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米高原上救治受伤藏民,广州医生边吸氧边手术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0-08-12 14:31

今天(8月12日),一张医生靠在病房供氧口吸氧的图片在网上热传,从他穿着的手术服和手套上的血迹来看,他正处在紧张的手术过程中。那么问题来了,这名医生是谁?为何做手术过程中要不停吸氧?

通过寻访,记者终于解开困惑:这名医生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援藏医疗队的骨科副教授梁安靖。当天,他是在西藏仲巴县人民医院——5000米海拔的高原上完成的这台骨折手术。由于高原手术消耗太大,无菌环境下又不能挂供氧管,只能通过医院中心供氧吸氧。这才有了梁医生坐一会手术坐下来对着吸氧口吸几口氧的一幕。

如今回想起刚刚台上几度缺氧,梁医生仍心有余悸。“高原手术不易,开展这类内固定术更是需要体力和耐力的双重保障。”

摩托车侧翻压伤腿,男子重伤急送医

8月4日早上10点,仲巴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紧急收治了一位46岁骨折患者巴桑。当天上午,巴桑骑摩托车外出时发生了侧翻,被紧急送到医院。经检查及X光报告显示,巴桑的左腿股骨下段存在螺旋型粉碎性骨折。在急诊阅片会诊及医疗队内部讨论后,梁安靖决定立刻为病人开展手术治疗。

有了上周首例骨折手术的合作经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援藏队员们立刻分头准备术前工作。护长李丽娇和梁安靖一起挑选术中适用的器材并灭菌;仲巴县人民医院的边加医生安排病人做术前的抽血检查;由于仲巴没有输血条件,为了减少术中出血的几率,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梁安靖与队员郑眉光医生、袁宇红医生经过讨论,决定首次在术中使用驱血带和气压止血带,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边吸氧边手术,“硬核”医生高原教学

中午1点,手术正式开始。仲巴县人民医院麻醉师索次医生熟练地为病人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梁安靖在边加医生和罗杰医生的协助下,很快就到达了病变部位。

骨折内固定术的关键是钢板固定前要为患者进行骨折复位,而巴桑是一位一米八的壮汉,对复位操作中医生的体能要求也更高。5000米高原之上,且不说氧含量仅有广州的一半,稍微运动就会头疼欲裂;医护们穿着不透气的手术衣,戴着口罩,更是加剧了手术的难度。

手术台上,边加医生托着患者大腿,罗杰医生维持伤口暴露,援藏队员郑眉光医生和黄图城医生负责维持牵引。梁安靖一边探查骨折形态,一边向当地医师仔细讲授复位的步骤和技巧。由于缺氧,梁安靖每讲一句话就要停下来喘几口气。期间,他更两次出现心悸和冒冷汗等虚脱症状,只能暂停手术吸氧,稍稍好转后又继续手术。此外,负责牵引的郑眉光医生更因用力过猛拉伤了肩胛。

功夫不负有心人,下午5时,在梁安靖的带领下,以及队员郑眉光医生、黄图诚医生、袁宇红医生、李丽娇护长,以及当地医生边加、罗杰、索次及护士德确、次珍的全力配合下,这例耗时4小时的骨折复位并钢板内固定术终于顺利完成。

高原“传帮带”,助力精准帮扶

一周内开展两例骨折内固定术,首次在术中使用驱血带和气压止血带……高原之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援藏医疗队实现多项零突破,通过开展“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传帮带”共成长。通过几次手术教学,仲巴县人民医院的医护都表示更有信心独立完成四肢骨折病人的诊治和手术。

高原“传帮带”更着眼于助力精准扶贫。此前,仲巴县的急症患者只能转运到日喀则市的上级医院进行治疗,长途路程不仅会加剧患者的痛苦,更需要家庭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援藏医疗队的帮扶下,仲巴县人民医院急症处理水平日益提升,将有助于为当地家庭减轻医疗负担,有效破解“大病返贫”难题,为仲巴县再加一道预防返贫的“保险杠”!

(原题为《5000米高原上救治受伤藏民,广州医生边吸氧边手术》)

    责任编辑:柴敏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