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湃|需要提高核武器的打击精度吗?不需要吗?

李彬/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2020-08-12 18:01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和他的同事莫顿·哈普伦(Morton H. Halperin)在他们于1961年出版的《战略与军备控制》(Strategy and Arms Control)一书中,将军备控制定义为“all the forms of military cooperation between potential enemies in the interest ofreducing the likelihood of war, its scope and violence if it occurs, and the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sts of being prepared for it”,意思就是:军备控制包括潜在敌人之间进行的所有形式的军事合作,其目的是:(1)减少战争的可能性;(2)如果战争爆发,减少战争的范围和烈度;以及(3)减少为准备战争而投入的政治和经济成本。

以核军备控制为例,我们可以来考察一下,如何才能实现上述的三个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怎样才能减少核战争的可能性呢?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谢林等军控派学者(相对于裁军派学者)提出的思路是,用核报复来慑止核进攻的动机。如果发动核进攻会受到严厉的核报复,那么,发动核进攻就不合算,核进攻的动机就很低。这种情况称作危机稳定性高,也就是说,当国家之间由于对抗而处于危机的时候,这种情况下发生核冲突的可能性很小。

老年的谢林更看重核禁忌对防止核战争的作用(见:An Astonishing Sixty Years: The Legacy of Hiroshima, 2005)。世界人民反对使用核武器的政治压力、长时期不使用核武器形成的传统等等因素,也会降低核冲突的可能性,增强危机稳定性。

核军备控制的第三个目的,是减少为准备核战争而投入的政治和经济成本,也就是要减少核军备竞赛。如果核军备竞赛不严重,在核武器上的投资就会少一些,由此引起的政治对抗也会缓和一些。如果核军备竞赛不严重,这个被称作军备竞赛稳定性高。

前述的危机稳定性和此处的军备竞赛稳定性合在一起叫做战略稳定性。这是原教旨的战略稳定性概念的本意。现在有种种修正的战略稳定性概念,甚至也有不少人把国家之间的宏大关系的稳定程度叫做战略稳定性,这算是一种引申之意吧。

原教旨的战略稳定性是个操作性非常强的概念。比如,我们可以用战略稳定性的概念来分析核武器的打击精度对国际安全的影响。当你的核武器精度不很高的时候,你无法用你的核武器瞄准对手的核武器,因此,即使你首先使用核武器也无法摧毁对手的核武器。你首先使用低精度的核武器会招致对手的核报复,因此,你不敢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个时候,危机稳定性是高的;对手因为不担心自己的核报复能力,也不急于扩充其核武库,因此,军备竞赛稳定性也是高的。

当你不断提高你的核武器的精度之后,你就更有信心在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时候摧毁对手的核武器,对手就会丧失一部分核报复能力。对手核报复能力减弱之后,你对对手核报复的担心减小,你首先使用核武器的胆子就肥了,这个时候危机稳定性就低;对手由于担心自己的核报复能力被削弱,可能急于扩充其核武库,这个时候,军备竞赛稳定性也就低。总而言之,提高核武器的打击精度不利于战略稳定性。这段推导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流畅。

我们下面回过头来看核军备控制的第二个目的:减少战争的范围和烈度。关于减少战争的范围和烈度,国际武装冲突法有一些基本原则。武装冲突法中的区分原则说,军事行动应该区分军事目标和平民,不分青红皂白一起打是不对的;比例原则说:军事行动在军事上带来的好处要大于附带杀伤。一个打击精度很差的核武器可能无法区分军事目标和平民,带来的附带杀伤也太大。提高核武器打击精度之后,核武器本身可以用来瞄准军事目标;而且由于精度高核弹头不需要很大的威力,附带杀伤也会小。高精度的核武器能够更好地符合武装冲突法,能够减少核战争的范围和烈度。

现在麻烦了!根据谢林提出的军备控制的目的(1)和(3),也就是根据战略稳定性的思路,那么,不应该过分提高核武器的打击精度,使得核武器能够准确打击核武器,否则会损害战略稳定性,增加核武器的使用危险和军备竞赛的可能性。根据军备控制的目的(2),具体来说,根据武装冲突法,应该提高核武器的精度,这样可以减少核武器的附带杀伤以及核战争的烈度。

我们看到,根据谢林提出的军备控制的不同目的,具体来说,根据战略稳定性的思路和根据国际武装冲突法的思路,我们得到的对核武器打击精度的评价是截然相反的。对核武器威力进行类似的分析也会有类似的矛盾的结论。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的猜测是:军备控制的目的(1)、(3)与(2)有某种内在矛盾;这种内在矛盾可能还不那么容易修复。

-----

本文原题“战略稳定性和武装冲突法”,首发于作者的微信公共号“有李说理科技视野”。李彬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系教授。“澎湃”经授权转发。

    责任编辑:单雪菱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