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农求真“有我在”——农报记者一线风采

2020-04-17 08:44
北京

40年栉风沐雨,我们始终与亿万农民站在一起——我们记录欢笑,为那些成长与改变欢呼;我们记录突发和现场,见证每一段波澜壮阔的“三农”故事;我们记录一段人生、一个故事、一些经历,用脚步和笔触抵达真实和人心。田坎农家有我,新闻现场有我,我们的笔,一头连着庙堂之高,一头连着田头之远,薪火相传,初心不改。

回望来时路,我们关注“三农”、贴近“三农”,用一笔一墨的辛苦劳作见证历史;不惧前路远,我们将坚持为“三农”发声代言,努力守护真实客观,勇敢拥抱下一个40年的未知与改变。

1988年5月,本报记者李千峰(左二)、郝富友(左一)采访四川省江津县(现重庆市江津区)大桥乡党委书记,了解页岩石坡地放炮、打坑栽种广柑树的情况。

1992年初,几位农民向本报反映运销途中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三乱”横行问题,本报3位记者从山东省苍山县(现兰陵县)出发,以暗访的形式一路采访至北京,发表报道《八百公里跟车记》,催生了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的出台,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改革史上的标志作品,获第三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图为1992年1月本报记者赵泽琨(左一)在运输车上同司机交谈。

2001年6月,本报记者王玉琪(右)在湖北谷城县采访,冷集镇党委副书记冷修春向记者介绍当地花椒产业发展情况。

2005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前夕,本报记者焦宏深入西藏农牧区进行采访,撰写报道《高原处处闪金光》总结宣传了40年来西藏农牧业的发展和巨变。图为焦宏(左二)在林周县甘曲镇久容村拉旺欧珠(左一)家采访时,林周县副县长边巴(右二)介绍情况。

2007年5月,本报记者黄朝武(右一)在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采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长篇人物通讯《世界的骄傲——袁隆平》刊发后,社会反响热烈。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本报派出十多名记者前往四川灾区一线进行采访报道。5月30日,在绵竹市汉旺镇汉旺广场那座永远定格在14时28分的四面钟前,采访组举行了重温入党誓词和火线入党仪式。

2011年春节前后,本报湖北记者站集中二十多天时间,深入湖北11个县(市、区)、26个乡镇街道、51个村进行调查,写就一万五千多字的调查报告《政策落实八个问题干部进村七条建议——〈农民日报〉湖北十县百户农民调查报告》,此篇报告获2011年度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图为本报记者何红卫(右一)于2011年大年初二在鄂西北山区郧县(现十堰市郧阳区)百桑关镇石门磴村1组采访84岁贫困老人杨保山和老伴。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后,本报派出一线报道组深入震中采访,挖掘报道了一系列反映农业系统、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图为本报记者冯克在宝兴县青衣源桥边的雪山村临时安置点采访救灾物资发放情况。

2017年5月,本报记者李朝民参加“喜迎十九大”重点宣传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精准扶贫驻村调研》,与湖南省邵阳县郦家坪镇罗汉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后撰写《光棍汉脱贫记》系列报道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焦点访谈》对他的新闻扶贫故事进行了报道。图为李朝民在帮助贫困户邓再良收割油菜。

2018年8月,“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遭遇自1974年以来最大洪峰,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写刊发《寿光大水三问》。报道发出后,寿光当地大棚保险、田间灌排设施等问题陆续得到解决。此报道获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图为8月24日,本报记者李竟涵爬上纪台镇孟家村被淹大棚棚顶采访。

2018年11月,豫南地区出现“卖粮难”现象,本报河南记者站进行深入采访,于11月5日在本报4版头条刊发《河南罗山县:排队三四天农民卖粮难》。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河南省有关部门共同邀请采访记者在罗山县召开现场会议,商讨如何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解决后,罗山种粮大户陈权贵发来信息:“感谢《农民日报》心系农民,帮助农民解决难题,让农民不再大冷天排长队,卖隔夜粮。”图为本报记者张培奇(左)在现场采访。

2020年2月,举国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本报记者李飞与邓俐赴湖北武汉、宜昌、孝感等地的农村、医院和社区采访报道。图为2月15日,李飞(右)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采拍即将进入重症病房的援鄂医疗队护士。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崇农求真“有我在”——农报记者一线风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