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报纸与一座城市的35个故事(24)

2020-08-29 11:11
甘肃

《天水日报》复刊三十五周年

主题策划

"一张报纸与一座城市的35个故事"

今日推出第二十四期

↓↓↓

一座千年古镇的“脱贫答卷”

——秦安县云山镇云山村脱贫攻坚侧记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恰逢《天水日报》复刊35周年。

1985年,天水还是祖国西北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城。这一年5月1日,原中共天水地委决定重新复刊《天水日报》。7月8日,天水市正式升为地级市。这两件影响力不同却同样具有历史坐标意义的事件在“1985”这个激情澎湃的年份重合,从此,《天水日报》与天水这座城市从新的起点共同成长。

作为天水改革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天水日报》推出大型新闻采访活动——“一张报纸与一座城市的35个故事”,把镜头对准天水脱贫成效显著、具有典型意义的35个已摘帽贫困村,生动讲述脱贫攻坚的“天水故事”。

2020年8月28日 天水日报 06版

一座千年古镇的“脱贫答卷”

——秦安县云山镇云山村脱贫攻坚侧记

盛夏,我们沿着省道207向北一路盘山而上,去拜访一位千年沧桑的“老人”——秦安县云山镇云山村。车子在山梁上蜿蜒上升,我在脑海中搜寻着关于云山的信息:云山村是秦安县云山镇政府所在地。这是一座历史古镇,位于天水、秦安、清水三县的交汇处,原是陇右道上由关中入秦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云山镇车水马龙,商家如云,交易繁忙,是一座久负盛名的旱码头。望着飘忽而过的土地和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绿色,不知道车子驶过的哪一片土地上曾经留下先民过往的脚印,车窗外闪过的黄土断崖下,可曾有先民身上抖落的尘埃。

历史上的云山是辉煌的,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和市场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以传统贸易和传统农业为主的云山镇逐渐失去了优势,尤其是随着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曾经繁华的码头落寞下来。据了解,云山村有374户农户,人均耕地2.32亩,2013年底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87户852人,贫困发生率52.7%,是云山镇的深度贫困村。痛定思痛,云山人在贫困中反思,在艰难中发力,在探索中崛起,从2013年开始结合区域优势谋划产业发展、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脱贫奔小康的发展之路。

01

多元发展产业

鼓起农民“钱袋子”

在云山村新建的村综合服务中心,我们见到了天水市扶贫办选派到这里的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王勇,在他的带领和介绍下,我们感知了云山村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

云山村的脱贫攻坚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引领作用,科学施策、合理布局,积极争取政策项目支持,改造市场、硬化巷道、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创办村级农特产品加工扶贫车间,引导贫困户养土鸡、建油坊、酿土醋、做豆腐,发展快速增收产业;成立生态种养殖合作社,建大棚、种草莓、种有机蔬菜,发展示范带动产业;创办电子产品生产扶贫车间,解决留守妇女就业、改善生活困难,通过实施一系列结合村情实际的举措,云山村的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云山村海拔高、温差大,苹果和桃树发展一直不理想,主导产业发展单一。面对这种情况,王勇带领帮扶工作队结合实地调研,找准了云山村适合花椒、核桃的生长气候特性,组织村委班子成员和工作队,抢抓秋季建园政策机遇,动员贫困户利用闲置土地试种、套种花椒600亩;2018年春季,利用退耕还林土地,组织动员村民,发展连片花椒建园500亩;2019年7月,利用天津对口帮扶项目,引导贫困户试种冬花中药材60亩,同年11月,继续扩大花椒种植面积1500亩。同时动员村内致富带头人刘耀忠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云山村10年树龄的核桃基地200亩,整合贫困户核桃资源80亩,开发花椒、核桃产品深加工项目,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调动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为打造长期增收产业奠定基础。

农村的土特产品,一直都是城市居民饭桌上的紧俏品。通过调研,2018年春季,工作队组织成了云山村农特产品销售中心,摸底登记村内零散养鸡贫困户、种植户、农副产品加工户,签订购销协议,发挥村级电子商务平台作用,集中收购、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快速形成了土鸡蛋、农家土醋、杂粮、胡麻油、菜籽油、核桃、核桃油、花椒、花椒油等具有鲜明特色的云山土特产品,短期内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价值,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调动了群众自我发展、积极参与的积极性。

02

提升土地效能

打造扶贫车间

云山村地少人多,土地产值低是制约贫困户致富增收的重要原因。如何合理利用气候特点,科学提升土地效能,是破解贫困面临的又一个难题。在县、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帮扶工作队通过和村委班子协商,和村民代表座谈,决定利用云山村温差大、日照长、雨水足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动员成巧桂注册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到户政策资金10万元入股分红任务,带领10户贫困户整合土地50亩,发展生态产业园项目。新建蔬菜大棚5座,主要种植奶油草莓、反季节有机蔬菜、订单蔬菜,合理利用土地放大土地产值,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注册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承接到户政策资金20万元入股分红任务,带领20户贫困户建大棚、种草莓、种有机蔬菜,发展示范带动产业;利用果园发展林下散养鸡养殖4000只,形成集观光、采摘、餐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实现贫困户分红和创收双赢。

云山村地处云山镇政府所在地,镇内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各一所。长期以来,有大量的妇女或贫困户家庭妇女为了陪子女上学、给子女做饭、照料老人生活,留守村内,不能外出务工,影响了户内增收和脱贫稳定。如何有效变留守妇女多的劣势为优势,是云山村产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云山村申请天津对口帮扶项目,新建了两个村级扶贫车间。在新村委会旁新建云山村农特产品包装加工扶贫车间,评选村内三个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车间运营,直接带动20户贫困户家庭妇女参与养土鸡、酿土醋、做豆腐、建油坊的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扶贫车间的平台功能,集中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土特产品。利用闲置集体土地资源,在新村委会对面临近公路新建云山村电子产品生产扶贫车间,引进诚信资质企业,加工生产订单电子产品,解决村内留守妇女50人就业(其中贫困户20人),日均报酬50元,年户内增收1.5—2万元。

03

改善基础设施

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云山村基础设年久失修,新建的集贸市场道路泥泞,村内道路多为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和出行,是制约全村经济发展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提振群众精神面貌,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目标,2018年6月,帮扶工作队积极协调秦安县扶贫部门,争取新农村建设项目,硬化了村内主巷道11000平米,入户道路400平米,村内90%以上的主巷道得到了硬化和修缮。同时,针对云山镇主街道和市场道路老化的现状,积极协调国家开发银行甘肃支行支持秦安县项目,申请对云山镇主街道和集贸市场进行提升改造,项目投资890万元,已于2019年10月完工。2019年6月,协调争取巷道硬化项目4000平米,对村内剩余的边缘道路实施了硬化,同年9月,为打造与邻村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争取交通部门项目支持,硬化产业道路1.1公里。这些项目的实施,直接改善了云山村基础设施落后现状,恢复云山镇历史上三县接壤的地理优势,推动云山村整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广大村民提振了精神、树立了信心,出行难、发展生产受影响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曾经有北京农业大学学生来云山村调研,经过实地走访调查以后,对云山村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表示惊讶,临别时,他们和村委班子交流时说:“在调研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甚至忘记了这是一个深度贫困的地方,而是感觉到了这个地方拥有无限的可能与希望。”正如他们所言,云山村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从产业发展促生出勃勃不息的内生动力,完成了从“要我富”向“我要富”的意识性转变,走出了一条先扶贫,再扶志、扶智的良性发展之路。云山村在历史上是繁荣的,经过一定时期沉淀之后的云山村,一定会重新繁荣富饶起来。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刘晓亚

▌来源:新天水客户端

原标题:《一张报纸与一座城市的35个故事(24)》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