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9名逆行者以命相护,守得春来医者力量仍在延续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张慧 记者 陈斯斯
2020-04-10 11:19
来源:澎湃新闻
4月10日,最后一批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如约而至。至此,上海1649名医疗队员,全部安全回归。澎湃新闻编辑 曾茵子 视频来源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00:34)
2020年4月10日,武汉天河机场。

中午10点53分,MU9002航班载着最后一批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冲上云霄飞往上海。至此,上海1649名医疗队员全部回归。

他们,帮助了武汉人民,也保卫了家乡上海。

在樱花烂漫的日子里回望,大疫之下,这群人衣白袍、舍团圆,溯江而上,以命相护,无一退缩。

守得春来,逆行的身影被铭记。

如今,他们有的已经回到曾经的岗位,医者的力量仍在延续。

集结:“武汉不应该是这样的”

小年夜,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钟鸣告别家人。他踏入车厢前一刻的侧影,成为人们脑中“逆行者”的模样之一。

1月23日,小年夜,钟鸣驰援武汉。  医院供图

2月17日,开往武汉的动车启动前,瑞金医院病理科王朝夫教授和家人,隔着玻璃,手贴着手,相望道别。

这一幕,被前来送别的瑞金医院院长宁光看在眼里,“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亲情……妻子就这样责无旁贷地把丈夫送到战场上。”

瑞金医院病理科主任王朝夫与家人道别。 上海瑞金医院 供图

2月初的武汉,“上千万人的大城市,没有声音,没有灯光”,这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畴文所见的江城。

率队下飞机时,他口中只道“悲悯”、“武汉不应该是这样的”。

赴汉医疗队中不乏年轻人,在领队眼里,“他们还是孩子”。

接管病房当天,朱畴文目送载着医护人员的班车离开,“心里是不安的,真的是面临未知的世界,那么年轻的同志。”

“在这次疫情抗击战中,青年医务人员成为中坚力量。”上海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说,95后护士于景海、周玲亿原定于2月14日领证,他们选择取消婚礼,一同奔赴武汉。雷神山医院为他们举办了一场极其简单的“战地婚礼”,生动诠释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雷神山战“疫”婚礼,两名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喜结伉俪。 仁济医院供图

来自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90后护士邹芳草,带着画板上前线,利用工作之余,完成了46幅卡通画,配以简单活泼的文字。这些画记录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疗队员在雷神山医院的点点滴滴,还画下了队员们开发的一系列临床小发明,如眼罩等。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90后护士邹芳草的漫画作品。 受访者供图

战斗:超越医患关系的生死托付

朱畴文说,救治病人,不单单是用技术的力量,而要用人性的关怀。

一张“落日余晖”照片,让朱畴文率领的中山医院医疗队,收获了“陪你看日落医疗队”称号。

3月5日,刘凯医生护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

刘凯医生让老先生欣赏了久违的日落  医院供图

病房里的生死托付,超越了医患关系。

在武汉三院重症病区,一位患者3月4日出现了自发性气胸,来自上海仁济医院的医生余跃天跪着为患者进行胸腔引流。他从患者胸腔中缓慢抽出500ml,10分钟后,患者从呼吸困难慢慢转向呼吸顺畅。

完成操作时,他的衣衫被汗水浸透,护目镜和面屏,被蒸腾的水汽,密密布满。

在连线上海新闻发布会时,余跃天说,每个医生都会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的方式救治患者。而在这场攻坚战中,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都值得努力,都值得冒风险。

余跃天跪着为患者进行胸腔引流。王瑞兰 摄

3月12日,在雷神山医院,79岁的金老先生即将出院。年纪大了、手抖,写不了感谢信,面对医护人员,这位30多年军龄的患者说:“我给你敬个礼吧。”

病床上,老人神情肃穆地敬了一个军礼,站在病床旁,来自岳阳医院,有着28年军龄的上海医生樊民回礼致敬。

79岁患者金老先生用军礼致敬上海医生樊民

他们的付出,也赢得了患者和武汉市民的感谢。

3月30日,看落日的老先生得知中山医院医疗队要回上海,为大家拉了一首小提琴曲《沉思》表示感谢。

4月9日,故事有了完满结局,老先生王欣获得“战胜者”证书,康复出院。

他连线当初陪他看落日的刘凯医生,“我现在一切都好,今天出院,祝白衣战士全家幸福。”

4月9日下午,看落日老人王欣达到康复出院标准,康复出院。 澎湃新闻记者 赵思维 图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医生应佑国记得,3月22日离开武汉那天,在医疗队集合点,一位小女孩拿着自己描绘医护人员的画,感谢医疗队叔叔阿姨;车队驶离酒店,酒店经理站得笔直,然后90度深深鞠了一躬;路过居民小区,武汉市民自发在阳台为医疗队送行,齐声大喊:“再见了,谢谢白衣天使!祝你们一路平安!”

回家:回到曾经的岗位,逆行已成日常

4月4日防空警报响起时,奉贤区中心医院护师蒋惠佳站在青浦隔离点的阳台默哀。她是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1月24日赴鄂,3月31日返沪。

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蒋惠佳在隔离点的阳台默哀。

“我低下了头闭上了双眼,脑海中不由自主闪过一幕幕过往的画面,每一个我护理过的病人的脸都在我眼前闪过,或愁苦、或喜悦、或担忧、或淡定。”她说,在金银谭医院奋斗的每一个日日夜夜,每一个工作场景就像放电影一样。

以后该怎样以新的面貌面对生活,蒋惠佳也在沉下心思考。

已经隔离结束的医护人员回到了曾经的岗位,原来,“逆行”是他们的日常。

4月6日,东方医院影像科技师张明鸣已经回归科室,为了能以最好状态投入工作,他在隔离期间就调整作息。如今,每日工作繁忙,但他感觉状态尚佳。

他说,复工复产后,门诊CT检查量剧增,4月7日全天CT量达到了五六百。

这两日,东方医院在发热门诊区域加装了方舱CT,病人不用出门诊就能完成检查。张明鸣参与了技术指导,从防护用品的穿脱流程,到加斜坡等细节,他提出了建议。

东方医院加装方舱CT,张明鸣参与技术指导。 受访者供图

在这方面,他有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的工作经验。在武汉的45天里,他和同事们完成了两千多位新冠肺炎患者检查。

他曾在日记中记述第二次进舱经历,穿上防护用品后,又穿上重达15斤的铅衣、铅围脖,行动变得异常笨拙。他和同事花了4个小时为23位患者做完检查。“结束时衣服已经湿透了,护目镜里的水汽冷却了,变成水珠流下来了。”

3月17日告别武汉的那天,令他终生难忘。隔着几条马路的小区居民,向医疗队隔空喊话感谢。

“那遥遥但热烈,发自内心的喊话场景,这一生我肯定会经常想起,常常梦见。”张明鸣说。

    责任编辑:郑浩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