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兴|钟达:舟山和嵊泗在建港方面给上海最大支持

杨建勇 张励 朱昊 贺才学
2020-07-20 18:11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

1996年1月,国家从战略层面决定加快推进以上海为中心、以苏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直接影响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举措。目前,上海港可谓一手牵着长江,一手牵着世界,上海港集装箱班轮航线直达全球近300个港口。

今天,站在重新思考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时点,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栏目推出“向海而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亲历者说”专题,以大历史视角再思考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思辨新形势下的全球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和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先后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领导者、建设者和参与者开展口述访谈,听他们讲述港与城,海与光的奋进故事。

澎湃新闻 王亦赟 王基炜 制图

口述:钟达

采访:杨建勇、张励、朱昊

整理:张励、贺才学

时间:2018年3月2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满足中国开展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的要求,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要求上海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但受到拦门沙等地理条件限制,上海面临着航道水深不足的难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瓶颈问题,上海提出跳出长江口,在距离上海最近的洋山岛建设深水港区的战略构想。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出于在嵊泗为官的本能,抓住了上海市有关方面领导来嵊泗地区海域开展深水港建设选址考察这一难得的机遇,向上海的领导推荐了大、小洋山港址,并积极配合做好基础资料收集、动拆迁等前期工作,使得洋山建港成为中国跨区域合作的典范。

抓住机遇,一个晚上拿出方案

对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建设,嵊泗一直是比较关注的。我是1994年4月23日到嵊泗县报到,担任县长的。1995年6月,我的老朋友、时任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战联系我,提出想到浙江舟山岱山县考察一下衢黄港。上海的干部到浙江来总是要有一个说法的,因此便借着在嵊泗召开上海城市建设资金运营机制研讨会这个名义过来,其实是考察衢黄港。

6月28日,时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黄奇帆、市政府副秘书长吴祥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战等一行,根据黄菊同志的指示,来到嵊泗并借机去考察衢山。那天中午我从码头接他们到碧海山庄。他们三人一到房间就开始研究瞿世民写的东方大港——衢黄港建设方案。正巧,因为此前开发宝钢马迹山港的事,我也认识瞿世民,于是就这样交谈起来。吴祥明问我,衢黄港这个地方你知道不知道。我告诉他,之前我一直担任岱山的常务副县长,也担任过副书记,对那里的情况很了解。他就问我衢黄港的情况怎么样。我说,这个工程量不得了。吴祥明就向我介绍说,这次来其实是想到衢黄港看一下,那里具不具备建港条件,并请我安排交通船只。我就开玩笑说,这个方案不就是要经过洋山吗,洋山就具备建港条件。但他们认为:洋山陆域太小,也缺乏岸线,我们不是要建小码头,上海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世界级大港,嵊泗在这方面条件不具备,所以想到衢黄港,但我们也感到衢黄港的条件困难蛮大的,投资额很大。

我到嵊泗工作已有一年多,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研究嵊泗的发展问题,对洋山港的情况虽然不敢说是了如指掌,但基本情况心里有一个轮廓。当时我就说,副秘书长你可能对洋山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大、小洋山其实又称崎岖列岛,由60多个岛屿组成,是长江口外的两串岛链,呈喇叭形。如果通过工程处理,把这60多个岛连成两条线,是非常好的港口。他说:是吗?这个我倒不是很清楚。我就说,那明天我安排船,先去大衢山,再到洋山去考察一下。他说好,就这样定了。

   回到办公室,我就把大洋镇党委书记贺才学、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周振海、城建局局长项存平、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孙为民、县政府顾问唐隆光,还有我的秘书史军这几个人叫来一起商量。大家都认为大、小洋山靠近上海,港域泊稳条件好,连岛围海造地可以形成大片陆域作为港区用地,建港条件要比衢黄港好,于是决定当天晚上突击搞一个“洋山港建港初步设想”,第一稿是由贺才学执笔。由于我们对港口设计比较外行,就采取电话咨询的方式,由贺才学打电话向三航设计院总工程师蒋锡佐请教,如洋山建港总体怎么布局,进港航道浅段如何处理,围海造地可以形成多大的陆域面积,洋山与芦潮港大桥如何规划,建设10万吨级码头泊位要求如何,等等。除文字外,大家还提出要尽快绘制一张建港设想图,当时我们不只是小洋山,而是把大、小洋山都画了,就这么画了一张自己想象中的图。那天晚上我们一直奋斗到凌晨2点,终于形成一份洋山港建港初步设想,5页纸11条建港理由。

第二天早晨6点50分左右,我按照约定时间来到碧海山庄,把稿子也带去了。吴祥明副秘书长就说了一句话:你们这个动作倒是真快啊,一个晚上就把方案做出来了。我说:事先我们对情况比较了解,有一些研究,意见不一定准确,供你们参考。

随后,我就陪同上海领导一行乘坐中国渔政706号船从嵊泗码头出发,前往大衢山考察衢黄港。那天风浪挺大,大家开始还有说有笑,随着船体不断摇摆颠簸,渐渐都转为闭目养神了。到了衢黄港,吴祥明副秘书长晕船很厉害。考察完以后,我们就驶往大、小洋山方向。当船经过虎哨蛇岛,还未进到洋山港域就风平浪静了,水深很好,达20米。我们围着大、小洋山港域转了一圈,吴祥明副秘书长就对黄奇帆副秘书长说了一句话:“真没想到,在上海这么近的区域居然还有这么好的港口资源,钟达,你别怪我们官僚主义,其实因为是浙江的土地,我们也不好老是来看,所以情况不了解也很正常。回去以后一定把今天考察的情况向黄菊同志汇报。”

之后的8月17日,黄菊同志带领有关专家和部门领导,由于身份原因没有上岛,而是围着大、小洋山港域考察了几个小时。这件事情我们没有直接参与。黄菊同志回去以后,9月14日,上海市委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深水港选址问题,黄菊同志作重要讲话,认为上海要建设深水港,大、小洋山是最佳方案。1995年底,上海市委全会正式将深水港建设列入“九五”计划。1996年初正式成立建设筹备组,吴祥明同志任组长。但后来,上海准备与浙江联合开发洋山港这件事情却在浙江引起了轩然大波。

遭遇挫折,配合做好基础工作

由于洋山建港工作遇到了挫折,这段时间的工作比较低调隐蔽,但一直在持续开展。一方面是通过负责洋山港前期日常工作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航办),保持上海、嵊泗两地的联络。我与国航办徐柏章主任联系接触长达六年,就洋山建港前期有关问题沟通协商,也就成了好朋友。

另一方面,我们和上海方面建立了联络机制。当时来自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王海生同志在嵊泗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就由他担任联络员,负责上海和嵊泗的工作对接。为加强工作力量,县里决定调任贺才学同志为县社会经济战略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港口办)主任,专门负责洋山港开发工作。还抽调老县长王永根、县政府顾问唐隆光、驻沪办主任孙为民等五人参加洋山港开发工作,由我直接负责,因为情况特殊,具体工作在县里也是保密的。

那时工作处在停顿状态,我们嵊泗怎么办?怎么开展下一步工作?上海的领导希望我们做好三个方面的配合工作。第一是配合上海做好基础资料工作。那时上海要开发大、小洋山,只是一个非常初步的宏观思路,要在那里真正建港所需要的大量基础工作都没有开展过,地质资料没有、气象资料没有,波浪资料也没有,而这些基础资料需要我们嵊泗配合取得。第二,要严格控制当地的人口和土地,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大量人口迁进去,大量老百姓把房子造好了,将来的动拆迁工作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希望我们无论如何在这个问题上把好关。这点我们是严格把关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老百姓在那里建房,也没有迁移进去一个户口。第三是做好港口资源保护工作,不要有围垦,不要新批港口建设项目,不要炸山,等等;港口资源、土地资源、山体资源都要保护好。

由于当时省里有不同想法,明确要求地方对上海建设洋山港有关事项必须向省委请示汇报,不得擅自做主。上海方面又不能直接进入洋山开展相关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为便于尽早进入洋山前期勘探工作,我们就动了个脑筋。1996年初,上海专家陈复兴来嵊泗研讨港口开发问题,我和几位老同志与他商议,政府不参与,采取企业化操作方式,决定成立嵊泗洋山经济联合开发公司。我赶到上海,与徐柏章主任商量采取企业化操作开展前期工作,并建议让南汇县也参与进来较妥,他表示可行。于是在徐主任的陪同下我们一行来到了南汇,与汪松年县长见面商量,当时他正在住院。嵊泗与南汇合作成立了一个芦洋公司,董事长由南汇县芦潮港镇镇长赵志刚担任,我们嵊泗港口办主任贺才学任总经理,芦潮港开发办的周飞任副总经理,公司注册在芦潮港,在上海东湖宾馆办公了一年多。具体工作任务由国航办指导操作,涉及相关前期工作,都由芦洋公司作为甲方对外开展经营委托业务,这样就避开了政府行为,上海方面没介入,嵊泗方面也没介入。

当时,我听上海的同志讲,黄菊书记对此专门有三条指示:一是同意以企业名义搞;二是委托单位要具有权威性,最好选择中央单位;三是选择适当时机进入洋山。就这样开展了1996年的冬季测量和1997年的夏季测量,有20多条船规模,最多的时候有三四十条船参与海况调查,水文数据测量资料基本都完成了。当时要求提供当地30多年的气象资料,县气象局副局长周纪珍带领同志们奋战一个多月,把嵊泗30多年的气象原始资料全部手工誊出一份来。还有,关于洋山建港对周边海域渔业资源的影响问题,我们就委托位于沈家门的浙江省渔业研究所来组织课题研究,作为建设洋山港论证报告的附属报告。我想,上海做出来的,浙江未必会认可,浙江省自己做的结论意见更具有说服力。东湖宾馆第一次召集有关参与洋山建港前期工作单位的会议,是我们嵊泗出面组织和邀请的,国航办顾刚副主任、唐士芳副处长参加会议并布置工作。

通过以芦洋公司的名义开展工作,为洋山建港提前一年争取到了勘探测量等基础资料。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的工作也一直没停。这个基础工作最关键的作用是,在国家计委(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开展新港址选址论证过程中,在比选交通部方案、上海方案、浙江方案和江苏方案的时候,凡是专家提出的各类问题,其中包括地震带对选址的影响等质疑,上海方面都能拿出详尽可靠的第一手数据。当时浙江反对建洋山港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认为洋山地区港口作业天数不足,浙江提供的测量数据只有275天,上海提供的作业天数是305天,交通部提供的也是305天,实际上洋山开港到现在平均都在360天左右。上海方案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依靠详尽的科学数据,为洋山深水港建设提供了基础依据。而在这方面我们嵊泗是作了贡献的。

1997年5月,复旦大学、嵊泗县、上海人工半岛公司三方组织召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大、小洋山新港址论坛,邀请全国有关专家、有关单位参加,国航办徐柏章主任到会讲话,并组织部分参会人员考察大、小洋山现场,为洋山建港扩大了影响面。还有上海的天然气(LNG)项目建设,经过多个方案的比选论证,最后落户在洋山中门堂岛。

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压力巨大,在此期间各级领导、中外专家及有关单位,尤其是上海方面的领导,均多次到洋山来考察调研,基本上我都参与陪同接待。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到2002年6月洋山建港开工,我们嵊泗提供交通船只保障。最多时一周四天调用渔政船接送有关专家、领导考察大、小洋山。我印象中,1997年10月底,时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计委主任韩正同志带队,以考察中门堂LNG项目的名义,同时考察了洋山港港址和马迹山港港址。另一次是1998年8月13日,徐匡迪市长率领上海市政府有关领导和专家考察大、小洋山港。那天,小洋山上的老百姓自发前来欢迎,我们真没组织过,那天老百姓出奇地热情,徐匡迪市长也是非常高兴。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让上海领导看到了嵊泗的态度,看到了群众的配合、理解和支持。

重新启动,驻岛半年完成动迁

后来,上海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争取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洋山建港的各方面条件基本成熟。2001年1月20日,吴邦国副总理率领国家有关部委、浙沪两地的领导亲自考察了大、小洋山港址。记得,那天考察完洋山港港址后,吴邦国副总理充满信心,情绪也特别好。他问陪同视察的国家计委的曾培炎主任:国家计委是什么态度?曾培炎主任表示非常支持。他又问到交通部黄镇东部长:交通部呢?黄镇东部长答道:我们交通部也是非常支持。

2002年3月,国务院审议通过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6月,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也是在那一年6月,我离开嵊泗,到舟山市担任市委常委、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后来,2003年我又一次回到嵊泗。这次是应市委书记的要求,由我、公安局孟庆丰局长和市政府李善忠秘书长三人带着上千号人的工作组进驻小洋山开展动迁。工程就要开始了,但群众动迁问题还没解决,影响工程施工,当时嵊泗感到力量不足,压力很大。舟山市委书记、市长商量以后,考虑到我熟悉情况,也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由市委常委公安局长孟庆丰同志和我共同负责工作组。那个时候真是很辛苦,考虑到岛上面人太多,我们租了一条客运船,工作组的同志都住在船上,指挥部的同志住在岛上,直接同群众对话,每天都开会,嗓子都哑了。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1000多户、3000多人的拆迁安置工作,保障了洋山港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当时工作之艰难、情况之复杂,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拆迁工作如果拖后半年,将会对整个洋山港建设产生严重影响。

动迁工作可以顺利完成,是嵊泗县委县政府及众多干部努力的结果,更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持。

现在回想起洋山港的建设过程,有四点深刻感触。

一是及时提供港址。当时,嵊泗正在酝酿以港兴县,宝钢马迹山矿石中转码头项目建设已经开始,借此机会,我们把整个嵊泗的岛屿情况和港口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摸底,情况十分清楚。应该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正是我们马上抓住机会,在一天之内提供了基础材料和初步的规划方案,为洋山港的建设迈出了第一步。

二是舟山和嵊泗方面顶着很大的压力,给上海最大的支持。特别是在洋山港前期工作进入最困难时刻,舟山和嵊泗仍然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做好各项工作。这为后来洋山港的建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是密切配合开展前期工作。毫无保留地将所有水文、气象资料提供给上海,为上海高质量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奠定基础。上海没有浙江熟悉洋山情况,但最后上海的可行性报告质量很高,这也为争取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最终促成洋山港落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做好群众的维稳和拆迁安置工作。这些工作为洋山港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保障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洋山港最困难时期,如果群众工作没做好,将会影响洋山港项目建设的落地。

我一直认为,洋山深水港建设是上海和浙江跨区域合作的典范,从1995年6月陪同上海领导乘船到大、小洋山选址开始,到2005年12月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建成运营,与上海同志一起度过的十年时光,也是我最难忘的人生岁月。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余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