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邵燕祥:为一个年代的诗与史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0-08-04 10:12
来源:澎湃新闻

8月3日,诗人邵燕祥的子女通过文字形式众告亲朋好友:“父亲前天上午没醒,睡中安然离世。之前读书写作散步如常。清清白白如他所愿,一切圆满。遵嘱后事已简办,待母亲百年后一起树葬回归自然。人散后,夜凉如水,欢声笑语从此在心中。”邵燕祥女儿告诉媒体,8月1日,87岁的邵燕祥因心力衰竭,在睡梦中去世。

邵燕祥为浙江萧山人,1933年生于北平。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诗刊》社任编辑。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7年因杂文和讽刺诗而受到不公正对待,1979年后继续写作诗文,至今出版作品集数十种。近年有人生实录《沉船》《人生败笔》《找灵魂》《一个戴灰帽子的人》,以及《南磨房行走》《蔷薇叶子》《痛与痒》等文章面世。

邵燕祥 图片来源:三联书店 

邵燕祥先生更多的作为诗人为世所知,但邵老并非固步自封于书斋,而是投入极大的热情与朋辈知己谈诗论艺、臧否世事,2016年集结成书的《一万句顶一句——邵燕祥序跋集》中,即收录了邵燕祥先生自1982年以来为旧雨新知所著之书撰写的全部序跋。

该书的责编、十月文艺出版社的陈玉成也向澎湃新闻回忆了邵燕祥老人的情怀与抱负:“作为少年成名的文人,邵燕祥先生以诗名世。而在诗人的盛名之外,邵燕祥先生更是一位极具忧患意识与批评精神的文章大家。在给别人所写的序跋中,不惟是邵老对于他人作品持论公允的品鉴与性情之语,更是一位文化老人在暮年之际,在深刻反思之后写下的警世之言。”

“邵燕祥先生曾表示,打捞和抢救历史真相是一项有待更多的人加入的巨大工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邵燕祥先生为之作序作跋的作者,无一不是当年运动中的同辈师友,甚至于后辈陈徒手先生的《故国人民有所思》一书,八十岁的老先生也不辞艰辛,为之作序。当历史中其人其事的印迹已经变得模糊甚至了无痕迹时,邵燕祥先生开始在被掩埋的历史中,打捞属于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并冀望于将这种记忆传承至下一代人的心里。”陈玉成说。

责编陈玉成也回忆了与邵燕祥老人关于这本书的书名的讨论:“《一万句顶一句——邵燕祥序跋集》当时,从出版市场的角度,我们曾与先生商量,建议将《邵燕祥序跋集》作为全书的副书名,书名拟为《花间留晚照》,取自北宋宋祁词作‘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邵燕祥先生也曾化用此诗‘已向花间留晚照’,赠与吴小如。作为文化老人,这部书可以说是邵燕祥先生与其一生的同道,在中国文化的花间留下的一抹晚照,虽近黄昏,依然动人。最终,邵燕祥先生在慎重深思后,选择以《一万句顶一句》作为书名,本书所寄寓的历史意味也因此更加耐人寻味。编辑这样的作品,与邵燕祥先生这样淹通书史、见识通透的前辈近距离接触,对于任何一个编辑都会是一次思想的震撼。”

对于后辈多有提携,即便是不甚相熟的朋友,邵燕祥也会积极给出意见。邵燕祥先生的一位老朋友,鲁迅研究的专家朱正指出,在给陈抗行的《鸵鸟集》写的序中,燕祥说:“诗是心灵面对心灵的对话。诗选择自己的读者,读者也选择属于自己的诗。真正的诗读者首先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找到自己爱读的诗,尽管他们受到自身审美修养的限制,但还没有离开正常的审美过程;而一旦他们听了某些所谓专家的指点,或者跟着这样那样的所谓’一代诗风’亦即流行的时髦,硬要从他们本不喜欢或读不进去的诗作中找出什么神秘的内核来,多半就开始误入歧途,因为那样的阅读和模仿写作已经与审美无关了。”

《一万句顶一句——邵燕祥序跋集》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