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来新希望 “迁”进新生活

2020-06-23 14:40
四川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是“五个一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内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怎么样?6月22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我市把易地扶贫搬迁及其后续扶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于2019年初在全省率先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任务。全市4815户1304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上新房,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顺利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标。

威远县界牌镇桥凼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掩映在青山绿水中

搬得出——

13048名贫困人口迁新居

眼下,甜城大地生机盎然。走进威远县界牌镇桥凼村2组,两排崭新的川南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这正是村里修建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共有10户人家。

69岁缪仲银是其中的一户。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家里看电视。“快进屋坐!”缪仲银热情地招呼道。“原来住的是土坯房,前后都是山崖,两边是竹林,公路不通,走哪里都不方便……”他一边说着生活的变化,一边带记者参观他的新居。

75平方米的房子窗明几净、厨卫亮堂,冰箱、空调、液晶电视一应俱全,推开漆红的大门就能看见湖光山色和纵横公路……缪仲银告诉记者,他的女儿在政府资助下,去年已大学毕业正式参加工作,一有时间就会回老家看望他和老伴。“现在生活无忧无虑,真心感谢党的好政策!”缪仲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幸福感“爆棚”的不止缪仲银。在市中区全安镇花洞村联户联建安置区,58岁的李云才回忆起原来的住房,有说不尽的心酸。“住在八一水库下面的窝窝头,不通自来水、不通路、到处烂烦烦不说,年年‘捡瓦’却年年都要漏雨。现在和原来比,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以来,我市聚焦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着力让4815户1304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了保障,彻底告别原来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缺失的“穷窝”。

稳得住——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隆昌市迎祥镇新庙村村民谢代贵曾是村里的贫困户。早在2016年11月,为该村14户贫困户修建的易地搬迁聚居点基本建成,谢代贵成为首批入驻的贫困户。

“过去住的土坯房阴暗潮湿,一下雨就漏雨,常年居住很容易生病。现在的新房子宽敞明亮,不仅有广场,还有家畜集中饲养的场所,娃娃读书也更近了,生活条件不晓得好了多少倍!”谢代贵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这个聚居点不仅有居住条件好的住房,还有健身器材、篮球场等文化体育设施。此外,为了配套居民的生产,还专门建了集中养殖点。

“易地扶贫搬迁,重‘搬’更要重‘扶’。这不是简单地帮贫困群众“挪个窝”,还要为他们的生产生活‘铺好路’。”市发展改革委规划科科长李勇告诉记者,我市共建成规模6户及以上的集中安置点35个。

结合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我市强化功能配套,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公路、电商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等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进入或临近安置区,解决搬迁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让搬迁群众“稳得住”。

例如,2018年以来,资中县投入大量资金,新改扩建、维修加固学校就达49所,就近安排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子女入学。目前,该县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子女全部实现就近入学。

我市还分类统计搬迁户劳动力就业岗位需求信息,常年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建立扶贫导师专家库,确保每名搬迁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能。注重岗位开发,合理开发“河长制”工作巡逻等264个公益性岗位,按照每人每月400~500元给予岗位补贴。

“每个月400元的公益性岗位补贴收入,加上低保费用和土地流转收益,一家老小的生活完全没得问题!”威远县界牌镇桥凼村2组61岁易地搬迁户董正桃自从获得村里安排的公益性岗位后,对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

能脱贫——

后续产业扶持助农增收

时下的市中区全安镇花洞村,一片片柑橘果苗枝繁叶茂、一个个蔬菜大棚矗立田间地头,这些果苗、大棚正变成当地老百姓口袋里的钞票,成为群众致富的庄稼。

该村围绕打造“都市现代农业”示范村,积极探索“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内培外引4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整村流转土地1420亩,集中连片发展柑橘、蔬菜、水产等特色产业,形成“财政资金补改投+投资收益+管理服务费+二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收入”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

“到专合社务工每天60元,土地流转租金500元,去年底集体经济分红人均828元……一年人均纯收入上万元。”李云才欣喜地告诉记者,2018年他已成功脱贫。他相信,靠着村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火红势头,以后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同样,与威远县界牌镇桥凼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相邻的,是一个名叫“康桥·恬园”的乡村生态旅游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99亿元,占地4790亩,已于2017年7月开工建设,计划2024年竣工,现已投入资金1.95亿元。据悉,项目业主之所以选址在易地扶贫搬迁房屋的附近,是考虑到农家旅游项目发展起来后,能够为搬迁的困难群众增加收入。目前,贫困户仅依靠土地流转每年可增收2000元至3000元。

“产业兴则农民富。”市发展改革委规划科副科长付建英表示,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群众脱贫和搬迁群众安置最终还是要依靠产业发展。

我市坚持把因地制宜培育产业、增加就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进,针对搬迁人口致贫原因,在搬迁安置工作启动时同步规划后续脱贫措施,因村因户因人细化落实好产业、就业、社会保障等后续发展举措,确保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

在推进过程中,我市支持搬迁户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设立2.6亿元内江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基金、101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基金,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提倡资产收益,探索推广“两集中、三权六化”投资收益扶贫模式,增加搬迁群众资产性收入。

同时,以“统一土地整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和保土地用途、保价格兜底、保租金收益”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打造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基地,聚拢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例如,隆昌市黄家镇九龙村投入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170万元与业主合作经营,建成标准化黑猪养殖基地5个,标准柑橘园600亩,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