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退休厅官阳红光的特殊摄影展:用镜头铭记公安英模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谭君
2020-08-08 15:49
来源:澎湃新闻

2015年12月4日,时任湖南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的阳红光做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决定:他走进时任湖南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李微微的办公室,郑重地递交了一份申请报告——提前卸职,回公安厅退休。这天离他满60周岁还差半年。

两年之后,阳红光令人刮目相看:老阳的退休生活原来也如此光彩夺目。

作为一个有着28年警龄、身居高位的“老公安”,称之为公安专家,早已顺理成章;而如今,他闯入摄影界,而且搞出了不小的“动静”,不仅跨界,还实现了公安题材与摄影艺术的结合。

2018年9月,一场记录40年湖南公安英雄事迹的摄影展,在长沙首展,之后在湖南多个城市巡展。第二年,另一批记录70年来长沙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的纪实摄影作品展出,并在今年7月续展。

这两部题为《共和国不会忘记》的系列作品,用电影般浓缩的场景刻画、沉默无声的情感渲染,展示了现实中几乎被淡出的悲壮现实,令人掩卷叹息。摄影界专业人士认为,作品背后,有一个“毫不矫情、以呐喊般姿态警醒人类”的老公安形象。

《共和国不会忘记》摄影展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谭君 图(本文图除标注外,均为阳红光图)

这些作品的拍摄者便是阳红光。

“决定性瞬间”

女子跳楼坠落的瞬间,在场警察一个箭步冲上去,用双手接住;

夜黑风高夜,吸毒男子持刀追逐群众,民警扑上去制服,被尖刀通刺的身体,血如泉涌;

中年男子腰捆炸药、手持打火机挟持人质的现场,公安局长近距离劝导,眼球及全身200多处被炸伤……

这些电影大片似的场景,是真实发生在湖南公安系统的故事。

2018年9月,19幅还原湖南公安民警执法瞬间的摄影作品在长沙展出。作品里的故事,有的曾因媒体报道而被市民熟悉,有的年代久远且不为人知。

摄影展取得的轰动效应,伴随着的是感动、流泪、震撼等等发自内心的反馈。

读者郭贝贝留言,“在我看来,公安系统似乎一直是高高在上的权力机关,严肃、强硬、有力、不近人情。这次的展览居然一改往日的面貌,走起了温情路线,用含情脉脉的手法,去渗透和打动人心。看得我在现场几次热泪盈眶,真想冲上去抱抱那些流血流汗的英雄。”

不仅普通百姓,公安队伍的亲朋也颇受震动。

“19位英模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常丹,我从不知道他有这样的经历和事迹,他也没提起过,直到看了影展,我才知道我身边原来有这么一位英雄。”读者阿诺说。

据湖南省公安厅统计,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公安机关共有593名公安民警牺牲,1.4万人因公受伤,75人荣获全国公安一级英模和二级英模称号。

常丹的故事,发生在1998年10月15日,当时他34岁,作为长沙市公安局芙蓉分局朝阳街派出所的副所长,他在长沙化工厂宿舍区抓捕一名负案在逃的嫌犯时,头部、身上多处被捅伤、冒血,在此情况下,他仍与犯罪嫌疑人殊死搏斗20分钟,直至增援警力赶到。

民警常丹与犯罪嫌疑人搏斗 

娄底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政委李贝也是被拍摄的主角,她曾经赶到离地50米高的楼顶,不顾自身安危,成功营救一名意欲轻生的女子。她说,“从来没有想过,我们基层民警每天都可能遇到的事情,会被用这样一种方式定格成永恒。”

在摄影史上,有一个经典的名词:决定性瞬间。这是享誉世界的法国摄影家卡蒂埃·布列松摄影美学理论的核心。1952年,布列松以“决定性瞬间”为书名出版了他的摄影作品选集,“决定性瞬间”随之成为世界现实主义摄影家共同遵循的金科玉律与摄影美学经典。

摄影师阳红光则从全省众多伤残民警中,选出19人作为拍摄对象,用镜头还原了他们最英勇的那个“决定性瞬间”。包括导演、灯光、化妆、摄像等20人的拍摄团队,从2017年7月22日拍至2018年8月16日,历时380天。

阳红光从一位担任厅级职务17年、走到哪儿都受人尊敬的“老公安”,成功破圈,成为摄影师阳红光。

2018年10月,长沙市公安局局长唐向阳提出请他拍摄一个长沙公安70年的专题,阳红光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半年后,2019年7月1日,以20名长沙牺牲、伤残民警及其家属为主题的纪实摄影开展。

“决定性瞬间”延伸至“决定性气氛”。

在这个系列中,其中有张照片,房间的家具和陈设是上世纪90年代的,画面中央坐着一个长发及脚踝的女子。女子的旁边摆着一张年轻警察的遗像,这位年轻的警察是她的丈夫。为了相片里的男人,女子一直留着他生前喜欢的长发,寄托她29年来未间断过的绵绵思念。影片取名《长发为君留》。

另一张图片,则是一个10岁的女孩,坐在小板凳上,眼含泪水画她父亲的模样,她的母亲在一旁为她拭泪。父亲去世时她才一岁。

民警胡明在女儿1岁时殉职,10岁学绘画的女儿画父亲的模样。

这些令人不忍直视的图片,代表着长沙70年来6000余名牺牲、伤残民辅警家庭的不可承受之痛。

被拍摄的长沙负伤民警谭灿江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其实早在读警校时,他就明白这个职业很“高危”。“我们寝室10个人,现在有3个负伤。在学校就知道,有个娄底师兄,抓杀人犯时被捅了27刀。”

但警察保护人民的信念根植于心,刚毕业入警半年,灾祸就来临了。2005年1月16日零时,谭灿江和5位同事驾微型警车追捕盗窃名贵花木的逃犯,出了车祸。经过抢救,5人均脱离生命危险,但谭灿江因颈椎多处骨折,高位截瘫,胸部以下无活动能力。经民政部门评定为一级伤残。那年,他才24岁。

为了不被“遗忘”

在阳红光看来,还原历史和记录当下,均是摄影对抗遗忘的方式。

作为湖南省公安厅首任宣传处长,在担任公安宣传工作时,阳红光就把摄影这一工作需要的技能,发展成一项重要的业余爱好,并在随后的15年公安厅副厅长任上一直保持。在他拍摄公安英雄系列之前,他利用业务时间,拍摄过家乡湖南平江县的失散老红军系列肖像。

该肖像展曾于2013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其中两幅作品还被该馆永久收藏。

湖南平江县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中国红军的摇篮之一。2012年前后,有人告诉阳红光,“家乡的失散老红军尚存的不多了。”

阳红光心头一颤。他出生于1956年,父母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参加工作的土改干部。他从小接受红色教育,被红军和革命烈士的故事所激励。

当年的红军队伍中有一群“红小鬼”,有侦察兵、通信兵、敢死队员、伤兵护理员……他们在战斗中负伤,突围时被敌人打散,有的被俘虏、折磨,有的重病寄养在百姓家,与部队失去联系。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中,躲在山里,直到解放才下山。种田、织布、生儿育女,有的成为基层骨干。他们从未将这段经历视作资本,而是在大山深处平静生活,安然老去。

1983年民政部门统计,湖南全省这样的失散老红军有3886人,其中平江有808人。而到2012年8月,平江县仅存24人。到阳红光准备拍摄时,又有4名老红军去世。

他决定“抢救性”拍摄老红军的肖像,并且采用等身高拍摄,给失散老红军们“英雄般的视觉待遇”,“聚焦他们被时光之刃刻下的满脸皱纹、因劳作和岁月而佝偻的身躯,感受他们的坚忍与执着,忠诚与纯粹。”

失散老红军钟耕深

这些作品以《共和国不会忘记——湖南省平江县失散老红军肖像摄影》在北京展出后,著名策展人顾铮说,“阳红光以肖像摄影的方式将失散老红军们重新召唤在一起,给予了他们新的身份认同。”

肖像展的仪式感,极大地抚慰了这些曾被遗忘的老人的心。一位老红军在遗书中写道,这是“很高荣誉”,“我们感到政府好,政策好……我死后如果开追悼会,要请阳厅长讲话。”

老红军肖像展获得的成功,也鼓舞了阳红光。

2016年,阳红光偶然看电影《血战钢锯岭》,顿时来了灵感。电影里声光电突显出的人物形象,让他想起自己身处战斗的场面,以及身边的警察故事。这才有了湖南公安英模壮举摄影再现和长沙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纪实摄影两个专题,并成为《共和国不会忘记》系列的第二、三部曲。

尽管,完成这些电影大片般的摄影作品并不容易。

每一幅作品均由英雄本人亲自出演,所有拍摄地点都在英雄故事发生的现场(现场不在的以类似现场代替),每一个行为都是当年动作的再现。而且,每一张作品,均通过前期“复盘”,画出草图,再按“图”拍摄。

参加拍摄的知名新锐摄影师杨抒怀说,“在40多度的高温夏季,有时我们在高楼上一拍就是三四个小时,我们年轻人都快虚脱了,但他(阳红光)还不知疲倦,跟我们一起操作器材、解决拍摄中碰到的问题。”

为了确保场景真实,阳红光走遍长沙的大街小巷,只为寻找一处与几十年前案发现场相同的筒子楼。

“阳红光营造的真实之美,使作品同时具备了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的力量,他希望用摄影来还原一个现场,还原一个时代。”湖南摄影家协会顾问、当代艺术家舒勇说。

知名摄影师严志刚说,“这些阅后令人掩卷叹息的影像,展示了现实中几乎被淡出的残酷现实,也展示了摄影师不动声色的铁骨柔情,更以呐喊般姿态,时刻警醒人类。”

严志刚还说,他在图片背后看到了一个“毫不矫情、充满理性作风,控制能力强大,情感不轻易外露,对证据和文献苛求的老公安形象……不仅仅为了体现国家的意识形态,而是抒发一个老警察真正发自内心的个人感受。”

“镜”由心生

阳红光毫无疑问是一名真正的“老公安”。

他在政法系统工作长达38年之久,其中在公安机关长达28年,担任公安厅副厅长15年。

他分管交通管理工作7年,和1万多名交警以遏制交通安全事故为己任,看到大街小巷、车辆行人井然有序,内心是满满的“职业神圣感”;分管刑侦工作7年,率4000多名刑警竭尽全力打击犯罪,看到犯罪分子得到惩处,满是“职业成就感”;分管治安工作逾10年,会同近3万治安警察,看到城市乡村、小区屋场处处安宁,充满“职业自豪感”……

同时,近30年的公安生涯,他亲历过太多令人难忘的场面和瞬间。

2004年12月9日晚,长沙市黑石铺危险物品仓库的爆炸起火事故,致21人受伤,1人死亡。作为省公安厅值班领导,他赶到现场,盛满液化气的槽车仍在泄漏燃烧,如果二次爆炸,周围5公里都会夷为平地。他戴着头盔,走向战场,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但他命令时年25岁的司机章渭平离开,“你这么年轻,婚都冇结,不能就此‘光荣’了!”次日,大火终于扑灭。他拿起话筒向总指挥部报告时,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哽咽了。

2011年底,抓捕湖南当年涉案毒品数最多的跨国毒贩,在制毒窝点,子弹从阳红光身旁飞过。危险的还有常发生于警察群体的车祸。最难忘一次,发生在2013年隆冬。阳红光和时任省公安厅刑侦副总队长敖平洋等同事,驱车前往湖南祁东县指挥破获特大抢劫金店案。途中因冰冻路滑,吉普车在下坡时直接撞上悬崖边的大树。阳红光侥幸逃生,而另外两名同事身受重伤。

时至今日,阳红光依然记得,敖平洋的妻子去医院看望丈夫时的情景,“推开病房,整个床被厚厚的被子盖着,看不见人,她撩开被子,发现他的头部、脸部都被纱布缠绕,她把头伸进去,听听他的心跳,发现他还活着;隔着被子,摸他两只手,还在;顺着摸下来,两只脚,还在,这才放下心来,激动地说:他还活着,手脚健全……”

持续5年、跨省作案11起的特大持枪抢劫团伙最终覆灭,公安部发来贺电,群众近亿元损失得到挽回。而人们不会知道,这个案子背后敖平洋及其妻子的故事。

在拍摄牺牲、伤残民警时,阳红光无数次被类似的场景触动。

市民观看长沙牺牲、伤残民警摄影展。澎湃新闻记者 谭君 图

比如,在1998年抗洪中牺牲的长沙市公安局特巡警支队执勤科长戴乾辉。在多次采访戴乾辉的妻子李建安后,阳红光发现,这位已经殉职二十多年的警察,实际从未离开过他的家庭。他的妻子没有改嫁,家里依然保存着他的遗物。有几次,在深夜拍摄李建安时,房间里就只出现了两种声音,阳红光压抑的抽泣和相机的“咔嚓”声。

阳红光的拍摄手记中记录了一次他陪李建安去革命陵园凭吊戴乾辉的经过:“我看到她用手轻抚遗像,低声叨念与丈夫诉说心里话,眼角含着泪水。想着她和他是两个世界的人,想着她的凄苦,想着她对丈夫感情的笃守,我的泪水竟不听使唤地流了下来。这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蓝天下,墓碑旁!”

虽身处高位,却心系基层。阳红光看到,一方面,“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是公安队伍”。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全省公安系统因公牺牲1000多人,受伤2万余人。另一方面,200多万人的人民警察队伍,身处社会矛盾的最前沿,其执法工作容易被误解,小瑕疵容易被放大,2018年元旦前后,全国一共发生了8起袭警案件。

“良好的警民沟通是必要的,但目前警察形象的正面宣传还是十分不够的。”阳红光说。老公安宣传的社会责任,英雄主义的情愫,以及他对牺牲和奉献民警的深情,促使他完成了这个宏大的影像专题。

令他欣慰的是,在英雄壮举系列拍摄过程中,他发现,一些案件现场,很多当年的目击老百姓,仍然清晰记得警察们真刀真枪与犯罪分子搏斗的瞬间,并深受教育。而在对牺牲、伤残民警的拍摄中,也并不是所有的警察故事,都沉重得令人窒息。

比如,24岁高位截瘫的负伤民警谭灿江,在他31岁时,一名钦慕警察的女子走进了他的生活。从此,她替下他的父母,每天照顾他穿衣、洗漱、吃饭,甚至还经常开车带他去旅行。由于谭灿江每一次上下轮椅,都需要妻子抱。这位可爱的警嫂还对阳红光说,“别人都说我们好幸福呢,每天至少要抱在一起5次。”

一级伤残民警谭灿江和妻子在摄影展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 谭君 图

1976年生的刑警彭念波,在执行抓捕任务时,从高处坠落致全身10处粉碎性骨折。在医院康复治疗时,1988年生的女医生被这位“硬汉”的坚毅打动。两人相恋结婚。

“这说明我们这个社会,仍然保留着喜欢英雄、爱慕英雄的传统美德。”阳红光说。

    责任编辑:崔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