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下村:桂山之下风云会三县交界红色村

龙门发布
2020-07-27 15:47
未知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红军纪念园今年底将完工。

松龄围(手绘图)。

山下村地理位置独特,地处龙门、河源东源、博罗三县交汇处,北枕河源桂山山脉和万绿湖,东与博罗水东陂森林公园、水东陂水库相连,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以红色村闻名。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这个地处三县交汇处的山村顺应历史,融入滚滚的革命洪流。在这里,一出反抗清廷暴政的起义上演;在这里,叶剑英曾三次途经,把茶话沙场;在这里,叶镛、徐向前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以下简称红四师)驻扎休整,撒播红色革命火种,留下红军井润泽后人;在这里,村民举刀提枪与日军、国民党反动军队浴血奋战……革命先辈的足迹,与革命遗址交相辉映。红四师师部和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司令部(松龄围)、东坑地下交通站、武装铁流队成立地、桂西北区(平陵)人民政府等红色遗址随处可见,仿佛每走一步,都能在山下村遇到红色记忆,品读红色故事。

今天,一个新型的红色革命景区——龙门红军纪念园在山下村如火如荼地建设。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正在反哺山下村的村民,也在告慰九泉之下的革命先烈。

山下村

山下村位于平陵街道北面,地处龙门、河源东源、博罗三县交汇处。东面是博罗水东坡林场,南面是祖塘村,西面是大围村,北面是河源市东源县新回龙镇。山下村是革命老区,被评为龙门县法治示范村、惠州市文明示范村、惠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卫生村等。

山下村总占地面积为18.3平方公里,含耕地面积2500多亩、山林面积为2万多亩、省级生态林2300多亩、水果种植面积1500多亩。下辖新围、对门、老屋、洪坎、上楼、王田、田心、白屋、李屋、谷兴、马屋、利合、楼角、路上、上山、叶屋、中心、东坑、路下、真合、福杓、高屋、下楼23个村民小组,共555户2730人。

山下村主要以种植水稻、蔬菜、玉米、生姜、甘蔗、花生、柑桔、沙梨、龙眼、荔枝、经济林木为主,近年来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成效显著。

百年客家围

铭记红四师革命历史

为了记住来时的路,觅得前进的方向,近年来,山下村民和各级政府上下求索。

白芒坑村民小组是山下村红色资源最集中的地方。白芒坑在大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红四师师部和边纵东三支司令部都曾驻扎白芒坑松龄围。

松龄围始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三堂四横一禾塘一池塘,总面阔55米,通进深26.4米,占地面积约1452平方米。该围屋为典型的客家三进式建筑结构,中堂大门门楣有“松龄围”三字,透出文化气息。整座围屋有房间90间,部分房屋辟为展览室,展览着革命军人的生活用品、刀枪子弹等革命文物,共100多件,从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间跨度数十年。

展览馆里,有展示时任红四师参谋长徐向前在白芒坑用过的茶壶、油灯等。当年徐向前入住的村民房间如今也辟为展览室,房间里的物品,比如徐向前用过的凳子,也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供后人参观。

在松龄围的晒谷场一旁,有一口古井,井边竖着一块石碑,刻有“红军井”三字。原来,红四师官兵见白芒坑村民生活用水困难,为村民挖了一口水井。为感谢红四师的恩情,村民把这口井命名为“红军井”,并在井边竖碑纪念。

据史料记载,1927年12月11日凌晨,广州起义爆发,震惊中外。12月13日,广州起义失败后,起义军余部共1200多人突破重围,进入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并宣告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成立。红四师后于12月19日转战龙门地派,次日进入龙门县城并进行改编、休整,后途经平陵白芒坑并休整3天。

虽然红四师只在白芒坑驻扎休整3天,但在此播下红色革命的种子。红四师离开时,白芒坑洪观火、洪国盛、洪国清三名村民毅然投身革命,加入红四师。史料记载,红四师官兵沿白芒坑行走,1927年12月底到达紫金县,最后顺利到达海丰县,与红二师会师。

白芒坑村民、年近八旬的洪金发自小听着红四师的故事长大,义务做白芒坑革命遗址讲解员也有多年。他说,当年红四师有1200多人,在村内休整时,军纪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做饭烧水自己动手,在围屋的走廊和中堂大厅休息。洪金发说,在白芒坑驻扎休整时,红四师向村民宣传红军的革命方针,奠定了白芒坑人们追随共产党参与革命的基础。

斗争传统

历代山下人敢于抗争

实际上,山下村村民一直传承着敢于抗争的精神。

山下白芒坑村民先祖从梅县迁来。早在1863年,白芒坑农民便积极响应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村民洪亚先率众反抗清朝统治,攻打龙门县城,杀了知县,后遭清廷围剿而失败。

民国时期,山下人刘坚白曾任北伐军第二路军刘志禄部金柜主管、广东省第二军需主任等,为国民革命鞍前马后。

民国时期的山下村是龙门通往河源的必经道路,三面环山、易守难攻,于是便成了战略争夺点。1925年2月,叶剑英协助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张民达,率全师官兵参加东征,叶剑英来回3次经过白芒坑,并在白芒坑击溃林虎叛军。至今,白芒坑还流传着叶剑英在村民洪亚仁的茶店饮茶时谈论革命形势的故事。这就不难解释,山下村为什么成为红四师从广州转战龙门时期的行营驻扎地。良好的革命氛围和地理位置,成就了山下的革命传奇。

红四师是山下村民最早接触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部队在龙门期间,军纪严明,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打击土豪劣绅,访贫问苦,开仓放粮,在龙门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种子。

1939年,侨居海外的白芒坑村民洪月冲返村参加抗日斗争,后在白芒坑建立党小组,并成立农民自卫队、农会、妇救会等,率领群众伏击日军,积极开展抗日斗争。1947年,张奕生、朱湘祺受中共龙河博区工委派遣,到平陵恢复党的基层组织和武装斗争,在白芒坑后山天湖庵组建人民武装“铁流队”,以白芒坑为根据地,活跃于龙门、河源、博罗交界地区,后又积极开展反击国民党“清剿”。不久,随着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司令部的进驻,边纵领导尹林平、东江第三支队领导黄柏等在此办公居住,将山下村革命氛围推至高潮。

龙门县是江北地区和惠州地区依靠自己的力量最早实现全境解放的一个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作出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前龙门县总人口为17万左右,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武装人数达1.2万多人,产生了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的第一、二、三团,支援前线人数有8万多人。而白芒坑有33人参加革命队伍,其中12人献出生命。山下白芒,染红一片,在龙门大地独树一帜。

红军纪念园

助力山下乡村振兴

经过多年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目前,白芒坑革命老区已被评为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惠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惠州小有名气。

近年来,惠州在发展红色旅游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龙门县的红色旅游景点较少。在山下村老支书刘三才看来,平陵山下村是发展红色旅游的一块处女地。早在2005年,他便以县人大代表的身份建议山下村走红色旅游、生态经济的发展道路,让白芒坑革命老区起到龙头效应。

2014年7月1日,徐向前元帅塑像在白芒坑揭幕。2017年12月29日,龙门县又在此举行“红军精神永放光芒——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转战龙门90周年”活动,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提振精气神。

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大力挖掘红色文化的背景下,近年来,龙门正在逐步完善白芒坑遗址所在的山下村及周边的基础设施和旅游功能,计划将其开发成享誉惠州乃至珠三角的红色旅游景点,建设龙门红军纪念园就是其中的大手笔。

根据龙门此前发布的规划,龙门红军纪念园主要由以红军广场为核心的景观区、干部学院及绿道等组成。按照规划设计,红军广场在白芒坑革命遗址松龄围前面,广场南侧新建红军纪念馆,与广场东西主轴线相交汇,布置高大的红军英雄纪念柱。广场西面开辟英雄公园,竖立与白芒坑有关的四位英雄雕像。为方便游客游览,纪念园计划设置3条游览绿道,一为景区内的循环步行游览线路,二为骑行或乘车游览线路,三为约10公里的拉练徒步线路。

龙门红军纪念园已于2019年5月启动建设,占地42亩,基建总投资3000万元,包括红军广场、茶店(接待中心)、红军革命历史陈列馆、红军桥、停车场、湿地公园等核心建筑,用环园路串联白芒坑革命旧址松龄围,逐步整合周边红色资源和革命遗址,形成一个集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建活动、红色旅游于一身的新型红色革命景区,使其成为在珠三角乃至广东知名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目前,平陵街道办正在着手开展龙门红军纪念园陈列馆布展设计和其他参观点改造等,在今年内将其建成,同时制定管理方案,早日迎接广大游客。

趣闻轶事

苏州大圣祠变地下交通站

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我党的交通站是其不可或缺也是不可遗忘的一页。遍布城乡的交通站,成为我党负责传递情报﹑信件﹑宣传品以及接送过往人员和转运药品、物资等的秘密联络基地。地处龙门、博罗、河源三地交汇处的山下村,村民的茶店、房屋甚至坛庙,都成为地下交通站,上演“谍战”风云,为革命立下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为掌握敌情、掩护红色武装活动,我党在平陵山下东坑围设立交通站,由白芒坑人洪泉负责,以了解水楼角、山下、古岭的情况,沟通福杓子、李总营、锡场等地联系,并把了解到的反动武装的情报第一时间汇报给我方部队。

1948年4月12日白芒坑战斗,我方部队牺牲了7名战士,那时的物质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棺材,洪泉和其他交通站人员只好用木板做棺材,掩埋了7名战士,让忠骨回归青山。又有一次,洪泉打听到敌人要抓游击队战士洪佳的父亲洪观水和家人的消息,立即通知他们转移到东坑、福杓子等安全地带,最大限度保护了游击队家属和群众。

东坑围交通站的运作表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党能够得到群众支持,使革命由弱到强,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而山下村最为传奇的交通站,是苏州大圣祠交通站。苏州大圣祠是平陵山下村民为纪念清代一位反抗外国侵略者的苏州籍官员的功绩而建,有两间房屋,约50平方米,为石头泥砖砌墙瓦房。

民国时期,山下村村民刘传新在苏州大圣祠旁边建一茶店谋生。1945年初,中共地下党组织和东纵部队经常活跃在桂西北地区。中共地下党组织通过与刘传新沟通,争取其为地下党收集情报、传递消息、引路放哨,他的茶店成为地下党的一处地下交通站。

1945年3月27日和1948年3月,国民党两任龙门县长刘伟森、张超然上任的消息就是通过刘传新茶店传递到地下党组织的。后来,部队在盘头坣两次成功伏击赴龙门县上任的县长。苏州大圣祠交通站充分发挥作用,为桂西北地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岁月流转,苏州大圣祠已经不复原样。有寻幽访古者发现,苏州大圣祠的祭坛,与龙门龙城三洞村的清代社稷坛非常相似,后者因在广东省范围内较为少见,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我们也期待苏州大圣祠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

来源:惠州日报

统筹:梁丽通 陈云辉

撰写:曹杰文字工作室

摄影:杜晓燕

手绘:刘弘宇

图片来源:中共龙门县委宣传部

原标题:《龙门山下村:桂山之下风云会三县交界红色村》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