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太疲惫,如何快速从压力中恢复过来?

2020-08-03 14:54
北京

原创 韩焱精选 湛庐文化

怎样管理精力,让自己在损耗和恢复之间找到平衡点?

当你感受到疲惫的时候,很可能会认为最近压力过大了,但是实际上,问题可能并不在于压力本身,而是你没有掌握从压力中恢复的有效措施。

那些健康又活力充沛的成功人士,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总是会在高效紧张的工作之后安排一个放松环节。他们会在这个“精力创造区”里修复精力的损耗,让自己得到恢复,创造出更多的能量。

《高效的方法》

作者:(美)泰勒·本-沙哈尔

(英)安格斯·里奇韦

译者:王媛

在“精力创造区”平衡损耗与恢复

“急性应激压力也有益”的观点,大概会让习惯于认为压力有害的人困惑不已。但若理解了急性压力和慢性压力所引发后果的差异,人们也许就会稍微明白一些。

如果想要获得幸福、健康和高效,就不应该过分关注如何解决压力,而应该多关注自己究竟能分配给生活与工作多少精力。

当谈到精力的损耗与恢复时,我们可以用在健身房锻炼来简单类比:给你的心脏、肌肉、肺部一定压力,让它们得到充分锻炼,从而变得更强壮。但如果你锻炼的强度过大,或者时间过长,让身体得不到足够的休息,那么你就会疲惫不堪甚至受伤。所以,问题并不在于压力本身,而是你没有掌握从压力中恢复的有效措施。

20世纪60年代,德里克·克莱顿(Derek Clayton)是当时世界上顶级的长跑选手之一,但他很难让澳大利亚国家长跑队在5000到10000米的长跑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于是克莱顿计划通过跑马拉松来提高自己的长跑成绩,而当他发现,通过训练,自己的马拉松成绩已经能跃居一流水平时,克莱顿决定参加马拉松比赛。

克莱顿以训练刻苦闻名,他比其他任何长跑选手都努力。克莱顿每周会跑225到274公里,有时甚至超过320公里,每公里用时都在6分钟以内。克莱顿是一个优秀的马拉松选手,但并不是最好的,他的个人最好成绩与世界纪录还有不到6分钟的差距。澳大利亚教练认为这要归咎于克莱顿的身高,他身高1.83米,这身高对于一个跑步选手来说太高了,克莱顿看起来也确实要比他的对手们个头大很多。

因为高强度的训练,克莱顿经常受伤。1967年,在日本福冈马拉松比赛的赛前训练中,克莱顿就受了伤,无法完成那一整个月的跑步计划。等到克莱顿伤养好准备再次训练时,距离比赛只剩下一周时间,于是克莱顿决定放弃这一周的高强度训练,轻松以待,把福冈马拉松比赛当作他下一次比赛的训练跑。

结果,让所有人包括克莱顿自己都大为吃惊的是,在福冈马拉松比赛中,克莱顿的成绩打破了当时2小时12分的世界纪录,克莱顿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跑进2小时10分钟的马拉松选手。

两年以后,也就是1969年,同样的情况又发生了。克莱顿在安特卫普马拉松比赛前的训练中又受了伤,恢复期间他始终保持轻量级训练。也如两年前一样,他决定把即将到来的比赛当作训练跑。于是,克莱顿又一次打破了自己保持了两年的世界纪录,将成绩提高了一分多钟,这一新纪录此后持续了整整12年。

有趣的是,克莱顿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从这两次比赛中吸取到什么教训,他依然安排着同样的训练计划,还是经常受伤,甚至常常严重到需要动手术。在克莱顿的整个职业生涯里,他的跟腱动过4次手术,膝盖动过2次,脚后跟动过1次。

32岁时,仍然年轻的克莱顿不得不退役。“很不幸,我没有多留意自己的伤病,反而还不断地挑战它们,”克莱顿在自己的回忆录《奔向巅峰》(Running to the Top)一书中写道,“现在的我,对每次受伤都会非常重视。我会休息,让身体慢慢恢复,而且如果有必要,在伤病彻底康复前我会停止跑步。在我过去的职业生涯里,若我能早意识到这点,也许我能少躺几次手术台。”

可是,即使克莱顿已经意识到了高强度的训练是导致自己受伤的重要原因,他似乎也并不明白自己的世界纪录究竟是怎么诞生的。更多的训练并不总会转化成更快的速度。

其实,克莱顿之所以能打破世界纪录,原因正是他的身体在高强度的反复训练之后得到了休息,这使克莱顿得以变得更强壮、更有耐力。

幸运的是,这一点后来被长跑界的很多人都发现了,其中就包括安格斯的跑步教练。安格斯在每周的繁杂公事之后,都会在这位教练的帮助下,通过跑步缓解压力。安格斯每周跑几次,每次差不多跑10000米,这个习惯已经持续了好几年。跑步曾经让安格斯感觉良好、活力充沛,但后来安格斯却慢慢开始感觉有点疲惫了。

教练建议安格斯调整跑步速度,其间将走路、慢跑和冲刺交替进行。安格斯发现,这种改变不仅让他感觉更加轻松,而且他完成10000米的时间也比以前更短了,跑完之后安格斯也会觉得能量满满,不再感到精疲力竭。这其实只是因为他学会了在跑步中交替进入恢复阶段(步行或慢跑)与压力阶段(冲刺)。

我们从上述故事学到的这一经验,不仅适用于职场,同时也适用于日常生活。很多人会谈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对他们来说,似乎压力的主要来源就是工作,而生活则是用来缓解压力的途径。但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和生活既能同时成为压力的源泉,又能同时成为恢复精力的工具。

洛尔和施瓦茨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那些健康又活力充沛的成功人士,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总是会在高效紧张的阶段之后安排一个放松环节。他们会在这一“精力创造区”(Energy Creation Zone)中平衡精力的损耗与恢复,继而创造出更多的能量,而不是仅仅只是试图去控制自己的时间。这种方式既适用于生活也适用于工作。

埃迪·格林布拉特(Edy Greenblatt)在自己的重要著作《自我恢复》(Restore Yourself)中指出,大部分人将工作与生活看作两个需要平衡的对立面,而事实上她认为,我们应该意识到精力的损耗与恢复其实是连续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一项活动,无论是在生活里还是在工作中,都既可以造成精力的流失,又可以带来精力的恢复。

若想过一种健康又快乐的人生,那就需要在精力的损耗与恢复之间找到正确的平衡点,这和寻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一样重要。

我们总是会遇到临近截止期限的压力或者因加班而感到筋疲力尽,但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将重点放在恢复精力上,那么量变终会引起质变,我们将获得更多的幸福与成功。

《高效的方法》

作者:(美)泰勒·本-沙哈尔

(英)安格斯·里奇韦

译者:王媛

原标题:《生活太疲惫,如何快速从压力中恢复过来?》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