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安:大平台大社会大格局——中大传设院新生见面会致辞

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2020-09-14 21:09
来源:澎湃新闻

各位亲爱的同学,欢迎大家正式进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学习,也诚挚祝贺大家如愿以偿!如果你读本科,那么,你进入的是中国公共传播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之地,我们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课程设置融合了数字新闻、媒体设计、影像传播、公共沟通等多种知识模块,致力于将你培养成新时代的公共传播精英;如果你来读硕士,首先你通过了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几的激烈竞争,同时你将获得“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学科特色的知识熏陶;如果你来读博士,我们的政治传播交叉学科博士点名额很少,但注重严谨的方法训练和宽阔的学术思维,强调传播中的政治与政治中的传播,你要做好学业规划,四年时间让自己成为合格的青年学者。

昨天,如果你还有兴奋和快乐;今天,则要开始冷静和沉思。一个小目标完成,意味着一个大目标开始。我强烈建议,从此刻开始你需要清零再出发,时不我待地投身学习,保持持久的危机和进取意识。还是要说那句老话,“今天才开学,明天就告别”,两年或四年都只是弹指一瞬。所以,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有问题你要马上问,有困难你要马上说,有好书你要马上读。

今年学院的新生见面会,我想跟大家交流什么呢?我想到三个“大”字,想谈三个问题:大平台、大社会、大格局。

一、大平台:观察媒介变革的窗口

学新闻传播,要持续观察和思考传媒和传播业态的变化,敏锐观察又理性思索。回顾过去二十年,我们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网络传播时:互联网改变传播,典型如门户网站新浪,主要是内容聚合和滚动传播;第二个阶段,移动互联时代:手机连接社会,典型如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人类大规模在线、大规模连接;智能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将更加深刻地改变社会,最典型的如5G、区块连、算法推荐等。

身处网络化社会中的我们,正进入“平台社会”的新阶段。我们日常的信息获取,主要是资讯平台算法推荐的;我们的日常交往,主要是社交平台常规连接的;我们的生活消费,主要是交易平台在线下单的;我们的休闲娱乐,主要是短视频平台满足的……关注超级互联网平台的运行机制、社会实践和综合影响,是我们观察传播业态变革的重要视角。

以腾讯、阿里、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互联网超级大平台,有诸多可以观察的视角,比如其数据化、商业化和个性化的运行机制,其从应用工具朝基础设施的功能升级,其创造新型劳动、嵌入国家权力的传播政治经济学问题等。建议大家不妨以“大平台”为视角,去更新我们媒介观察的新思维,对微观现象保持宏观思考。比如微信公众号的“点赞”换成“在看”,想想看,这个工具性的策略调整,会带来怎样新的数据捕获能力和拓展新的产品场景,“低阶可供性”和“高阶可供性”的学术概念可以提供怎样的解释和洞见。

二、大社会:创新学术研究的前提

大家都知道,传播(communication)的本质,在于沟通,沟通面临着各种障碍。回顾人类传播的历史,总有《交流的无奈》或“对空说话”。决定沟通效率、效果的关键还是社会,所以,搞传播研究,必须有社会视野,关注传播与社会的互动。

如何研究的关注社会?哲学家鲍曼在一本书《社会学之思》里说: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科设置,历史学、人类学、政治科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哲学……所有这些学科都在关注人类世界,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那么,什么使得他们相互分离,它们有因何配的上不同的名目?有一种回答简单明了:这些学科之间的差异只不过是反映了它们所考察的世界当中的分割。

社会学关注的是一种关系性视角,核心问题:如何看待彼此和自身,如何建构知识,如何看待环境?为此,我们需要有大社会的视野,看书和思考要警惕“媒介中心主义”,做传播研究要避免“内卷化”,看书阅读要保持跨学科的兴趣。要努力在“大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中,运用多学科的视野把“分割 ”的世界尝试“拼合”,构成我们对完整图景的思考。最近人类学学者项飙在一本对谈新书《把自己作为方法》中,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反思:“理解世界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知识分子要克服“不能从非常具体的生存状态出发来讲事情”。

我非常鼓励大家从具体经验、具体现象、具体事件出发,去进行社会学的整体思考,并尝试把具体的传播问题置入复杂社会情境中进行理论观照。比如你在微博舆论场上发帖,你在朋友圈观察微信舆论场,你在快手或抖音短视频中观察流行文化,你能够把单一学科的“分割”视角打破,重新用跨学科的视角来“洞察”。比如舆情研究,我们中山大学团队的研究特色就是跨学科,从传播学视角看舆情,从心理学视角看心态,从政治学视角看意识形态,这种跨学科的方法论让我们站在实践前沿,也增强了我们理解“大社会”的能力。

三、大格局:持续自我更新的目标

大格局,既是你看世界的方式,也是你审视自己的方式。看世界的大格局,意味着你关注团体、社区、国家和人类,需要你有个人困扰和公共议题之间关系的“社会学想象力”,还需要你像中山大学罗俊校长强调的那样,符合十二字培养方针、做到“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看自己的大格局,体现在面对不确定环境挑战时的自我更新,用自我更新去面对变化;体现在“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视野和淡定。我期待你们每个人能成为有历史感、敬畏感、超越感的个体。

比如,还在持续的新冠肺炎,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也是国际格局,你身处其中,有哪些观察?多空间的角色转换,信息公开和发布体系的形成,国际社会关系变化和抗疫模式差异……你需要超越个体,建立复杂性思维,不再简单地做好坏判断,而是能深入讨论国内外不同制度和社会中治理逻辑。如同我们对好记者的职业期待那样,做“最适合讨论这个世界的群体”。或者,我们对你方法论和价值观的期待——认识世界的复杂性,但总是试图超越。

一个拥有大格局的人,注定不会被细碎的表面所遮蔽,不会被眼前的挫折所打败,不会被当下的得失所左右,不会被功利性的追求所左右。一个拥有大格局的人,注定不会轻易发表感性见解和简单判断,不会被过多选择的诱惑而焦虑或迷惘,不会被个人的那点喜怒哀乐所牵绊,更不会被物质性的快感所迷恋而丧失精神性的反思。

总之,大格局会让你拥有不俗的气质。正如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历史学家陈春声教授说的那样:当代青年思想敏锐、知识广博,充满自信,学校要做的是“引导他们内心脱俗,超越日常生活那些琐碎的体验,真正拥有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思想”

综上,三个“大”之大平台,是我们媒介生态和新闻传播学科面临的语境;大社会,是我们的学业和学科要有所创新的前提;大格局,是我们每个人持续进步和主动更新的目标。我期待大家的人生旅程,因为有一段学在中大的难忘体验,都拥有“大写人生”的无限可能。谢谢!

作者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此文为作者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2020级新生见面会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韩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