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邨疫事|告别和重建

蕾蕾菜
2020-04-06 17:54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平静下来,而在欧美,疫情依然在肆虐。疾病、死亡、混乱、焦灼之外,生活还在继续。澎湃新闻特约几位居住在美国、法国、英国等国的华人和留学生,记录他们疫情下的日常生活。在病毒面前,全世界人民都是一家人。

行人走在美国街头。

今天早上,楼下的后院跑来一群火鸡。两只公的,三只母的。大概是春天了,公的一直开屏,雄赳赳气昂昂地踱着步子。

一对夫妇模样的人,站在一旁拍照。拍了很久。他们走后,二楼的邻居带着小朋友下楼在后院溜达了一会,他们从火鸡身边走过,火鸡毫不在意。

我家小朋友在楼上看得各种兴奋。要是在往常,我们肯定全都呼啦啦冲到楼下去玩了。现在,神兽变困兽,只能远远看看,和邻居们挥挥手。

不知道为什么,我很想下去和火鸡打一架。大概也是闷出毛病了。

我们住的是老公寓,1915年的房子,一共三层。这条街上的公寓,看着年纪也都差不多。大部分住户都是我们这样带着孩子的家庭。只有我们隔壁一栋,房东出租给了几个学生。我们称那栋楼为party house。他们常有派对,不单周末,有时周二、周三也有。有一回晚上11点以后还在街上喧闹,邻居还报警了。

最后一次派对,大概是一个多月前。那是一个温暖的春日。温度陡然升高,天气好得不像话。年轻人们在楼顶天台上聚会,喝酒,聊天,自拍。女孩们穿着抹胸。男孩们穿着短袖T恤。

最近,party house变得很安静。有时我努力张望,偶尔看到一个年轻人在厨房里手持着锅,不知道在煮什么。

真是稀有的景象。

我开始怀念那些热热闹闹的晚上。

麻州的疫情仍然严重,确诊人数破了12000,超过850名医护感染。还有医院压根儿不给护士们检测。有点“轻伤不下火线”的意思。

我总是怀疑这里检测的准确率。麻州目前一共检测了71937,对应确诊12500,只有17%的阳性比例,总觉得不太真实。听说纽约市的检测阳性率是50.8%。这好像是个比较令人信服的数字。

国内最近一直在讨论无症状感染者的数据应该纳入确诊数据中。我怀疑在麻州压根儿就不存在什么无症状感染者的数据,没有症状,你根本得不到检测。

于是更加不敢出门。

前些天,因为平常买生鲜的网站就要停止往我们这边送货,我赶紧下了最后一单。有米、面、排骨、蔬菜等等,还有两只名字为加拿大龙岗走地鸡的鸡。我不知道加拿大龙岗在哪里。我只记得深圳龙岗。

大概2004年或者2005年的时候,我在深圳当记者,曾经去过深圳的龙岗采访,那里有一片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民居很好,但是走出来就是一片混乱。摩托车在我身边逆行,中巴小巴看起来都像黑车。整条马路上尘土飞扬,我等了很久才等到回市区的公交车。

龙岗的特色美食是乳鸽,个头很大。曾经有朋友带我们去吃,点一只乳鸽还赠送五个菜,每份都实打实。那个晚上,还年轻的我们吃得四仰八叉。

从大学毕业到结婚前,我在深圳生活了五年。后来结婚到了上海,我慢慢把社保转了过来,后来又把户口也转到上海。和深圳的关联变得越来越少,只剩下几个好朋友。

到去年,因为家属工作,我们告别生活了13年的上海,来到这里。

告别深圳,在上海重建。

告别上海,在此地重建。

我曾经以为,这两次重建已经是困难的。

但相比较眼下,过去的这些告别与重建,显得“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们的过去,因为过于安逸,甚至显得轻浮。

而在现在的生活里,健康和食物成为唯二重要的事。一切都变得简单而郑重。我们戴着口罩,带着恐惧,努力重建一种生活。

这样的生活需要解决的不单单只是“社交距离”,更重要的是,在面对危机时,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眼前的疫情或许会因为疫苗、特效药戛然而止。但它狠狠提醒我们,危机其实离我们很近。这会成为我们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它打击我们的惯性,告诉我们,并不存在什么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生活。

又或许,我们早就该在头顶悬上这把剑。

《人类简史》的作者在最新的一篇文章中讲到,或许,因为这次全球大流行的传染病,政府会加强对人们的控制,通过生物特别识别手段,监控每个人的体温,乃至情绪。

这令我想到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在新世界里,最高目标是社会安定,然后可以抹杀人们的情绪、情感和思考。

这不仅仅只是一把剑了。

也可能是枷锁,温床,或者别的什么。

下午的时候,我们开车去朋友家(无接触)取点东西。路上已经看到有人戴着口罩。有一家人戴着口罩在散步的。也有遛狗的。

这一切显得很不真实。

但我知道,这将是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唯一的真实。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