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兴|王明志:上海为中心,苏浙为两翼的组合港建设之路

徐建刚 张林 谢黎萍 杨建勇 张励 刘明兴
2020-07-17 17:22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

1996年1月,国家从战略层面决定加快推进以上海为中心、以苏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直接影响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举措。目前,上海港可谓一手牵着长江,一手牵着世界,上海港集装箱班轮航线直达全球近300个港口。

今天,站在重新思考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时点,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栏目推出“向海而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亲历者说”专题,以大历史视角再思考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思辨新形势下的全球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和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先后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领导者、建设者和参与者开展口述访谈,听他们讲述港与城,海与光的奋进故事。

澎湃新闻 王亦赟 王基炜 制图

口述:王明志

采访:徐建刚、张林、谢黎萍、杨建勇、张励、刘明兴

整理:刘明兴

时间: 2018年5月16日

1990年我从上海海运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考入交通部从事水运管理工作,先后在运输管理司、水运管理司、水运司多个处室工作过。2005年被交通部选派为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我开始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结缘。工作期间亲历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从研究决策、推进建设到战略转型的过程。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作为国务院批准组建的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临时协调机构,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起步阶段破解重大难题、建设阶段积极协调、转型阶段积极推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研究决策阶段。

1978年党中央确立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全国先后建立4个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进一步扩展到沿海、边境、长江流域地区等更广阔的领域、更辽阔的地带,呈现由点到面、由沿海向内地梯次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带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货物运输需求急剧增长,这对国家主要承担外贸运输任务的沿海港口的通过能力提出了更大需求。

当时中国港口基础设施落后老化、通过能力严重不足、综合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凸显,亟须加快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上海港,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面临着对外经济交流规模迅速扩大带来的严峻挑战。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上海浦东开发开放,1992年批复设立上海浦东新区,上海市经济发展迅猛,对外贸易运输量快速增长。1993年,上海的对外贸易规模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到127.18亿美元。

此时,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开始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产生的货源为前提争建国际航运中心,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世界大港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港口相比差距很大。到 1995年,韩国的釜山港是世界第三,中国大陆只有上海港才刚刚进入世界二十大集装箱港口之中,名列第19位。中国对外贸易货物的60%左右要通过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外国港口中转,经济利益流失,对外贸易运输控制弱化。以上充分表明,中国港口发展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国内运输保障、国际竞争和经济安全的多重压力。

为了保障中国经济加速发展、对外贸易顺利进行,提高我们对国际货物运输的掌控能力,交通部筹划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港口国际运输体系,要建设我们自己的国际航运中心。

具体在哪里率先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呢?华南地区有香港和广州、深圳和珠江口各港形成的干支衔接比较完善的国际运输体系,基本能够满足当时的运输需要。而华东、华北地区亟需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升综合运输能力和综合国际竞争力。

初步考虑有三个选点:一是东北具有以重工业基地为依托的大连,二是华北靠近北京腹地广阔的天津,三是华东港口基础良好位于国家经济重地的上海。上海自然禀赋优越,拥有“襟海带江”的地理条件和沟通国内国外的独特优势,上海城市和港口的国际影响力比较突出。上海市和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贸易运输量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加快提高港口通过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特别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着眼未来,谋划长远,积极组织开展促进港口发展的一系列研讨、研究,提出了推进加快航运产业集聚的政策措施,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解决航运产业布局调整,解决机构、公司入驻上海的一些实际问题。交通部通过组织专家深入调研、广泛座谈、深入论证,从自然条件、经营环境、综合优势、港口所在城市政府开拓进取精神和积极支持力度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站在国家经济利益、经济安全、国家经济运行全局等方面综合考虑,经过综合条件比选,基本形成了率先在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升中国重要港口枢纽港功能,建设国际航运有形市场,加速国家航运资源集聚,提高中国港口综合国际竞争力,保障中国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工作方案。

港口资源集聚是中国经济保持稳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港口是中国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有效开展国际竞争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运输需求急剧增长,沿海港口压船压港问题突出。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亲自带队到上海、天津、大连等沿海港口指挥疏解。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曾经几次到沿海主要港口召开会议,调研考察,作出批示,推进港口体制改革,鼓励专用码头参与公共服务,努力提升港口能力。1994年,他在上海调研时就提到了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问题。1995年12月8日,他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议组建上海-宁波-舟山组合港、加快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我一直认为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是开发浦东,使其成为远东经济中心,开发整个长江的关键。

1996年1月3日,交通部黄镇东部长、刘松金副部长一起参加了国务院专题会议,向吴邦国副总理专门汇报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具体推进方案。1月16日下午,李鹏总理在上海主持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关问题,从国家层面启动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伟大进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第二阶段是推进建设阶段。

交通部及国务院有关部委与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一起,认真落实国务院重大战略决策,加强港口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完善长三角港口集疏运体系,推进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开辟北仑至美国航线,支持建设上海航运交易所,改造外高桥相关码头,开展深水港区选址,推进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建设,完善区域港口集疏运体系,把新组建的中国海运集团注册在上海,把中远集团集装箱运输公司整体迁分上海等。特别是,上海市领导站在国家经济发展全局,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集聚各界力量,努力完成党中央交给的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引领全国港口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交通部从规划布局、功能分工、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给予全力支持,在研究出台中国关于港口、海运、管理和经营等方面新的政策之前,基本上都率先在上海进行试验,先期实施,改革、开放、转型、调整发展重点等,都首先在上海先行先试。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由1995年首次进入世界前20位,到2010年首次成为世界第一,有力地保障了上海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建设的顺利开展,保障了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和国家对外贸易运输的安全运行。

第三阶段是战略转型阶段。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经过十多年建设,硬件基础设施能力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如何进一步提升其自身航运服务水平,成为一个新的重要课题。2008年4月底,中央政策研究室向中央政治局领导报送了《关于率先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议》专报。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7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带队到上海开展专题调研。国务院有关部委积极支持,全力配合,加紧工作,2009年4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 19号文件),开启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由基础设施通过能力建设为主,向港口通过能力建设与高端服务业并举发展的战略转型。

国务院19号文件提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因此,主要任务就是要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完善现代航运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等。文件系统地提出了实现港口发展战略转型、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新方向和新任务,开启了中国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新时代。

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现代航运服务业及相关核心产业加速集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大幅度提高,区域港口资源进一步优化,区域港口错位发展,功能趋于合理,为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发挥日益凸显的综合影响,并将发挥更重要的整体效能,对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带动作用。

组合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服务

李鹏总理在上海召开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座谈会之后,交通部与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共同研究确定了6项重大建设任务,把组建组合港作为加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1997年9月18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同意上海组合港组建方案的批复》,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主任由交通部副部长担任,上海市副市长、浙江省副省长、江苏省副省长各一人任副主任。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于当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负责日常工作,国务院副总理到会讲话并揭牌。

在国务院对于交通部和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于1996年联合上报的关于组建上海组合港的请示批复中,明确指出,上海组合港以上海为中心,浙江和江苏为两翼,在不改变原有地域和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对相应港口的集装箱码头泊位进行组合。具体范围包括:上海市吴淞口以下、江苏省南京长江大桥以下的长江水域以及浙江省宁波、舟山地区水域内已建集装箱泊位及规划建设泊位的深水岸线。把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作为跨地区的港口集装箱码头行政管理机构,协调组合港范围内集装箱码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不代替各港口管理当局的职责。

关于组建上海组合港,在最初设计阶段,从工作文件和公开报道中可以看出,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和有关方面领导,曾经设想组建一个区域性港口集团,搞成经营实体。但最后,把上海组合港定为一定区域范围的港口松散联合体,把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确定为港口集装箱码头行政协调机构。

当时设计的总体战略思路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在上海组合港成立大会上,黄镇东部长曾经讲了组建上海组合港的第一个目的是解决长江三角洲集装箱码头的规划和布局问题。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几大任务中,有多个都涉及上海组合港。关于组合港与组合港管委会的概念和含义,不少人认为不是特别清晰。实际上,组合港是指一个区域内港口群的概念。最初提组建上海组合港,是要把北仑港和上海外高桥港区的能力整合起来,国务院批复时调整为包含 6个港口的集装箱码头。上海市的深水岸线资源不足,但浙江省宁波市和舟山群岛地区及长江南京以下港口城市有不少良好的岸线资源,所以当时国务院批文明确了上海组合港的区域是包含上海市吴淞口以下,江苏省南京长江大桥以下的长江水域以及浙江省宁波、舟山地区水域内已建集装箱泊位及规划建设集装箱泊位的深水岸线,涉及上海港外高桥、宁波港北仑、南京港、镇江港、张家港、南通港等集装箱港埠企业。通过当时长三角地区主要集装箱码头资源的整合,提升区域港口群总体集装箱运输通过能力,解决港口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

第二,开展跨省市港口发展的协调。组建上海组合港,一方面是如文件上所强调的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对组合港范围内深水岸线集装箱泊位的规划、建设进行综合平衡和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业务推进上按照“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原则和经济规律,对上海组合港范围内的集装箱码头的营运和分工进行协调,避免无序竞争,组织推动直达运输、多式联运。研究组合港利用外资的意见和方案,并按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后组织实施。

第三,创新模式,推进合作,破除垄断,扩大规模,加快发展。从实施情况看,第三方面的目标已经达到,第一方面目标基本上达到,第二方面的工作与国家行政管理体系、行政权力机制和组合港办公室行政授权有关,无法完全执行到位,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协调、谋划和建议工作。

2005年我到上海组合港办公室任职之后,根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形势变化和上海组合港办公室实际工作情况,我们对原定的工作方式、方法、方针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创新。依据国务院批复的职责,站在国家经济发展全局,在强化职能、加强管理、建立队伍、完善机制、研究政策、推动区域港口业务合作、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新的探索,调整了工作思路,改善了工作方式,强化了协调服务,推进港口融合,积极化解内耗,改变竞争格局,创新竞合模式,促进长三角区域港口共同发展,努力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区域港口的综合通过能力和综合国际竞争力,积极完成保障国家经济健康运行的国内外货物运输任务。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确立了组合港办公室新的工作方针。把工作重点明确为:掌握动态、研究问题、提出建议、支持决策、协调服务。二是拓展组合港工作区域。把最初确定的对6个港口集装箱码头行政协调,拓展到长三角区域所有港口及安徽省主要港口。三是发起成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促进会,利用社团组织方式,引进专业人才,充实工作力量,开展区域信息发布、政策研究等工作。

20年来,上海组合港经历了1996年至1998年的筹建、探索、组建、建立工作基础阶段;1998年至 2005年的探索成长、组织协调、配合相关工作阶段;2005年以后的创新发展、巩固提高、推进转型、加强合作阶段。以积极推进码头扩能改造,深水港区选址建设,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集装箱运输体系完善和航运市场规范为重点,上海组合港范围内建成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极大地提升了主要港口的码头通过能力、装卸效率、服务水平和国际地位。推动加强合作,探索资源整合,共同应对航运疲软,加快港口转型发展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大力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积极探索港航制度创新和区域港口资源优化组合,等等。

关于上海组合港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朝着建设中国世界级特大港口群的目标发展,逐步使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发展的稳定器,成为亚洲甚至世界经济交往的核心枢纽,真正能够引领全球国际航运的发展方向。

上海组合港办公室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努力完善区域港口发展协调机制,以资本为纽带,实现江港口互动、重组和资源融合;促进优化区域港口资源整合,探索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推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促进高端航运产业健康成长;协助完善海港、空港、公路、铁路、长江水运和内河水网运输,促进发展多式联运,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协助做好水运生产防污节能,促进长三角区域港口绿色发展;探索研究航运政策创新,完善港口信息发布机制,促进提升国际航运影响力,积极配合国家海运强国、交通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刊发时有删节)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