一派的代表有:蜈蚣、蜘蛛、蝎子、蓝环章鱼和毒蛇。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就是世界上最长的毒蛇: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图片:Rushenb / wikimedia
是“眼镜王”还是“王蛇”?

作为一种特点非常鲜明的毒蛇,从广大群众给它起的名字——过山风,就能看出这家伙深入人心:眼镜王蛇爬行时动静很大,就像刮大风一样,后来也写作“过山峰”。

在蛇类的俗名中,我们可以充分体验到劳动人民简单直接的命名方式,比如:饭铲头——眼镜蛇、土球子——蝮蛇,还有好多有趣的俗名这里就不逐一说明了。

张开颈部的眼镜王蛇。图片:Dawson / wikimedia
舟山眼镜蛇。图片:Thomas Brown / wikimedia

眼镜王蛇这个名字,应该怎么断句呢?我小时候一直读成“眼镜/王蛇”,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改成了“眼镜/王/蛇”。其实正确的读法是“眼镜王/蛇”,因为它既不是眼镜蛇,也不是王蛇,在分类学上自成一属,是眼镜王蛇属下唯一一种。眼镜王蛇的颈部和眼镜蛇一样,可以膨扁。它还会发出“呼呼”的声音。

灰带王蛇。图片:Jeffdelonge / wikimedia
巨大的捕食者

眼镜王蛇是凶猛的捕食者,有文献记录其捕食蜥蜴、鸟类、鸟卵和哺乳类,甚至还有眼镜王蛇在稻田中追逐鸭子的报道,但眼镜王蛇的主食是各种蛇类。曾有记录显示眼镜王蛇能吞食接近自身体重一半的王锦蛇,甚至蟒蛇也在它的菜单上。当然,如果猎物体型过大也有可能“两败俱伤”。最近我看到一张照片,一条眼镜王蛇捕食一条很大的蟒蛇,由于猎物体型过大,眼镜王蛇被蟒蛇缠绕窒息而死,蟒蛇则是被眼镜王蛇咬后毒发而亡。

眼镜王蛇有护卵的习性。很多蛇产卵后就会离去,任其自行孵化,而雌性眼镜王蛇会将卵产在落叶堆中,借由落叶腐败产生的热量孵卵。在孵化过程中雌蛇不吃不喝始终盘在落叶堆上,直至小蛇孵化。

眼镜王蛇的巢,雌蛇在巢顶护卵。图片:Jignasu Dolia / Herpetology Notes(2019)
一口吞一个胖子

山海经提到有种大蛇叫做“巴蛇”,体型十分巨大,能够吞食大象,消化三年后再将象骨吐出。有人认为巴蛇是某种蟒,缅甸蟒是中国最长的蛇;也有人认为巴蛇的原型就是眼镜王蛇,因为有多篇古文在对巴蛇的记载中将其描绘成毒蛇,而最长的毒蛇就是眼镜王蛇。当时还没有分类学,我们也很难搞清楚巴蛇是否有其现实原型,但有一点古人观察得十分到位,蛇吃东西是整个吞下,并且需要很长时间消化。

世界上最长的蛇,网纹蟒。图片:Mariluna / wikimedia
吞下大象的蛇,会长得像一顶帽子。图片:《小王子》

网上经常有“十大毒物排行榜”或者“十大毒蛇排行榜”。演化出毒素,只是动物生存的一种策略,毒性大小取决于它们攻击或防御的对象,并没有高下之分。甚至同一种毒素对于不同动物,效果都可能有天壤之别。更何况那些剧毒的毒蛇,咬一口就会要命,这时候比较毒性强弱又有什么意义呢?记住那句名言:“所有毒蛇都是有毒的!”

“所有毒蛇都是有毒的!”图片:Justin Baeder / flickr

眼镜王蛇不是最毒的毒蛇,但由于体型大,排毒量也很大,一旦被咬非常危险。被它咬伤可以按照眼镜蛇咬伤处理:眼镜蛇毒液属于混合型毒液,被咬需要联合使用眼镜蛇血清和银环蛇血清。

采集毒液制备抗蛇毒血清。图片:Barry Rogge / wikimedia

一般情况下,大家也不必太担心被眼镜王蛇咬。除了雌性在护巢时会主动攻击人,其他时候眼镜王蛇如果察觉到有人存在,都会主动避开。被蛇咬的绝大多数情况,是因为抓蛇时失手,或在草丛、树林中未发现蛇踩到而产生意外。虽然很多人对蛇有恐惧,但遇到蛇时切忌惊慌失措,因为快速运动很容易让蛇过度紧张而发起攻击,而且野外乱跑也很容易摔倒受伤。

防御姿态的眼镜王蛇标本。图片:Hectonichus / wikimedia
冷血的,不是动物

曾经广布于华南地区的眼镜王蛇,近些年种群数量急剧萎缩,主要原因还是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栖息地破坏及生境破碎化。作为大型蛇类,眼镜王蛇处于接近食物链顶端的位置,环境破坏意味着它的猎物大量减少。虽然蛇类新陈代谢率较低,相较于哺乳类所需食物较少,但眼镜王蛇依然需要足够的食物才能生存。

眼镜王蛇的分布范围受人类活动影响非常严重。图片:Mad Max / wikimedia

另外民间诸如泡药酒一类的陋习,也在威胁着野生蛇类的生存。很多人认为将毒蛇置入烈性白酒中浸泡,并加入当归、人参、枸杞等中药材,能够起到滋阴壮阳益气补肾等不切实际的药效。科学研究证明,这种所谓的药酒并没有什么药用价值,甚至作为保健品的价值都值得怀疑,倒是酒精属于一级致癌物。

当然了,即便有些许药效,想到蛇身上满满的寄生虫和其他病原体,仅这一条就让我不敢碰这种饮品。所谓的“药用价值”,也导致很多人在野外看到眼镜王蛇后第一反应就是抓住泡酒,而每年都有不少人因为抓蛇失误被咬伤。

药酒不见得让人更健康,却真真切切地伤害了一些无辜的生命。图片:dreamstime / 图虫创意

我曾听很多人说蛇是“冷血动物”,冷酷无情,还有“农夫和蛇”的寓言。

冷血动物,是相对于哺乳类和鸟类而言的,这个描述其实并不准确,因为蛇并不是天生的“冰箱”;对于两栖类和爬行类,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变温动物”,而我们是“恒温动物”。

的确,跟哺乳动物相比,蛇的大脑比较原始,也没有演化出高级的社会行为,以我们的标准看来,没有什么感情。但是,我们对自然界生物的关注和保护,是因为它们有感情吗?并不,而是因为我们同为生态系统中的成员,生态系统的稳定关系到我们每一个的生存。认为只有“有感情”的生物才值得同情,是人类一种自大的想法。

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只不过是在演化过程中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图片:Kailash kumbhkar / wikimedia

当然,很多人怕蛇,是因为有一部分种类的蛇有毒,这一自带的buff能够突破体型限制,对我们造成致命的伤害。有假说认为,这种对蛇的恐惧是演化出来帮助我们生存的能力,印刻在我们的基因中。

但很多蛇对我们是无害的。即便是最长的毒蛇,当眼镜王蛇感知有人接近,多数时候都会选择逃跑。只要你站着不动,它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就会主动退出。都是生活在蓝星上的一员,我们何必去为难一条没手没脚的蛇呢?

你怕蛇吗?

原标题:《“你捉我泡酒,我让你丢命。”》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