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槚如果子”飘洋过海——从巴西到中国

2020-07-29 12:32
北京

内容提要:

人们熟知的“腰果”,又称为“槚如”。最早的记载见于16世纪法国人安德烈×特维在游历巴西东北-北部海岸后写作的一本游记,“槚如果子”从此被世人所知晓。之后,“槚如”传入葡属印度殖民地果阿,再传入亚洲,并经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和沿海岛屿。“槚如”一词为外来词,也是由葡萄牙人通过澳门传入,但根源来自巴西印第安人图皮语,为美洲部落语言词汇。

澳门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又挖掘出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腰果从遥远的巴西来到了澳门,又进入了内地。腰果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清脆的干果,与杏仁、核桃仁、榛子仁并列为世界“四大干果”。既可当零食,又可烹制成美味佳肴,与虾仁、鸡肉或猪肉同炒香酥可口,但它是如何传进中国的历史读者一定很想知道。这要从五百年前的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说起。葡萄牙人在前往东方的航行中,于1500年发现了巴西,但关于“槚如树(Acaïou)”最早的报导及图像是一个法国僧人和博物学家安德烈·特维(André Thévet,1502–1590)于1557年提供的。

安德烈·特维

在游历巴西东北和北部海岸之后,1555年11月中旬至1556年1月下旬,他在里约热内卢瓜纳巴拉湾内一个小岛——赛日吉佩(Serijipe)上逗留。这里是法国人建立的科利尼堡(Fort Coligny)。

16世纪的巴西地图,安德烈·特维1575年出版

1557年末,他回到了法国,出版了一本题为《Les Singularitez de la France antarctique(南极地区法国殖民地之奇事)》的新书,介绍了在新世界的见闻。此书使他一举成名,并被翻译成意大利语和英语。

在这本书里,他以法语首次描述了木薯、菠萝、花生、“槚如”和烟草等新大陆的植物物种。

此画出版于1557年,被认为是已知最早的关于“槚如树”的插图。

拉丁学名Anacardium occidentale,Linn.

据估计,1560-1565年之间,“槚如”传到了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果阿。

1578年,一本关于葡属印度医学的书记载说:“这种树木结一种俗称‘槚如(Caiu)’的果子:它很美味可口,人见人爱。…….此种果子颇受青睐,不是所有地方都产。在圣十字城柯枝(Ciudad Sancta Cruz de Cochin)的花园和菜园里有许多。”

1596年出版的荷兰文《东印度或称葡属印度之旅程、旅行或航行记》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槚如”,包括树、果的形态、繁殖方法、食法、药用性能等:“似乎在东印度并不十分普遍。它是巴西移植来的。那里大量食用槚如核果。…..整个印度各地盛产这些水果。”

之后被引入东南亚和中国,16世纪下半叶被引入葡属非洲。

澳门葡萄牙史学家潘日明神父在其论文集《殊途同归:澳门的文化交融》中涉及“腰果(槚如)”:“葡萄牙人向中国引进了新的食品品种,其中有玉米、花生、白薯、芋、西红柿、生菜、卷心菜、水田芥(西洋菜,又称葡国菜)、木薯、木瓜、荔枝、石榴、菠萝等。在上述物品中还应加上苹果、桂花、腰果、香蕉、辣椒、无花果、葡萄、薄荷、洋葱、南瓜、郁金草、烟草、西瓜等,有些物品是我们从美洲和非洲带来的。在我们的传教士给世上天国带来众多品种的同时, 在澳门和湾仔的花园和菜园里种植了各种观赏树木和家用草药。由于澳门需要临近的中山县供应大量的农产品,广东农民便种植葡萄牙人所喜欢的农产品。这种做法逐步扩展到中国的其它地区。”

汤开建评论说:“潘日明所言葡萄牙人给中国引进的上述物品中,不一定十分准确,但可以反映,从 16 世纪中叶后葡萄牙人确实将大量的世界各国的植物引入了中国,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先传进澳门,再向中国内地推广。下面,我们依据中西档案文献中关于植物传入澳门的记录进行考证,获得明确为外来引进而且确已传入澳门的外来植物共 13 种,兹逐一胪列考述。”

可以判定,“腰果(槚如)”由葡萄牙人从巴西携来亚洲,再通过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和沿海岛屿。

18世纪中叶的一份葡语资料涉及了中国种植的情况:“(华人)也同榅桲、槚如(Cajús)及甘蔗合种或分种……玉米、一些大麦,用来制作味道独特的饮料。”

在汉语中最早称“槚如果子”,树名作“槚如树”。此种命名法为耶稣会传教士卜弥格创定。

“假果”通常是红、黄两色

“假果(红、黄)”与“真果(绿)”

顶端结出的真果才是腰果仁

“槚如树在中国并不多见,但它长起来后,它的枝叶都很茂密。它也生长在和中国交界的一些国家里。有人认为,它主要生长在云南、广西省和一些属于中国的岛屿上。这种树很大,它的叶子很漂亮,当它长得枝繁叶茂的时候,便呈现出一片绿色。它的果实呈黄色或红色,成熟后有香味,但其中的果汁不好吃,果瓤也容易卡在喉咙里。在印度,这种树一年结两次果。但从它的花里首先长出来的是种子,只有种子才结果。将这种果实加酒或盐吃了能健胃。这种果实里没有种子,但是它的表面却突现出一个像核桃样的东西,这个东西表皮光亮,它的内核呈白色,很硬,像栗子或扁桃一样,把它加热后,吃起来味道和扁桃一样。印度人和葡萄牙人都叫它扁桃,用它制造甜食,它成熟于2月和3月,或者8月和9月。”

“果子”好理解。那么“槚如”又是什么呢?汉语中有“槚”,却无“槚如”。《说文解字》,【卷六】,【木部】:“槚。楸也。从木贾声。《春秋传》曰:‘树六槚于蒲圃。’古雅切。”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楸也。释木:槐小叶曰榎。郭云:槐当爲楸。楸细叶者爲榎文大而皵楸,小而皵榎。郭云:老乃皮粗皵爲楸,小而皮粗皵者爲榎。又槄,山榎。郭云:今之山楸。按榎者槚之或字。左传,孟子作槚。尔雅别言之。许浑言之。从木贾声。古雅切。音在五部。《春秋传》曰:‘树六槚于蒲圃。’见左传襄四年。”《康熙字典》:“槚《唐韵》古雅切《集韵》《韵会》举下切,音贾。《说文》楸也。《左传•哀十一年》伍员曰:树吾墓槚。又《左传•襄三年》穆姜使择美槚。《尔雅疏》引作榎。又《左传注》引榎作槚。又《尔雅•释木》槚,苦荼。《注》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煑作羹飮。今呼早采者爲茶,晚取者爲茗。一名荈。”

可以判断“槚如”是个外来词。它从何种语言借来?

“槚如”这个词来自遥远巴西的印第安人的图皮(tupi)语“acaju”,其意思为“生产的坚果(noz que se produz)”或“黄色果实(fruto amarelo)”。在葡萄牙语中,它有多个名称:Caju(槚如),castanha de Caju(槚如果仁),maçã de Caju(槚如树苹果)。其英语名称为:Cashew(槚如),Cashew nut(槚如果仁),cashew apple(槚如树苹果)等。从数个亚洲国家语言的名称中,可以看出葡萄牙人传入的痕迹,例如:Boa-frangi(佛郎机果——摩鹿加群岛)、Caju-gaha(槚如果仁),Cadjú(槚如),Paranji-handi(佛郎机坚果)(印度南部各州和锡兰),而印度北部各州则称“Kaju(槚如)”。

这样,我们知道,“槚如”是葡萄牙人通过澳门传入汉语的图皮语借词。此点为以前的研究所不知。汉语中也有美洲部落语言词汇。

“槚如果子”,现在较通用的名称是腰果,亦称亦称“肾果”、“鸡腰果”、 “介寿果”和“树花生”等。

腰果在未成熟时,一串串地簇生,很像花生,故有“树花生”一名。

腰果既是有名的干果,也是名贵的菜肴配料。此外,腰果含油量高,可以榨取出高档的食用油。腰果树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果树。果柄酸辣甜,可食用,亦可用来酿酒。果仁营养价值很高,味道香甜可口,油炸、盐渍、糖饯均可。炒熟后的果仁香脆可口。“假果”内同样含有丰富的水果汁和维生素C,可作为水果生吃,也可以用来制作果酱。腰果含有丰富的果汁,可以直接饮用,是一种清凉爽滑的饮料;还可以用来酿酒,也可制腰果巧克力、点心和油炸盐渍食品。腰果壳含油率达11%,腰果油可通过聚合方法生产合成橡胶。

今天,每当我们品尝这种美味的坚果时,应该知道它是由葡萄牙人通过澳门传入中国的并应该缅怀四百年前首先介绍它和为它定名———“槚如果子”的耶稣会传教士卜弥格。

作者:金国平,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特聘教授。文章来源:李庆新主编:《学海扬帆一甲子——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年。转载自海洋史研究。

中拉智讯,专注于提供拉美历史和现实的深度阅读,挖掘拉美资讯背后的理性分析,致力于了解拉美、研究拉美、传播拉美,助力中拉关系可持续发展。

○投稿荐文:欢迎将原创作品或已刊优秀文章投荐给我们。荐稿最好已获原刊或作者转载许可,或帮助提供联系方式。

○反馈讨论:欢迎您的任何意见,鼓励或批评,请直接留言或写信。联系方式:latinsights@163.com。

原标题:《“槚如果子”飘洋过海——从巴西到中国》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