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千山区大屯镇河东村整治人居环境,提升村容“颜值”,改善生活品质—— 河清岸更绿 村净人更美

2020-09-07 20:53
辽宁

“这是新开发的度假村吗?”从鞍山市千山区大屯镇河东村村口一路行至村部,同行的记者不禁发问。

平整的水泥路,修剪整齐的灌木丛,成排的路灯,清澈的河道。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芬芳,再不是嗅觉记忆中肥料、污水、旱厕混合的味道。如果不是村口文化广场旁石碑上刻着“河东村”,记者还真以为走进了旅游景点。

“要说啥是小康,咱村这就是小康。”看见有人来采访,69岁的于克梅拉着记者就进了自家小院。

房前是一片菜地,种着花生、柿子、茄子、黄瓜。登上台阶进屋,于克梅首先向记者介绍起自家去年改造的水冲厕所。

“坐便、水池、墙砖地砖、玻璃门,都是政府给安的,没用俺们花一分钱。”于克梅笑着说,“以前上厕所是往外跑,现在是往屋里跑,俺们上年纪的人,蹲下起不来,起来蹲不下,上屋外的旱厕,冬天还得受冻,还是这水冲厕所好。”于克梅和老伴儿还自己花钱安上了热水器,在家就能洗澡。

有了水冲厕所、热水淋浴,在城里居住的孩子们更爱回家了。于克梅说,今年春节儿子回家,看到水冲厕所和村里的环境,就不再提带我们老两口去城里住的事儿了,还寻思着过几年搬回来住。

“我们投入270多万元,为190户新建室内水冲厕所,设置污水处理站2处,地下管网设施完备,二期工程还有252户待建,今年年底前都能开工。”同行的村书记王凤双向记者介绍。

参观完屋内,于克梅又拉着记者到院门外看分类垃圾桶。“剩菜剩饭、果皮菜叶放在左边‘可腐烂’的格子里,塑料瓶子、废纸、玻璃啥的,就放在右边‘不可腐烂’的格子里,放好就不用管了,每天都有人定点来收走。”于克梅说,垃圾分类一点不难,现在每家每户院门前都有分类垃圾桶,“关键是环境好了,大家都愿意出份力维护”。

垃圾分类可是新时尚。王凤双说,村民的环保意识都是因这几年环境治理改善而不断强化。河东村以抓村容村貌为突破口,整体提升人居环境,变化那是看得见、摸得着。

首先是修路。村“两委”积极争取资金,2013年开修河溪路、富民路、文中街,2014年修整兴农路、兴国路、富康路和文化街,2015年修了幸福路和富裕路……如今的河东村,条条村路都是平整的柏油路,走上去那叫一个舒坦。

“我们先后投入500万元,修建道路7000余米、排水沟6000余米,栽种绿植5万余株,村内道路绿化率、硬化率达到100%。”王凤双说。

生活污水得处理好。村头的一间小木屋里,小型污水处理装置正在运行。“污水进到厌氧水解池,然后是厌氧过滤池,经氧化沟最后排出,出水都达标。”王凤双说,这种处理工艺最适合河东村这种污水量小的村子,优点是好维护,还省钱。

河道也要保护好。为了实现河面无漂浮物、河道无杂物、河岸无垃圾的“三无”目标,河东村投入160万元,修建河道护堤1500延长米、污水沉淀池一处,每年对河道进行一次清理。如今河道水质清澈,偶尔还能看见小鱼游弋其中。

路过一片院墙,记者看到有村民正拿着画笔在墙上描绘青松翠柏。青松峻岭、荷塘月色、冬雪傲梅,开门即画展。

“村民素质高一分,村庄形象美十分”“分类收集人人有责,男女老幼齐参与”“保护河道,人人有责”,在文化长廊、花丛、河道边,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

“标语绝对不是空话,我们就是要通过实际行动,让绿色变成村民生活的主色调。”王凤双说,“生态立村”是基础,接下来还要做到旅游兴村、兴农富村。村“两委”正在研究发展特色民宿,带领更多村民吃上“生态饭”。

走·想

初秋时节,行走在河东村,“生态”“绿色”无疑是最显眼的标签。这种美,深入每家每户,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千山万水,大屯最美”“乡村振兴,美丽河东”,这些标语不仅喷涂在墙上,更映照在村民心中。

物质生活一旦有了保障,人们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优美环境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强烈,也愿意为“绿色生活”付出努力。

一个河东村,有辽宁省生态文明示范村、美丽示范村等20余项荣誉。这里,改善的不仅是村容村貌,更是村风村情。正如兴农路、富康路这些名字,道出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走进河东村,我们听到的是“什么都比以前好”“更愿意在农村住”,这些不经修饰的回答正是走向小康生活的真实写照。

来源 | 辽宁日报

记者 | 赵静 见习记者 卜志勇

关注辽宁生态环境请扫下方二维码

辽宁生态环境

原标题:《鞍山市千山区大屯镇河东村整治人居环境,提升村容“颜值”,改善生活品质—— 河清岸更绿 村净人更美》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