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和职场,你永远不知道哪个更难一些 | 有数

2020-09-25 08:37
广东

本文为“湃客·有数”栏目独家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让那颗卵子成为它自己,不要赋予它过多的使命。”马伊琍在《女人30+》中对“生育”这件事的表态逐渐明确,“通过了这么多年我们明白,女性活在社会上的价值,并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母亲,我们是为了成为自己。”

对于女性而言,是否以及在什么时刻赋予卵子使命,同时也赋予自己新的角色,可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

为了了解当代女性的生育观,烽火数闻团队联合美柚APP,通过美柚APP站内信独家收集了514份问卷,试图探究生育对当下女性意味着什么?人们的生育自主在与哪些因素抗衡?

考虑因素一:事业

女性的最佳生育期可谓是“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但问题是,“黄金生育期”同样也是职业女性的“黄金事业期”。

智联招聘的一项报告显示,婚育情况是职场歧视的最普遍来源,近六成的女性在应聘过程中被问及婚姻生育情况,而男性只有不到两成。

怀孕和职场,你永远不知道哪个更难一些。

第一次胎停之后,29岁的小范选择辞职备孕。这四年间,她经历了几次生化妊娠,面对备孕及治疗花费带来的经济压力,她又决定重新工作。

找工作时她曾担忧,“怕上班后突然怀孕对别人公司不太好。”结果开始工作后不久,小范就怀孕了,于是只能一边上班一边保胎。“公司照顾我的状态,到32周就给我放了产假。”复工后,小范被调离了原先比较忙碌的岗位。但小范仍然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她得以保全了工作。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般幸运。许多正在职场拼搏的女性,面临着事业和生育难以兼顾的困境。

考虑因素二:年龄

如果说在工作和备孕之间人们还有平衡的余地,那么在时间面前人们只会显得更无力。数据显示,年龄或许不能成为催婚的首要因素,但却是催促人们备孕的首要因素。

根据美柚的用户调研,女性选择备孕的首要原因是年龄压力,其次才是“自己想要”。

考虑的因素越多,做决定的时间也越久,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晚婚晚育的趋势。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2017年户籍人口的平均生育年龄已达31.16岁。

幸而医疗和科技的发展给了女性更多自主决定的空间。单身女性生育权在今年两会期间引起广泛讨论,越来越多女性考虑通过冻卵来保障生育质量,将自己从年龄压力中解放出来。

除了要不要生,关于什么时候生,她们势必将拥有更多话语权。

当然自然怀孕依然是多数人的首选,不少人努力寻找合适的怀孕时机。考虑到二胎和一胎有3年时间差,小豪和妻子选择在读研期间备孕,这样既避免了与工作冲突,也能在身体适合的情况下完成这一“期间限定任务”。

“夫妻双方来说,女生会牺牲大些。现在如果顺利有一胎了,二胎的时候女生年龄相对轻些,身体压力会小点。”小豪这样计划。

考虑因素三:备孕成本

即使决定怀孕,备孕过程就像一场没人划重点的考试,怀不怀得上,既看努力,也看“天赋”。

烽火数闻和美柚APP的联合调研数据显示:调整作息、监测排卵、学习知识是所有备孕人群的首要必修课。

小豪希望今年10月要孩子,他从6月开始准备。“主要是饮食和运动方面的,有的时候比较难坚持,对我们读书稍有影响。后来促进我们养成更好的生活习惯后,反而提高了读书效率。”

与此同时,小豪主动利用业余时间积累知识,通过书籍和网上的学习资源来为备孕做准备。

但跟所有考试一样,有的人轻松考过,有的人却需要课外辅导甚至面临“补考”。出于医学上尽早诊断和治疗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将备孕时长超过12个月的情况定义为不孕。

在本次调研中,不孕人群寻求医疗检查的比例为非不孕人群的两倍。

小范备孕期间检查出内膜粘连,做宫腔镜手术及后续治疗花了将近两年。“当时我们不睡觉也要抢医生的号,”小范回忆,“早上五六点我们就搬个小凳子去大厅里等。”

预约、登记、收号、排队挂号、等待叫号……看一次医生差不多花去半天的时间。“别人都觉得你很艰难,但你走那条路是没有感觉的,一直往前走就对了。”小范说。

除了花费时间和精力外,备孕压力的围堵还体现在金钱上。独家调研显示,备孕的起步价多半以千元计算,而不孕用户中有四成的备孕花费已超过万元。

“挂妇科可以走医保,但生殖科都是自费的”,准备利用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小钱提到,在生殖中心做检查治疗甚至辅助生殖,投入的花费可能达到五六位数甚至更高。

小范辞职备孕期间,经济压力主要落在其丈夫身上。“当时甚至没有考虑钱,有那个希望就去做了。”小范的丈夫说,备孕时的治疗和调理,不知不觉花费将近二十万。

为了应对备孕过程中的不时之需,人们通过储蓄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我和我老婆存了些钱,够这两年怀孕和孩子出生时候的花销。”小豪和妻子确立了“开源节流”的消费理财观念,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将储蓄主要用于备孕及育儿。

考虑因素四:新生的喜悦

 接连的生化妊娠让小范夫妇不断经历从希望到失望,再从迷茫到希望的过程,就像无法控制的过山车,“我跟她的状态都不怎么好,那种害怕的状态是很严重的。”

 小范的丈夫感慨,父母的开明给了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父母没有给我们压力,该做什么,(我们)能自己做决定。这是最大的支持。”

 去年,小范和丈夫迎来了他们的孩子,曾经不顺利的经历在有了孩子之后逐渐得到了治愈。“我现在觉得当妈妈就是一种付出。看见小孩子就长着我老公的脸,做着我的表情,不自觉地就有了责任感。”

“我们自己的一生其实首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马伊琍在《女人30+》中谈及生育的意义,“卵子的最终使命不是成为一颗受精卵,它就可以只是一颗卵而已。”

用户调研也显示,“在养育过程中获得乐趣”成为过半用户的选择,而诸如“传宗接代”、“老有所养”、“无后有三、不孝为大”等传统观念下的生育理由已不再是最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三分之一的用户认为生育不是人生的必选项,“就算没有也不会觉得生命不完整”。毕竟比生育更重要的,是女性如何看待生育对自己的意义。

如今,女性的生育意志确实更自主了。但是个人生育行为的背后,还有一系列因素在促动,无论是经济储备、职场环境、社会支持体系,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生育观。

且以优雅过一生作为女性们希望活成的样子,希望她们在决定下一颗卵子归宿的时候,既能够说“我愿意”并且“我可以”,也有权利说“我不愿意”并且“我幸福”。

撰文 | 林影 黎静仪

问卷设计&数据分析 | 黎静仪 林影

设计 | 刘玥彤

校对 | 素岩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