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 | 我们为何“道法自然”?

2020-07-29 12:32
上海

原创 感受中国美的 Discovery探索频道

中国美学博大精深,

几千年来珍贵的传统艺术,

源于先民的记忆,也渗透到你我的生活。

但如今,这些美似乎有了消失的迹象,

身为传承与见证者的我们,

是时候去重新探寻文化的根。

在《中国美》第5、6集节目中,

你将见到电影摄影李屏宾、服装设计师郭培、

编舞赵小刚、作家白先勇、男旦演员胡文阁、

香道师赵明明与书法家雷珍民。

他们各自代表中国美学的不同支线,

进行了一场「东西」与「弘传」的探讨。

对于摄影师来说,光影运用是考验其技术和审美的主要途径。而李屏宾对于美的追求,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执念”:从初出茅庐时,在电影《策马入林》中大胆地使用暗部光色,《刺客聂隐娘》中捕捉山岚笼罩的自然效果,到侯孝贤执导的《恋恋风尘》中用400尺胶片拍摄一个空镜……

每一帧电影画面,其实都表达着李屏宾对美学的理解。在他看来,暗部层次的展现正是中国美的精髓之一。正如在电影《长江图》中,镜头缓缓移动,呈现仿佛中国画一样的留白效果,这便是李屏宾想要营造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最本真的自然,能够呈现美的视觉,而最本真的气味,会勾起每个人原始的嗅觉记忆。香道师赵明明透过沉香的自然之道,发现了一种与人类智慧相似的道理。

之所以将沉香形容为“舍利”,是因为它要经过生病、雷击、虫蚁蛀食等重重考验,并依赖特殊的菌种才会结香。好比一位高僧总要经历一番修行,方能顿悟。赵明明讲述道,“一万棵沉香树中,才能遇到一两奇楠树种”,让人深觉生命与缘分的妙不可言。

雷珍民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小便受家人指引练习书法。在他心中,书法早已超越写字本身,而更像人生要修炼的一种学问。楷书讲究横平竖直,四平八稳,如正人君子般拥有浩然正气;不向外张扬,不向内收敛,遵循着道法自然的原则。因而人们可以从一点一划的书写中,领悟楷书蕴藏的真谛,进而心生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美学家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同样离不开他们对于家乡故土的内在情感。时空与地域,在中国美学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传统文化在心中深埋的根,是属于海外游子们的精神故乡。作家白先勇自10岁结缘《红楼梦》,从此便一生没有离开过这本书。在美国教书育人20余年后,如今他重归故土,继续向中国学子们讲解红学文化。

推广昆曲艺术则是白先勇的另一个人生“重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通过青春版《牡丹亭》感受到昆剧的魅力。对于白先勇来说,时间愈久远,他对传统文化的共鸣之情愈加强烈。而在另一些美学人士心中,时间则意味着一种无法超越的美。

郭培自小受祖母和母亲的影响,对服饰萌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今身为设计师的她,致力于将传统的绣花艺术运用在服饰中。艺术既是民族的,也是无界的,中国服饰则独具一种“需仔细品味”的美感。因此绣工们投入到每件衣服中的时间和精力,更显得弥足珍贵。

同样用15针刺一朵绣花,和用50针刺一朵绣花,最后的成品在普通人看来或许几乎没有差别。但在郭培眼里,正是这份饱含诚挚的心意,才赋予了作品本身更多价值,人们对美的感动,才会油然而生。

提到梅派艺术,你一定会首先想到创始人梅兰芳。在传统戏曲中,每一出戏的动作往往会有一套程式,但术业专攻的演员们总会研究其中的艺术精髓。身为梅派第三代传人,胡文阁深知梅兰芳对手指动作有一套细致入微的研究,例如侧指、佛指、虚指、远指……他也在不断揣摩中,加深着自己对梅派艺术的理解。

在中国的另一处宝地,各种手势的表达同样蕴含深意。在拥有千年历史的敦煌石窟,已从事编舞近20年的赵小刚,为我们展示了敦煌舞的艺术之美。“敦煌壁画不只是看的,也是需要感受的”,敦煌壁画这一神圣而不可触碰的艺术,多年来给予了赵小刚许多创作的灵感。

所谓“东方看手,西方看脚”,壁画里的手姿就像是壁画的另一张脸。如提腕摊掌,拈花式,合掌式……每一个伎乐天和菩萨所持的手姿,都代表不同的神韵和内涵,它也是舞蹈演员所传达的美学意义。

从首集「天工」到终章「弘传」,

美学家们在节目中陆续

探讨了各个层面的中国美学文化:

从音乐、戏剧、书法、服饰,

到影视、舞蹈、太极、香道……

它们是属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更是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的珍贵财富。

而在你的美学阅历之中,

原标题:《中国美 | 我们为何“道法自然”?》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