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人均国民总收入突破1万美元后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澎湃新闻记者 蒋梦莹
2020-08-14 15:56
来源:澎湃新闻

近来,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和人均GDP都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中国离高等收入国家又跨入了一大步。在此之际,中国离高等收入国家还有多远?中国该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8月13日,疫情与国际新挑战叠加下的中国经济展望暨《中国2049:走向世界经济强国》新书发布会在线上举行,北京大学多位专家学者在发布会上就该问题展开了激辩。

当一个国家人均GDP或是人均GNI突破1万美元大关后,即将面临的另一个风险关口——中等收入陷阱。该概念首发于世界银行2006年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人均GDP在4000美元-12700美元的阶段)后,若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将面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分化加剧、产业升级艰难、城市化进程受阻、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

中国成为高收入国家已距离不远

今年1月国家统计发布数据,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达10276美元(1美元约合6.88元人民币),跨上1万美元台阶。国家统计局网站8月7日发布了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张军的署名文章提到,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进一步上升至10410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9074美元的平均水平。

世界银行每年7月1日都会按照综合因素变动情况调整更新划分国家收入标准。按照2020年最新标准,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在12536美元以上的被定义为高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标准则在4046美元至12535美元之间。这也就是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离高等收入国家标准还有2126美元的差距。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分析称,到2049年中国要变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将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目标定在超过美国人均收入的50%。超过美国50%也就意味着基本进入到了发达国家的俱乐部,在当代人均收入(扣除物价等因素)超过美国50%的国家在40个左右,这也相当于经合组织(OECD)的门槛。现在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是美国的27%左右,若是按照50%的目标就相当于在未来三十年间几乎要翻一番。

姚洋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做了三个情景预测:高、中、低。到2050年,按照最低的情景来预测,中国的增长速度仍然能保持在3%以上。对比中美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从总量来看,按照目前的价格水平来计算,预测2030年中国就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照人均GDP来看,分为人口高增长、中增长和低增长三种情形,人口高增长的情形下,到2050年中国能达到美国人均GDP的60%。因此,到2050年,中国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没有太大问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亦表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已经非常高了,因为当前的收入水平已经比较接近世界银行的标准,即便未来几年增长速度放慢,实现跨越应该没有太大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中国在进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以后,还能不能持续往上走。

中国应该从三大方面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坚韧的金融体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研究员王勋认为,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要成功跨越,第二是防止回落,即防止由高收入水平重新跌落到中等收入水平。因为在历史上可以看到,俄罗斯、阿根廷都曾经发展到高收入国家阶段,但后又跌落至中等收入国家。王勋指出,即使中国仅按照5%-6%的增长速度,在未来五年也会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因此现在面临可能还是如何避免回落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在长时间内保持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出现人民币大幅贬值。

在黄益平看来,提升金融体系的应对能力是非常大的挑战,并不是很多国家都可以实现的。他举例称,过去曾经有一个笑话,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旦加入了OECD,就会发生一场非常大的危机。这个例子实际上讲的是一个国家虽然进入了高收入门槛,但是它仍有很多金融体系不健全,不能适应高收入水平上的增长,过去传统的一些做法积累了很多风险,于是虽然是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这个门槛,最后却经常引发一些危机,这是中国需要避免的。

以创新持续提高经济效率

过去中国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而现在从中低收入水平提升到了中高收入水平,生活水平虽然,但突出的挑战在于成本水平提高了。黄益平称,过去很多有竞争力的产业,因为成本优势丧失而突然变得难以为继。未来十年、十五年最大的挑战就是要在丧失低成本优势的情况下,能否通过创新持续提高经济效率。如果能持续提高,即便是成本提高之后,仍能保持经济的竞争力。

以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为外交的首要目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从国际环境的角度分析认为,回顾中国经济外交的七十年来看,当中既有发展中国家的轨迹,也有发达国家的特色,这是很正常的。而分析国际环境不能仅仅评价国外经济好还是不好,或者只是批评对手,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想中方应该在四个方面的事情:第一,管理好与其他市场之间的经济距离,应以产品标准、消费者文化偏好、道义经济偏好力量对冲产品运输距离的缩短;第二,加强合规制度的建设。包括中国的法规和中国认可的国际法规,形成相应的制度;第三,调动全球人力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为来华定居、入籍提供制度化路径,不分国籍、不分民族,这是编制经贸网络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冲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对中国的不利影响的必要途径。

最后查道炯强调,应以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为外交的首要目标。尽管经济外交有很多目标,有时候是地缘政治,有时候是国防安全,但查道炯认为应该以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为核心目标。

    责任编辑:郑景昕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