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浦东30年|舒榕斌:真正的自由贸易与观念创新

黄金平 赵菲
2020-04-06 16:13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20年4月18日,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纪念日。

三十而立,浦东告诉世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如何书写一座城市新的传奇。中国奇迹的密码,是浦东三十年来的思想解放、制度创新,是一代人的艰辛探索和奉献。

三十而立,浦东的崛起,不仅是崭新城市天际线的立起,更是中国昂首走向世界、拥抱世界的步伐。

上海的浦东,中国的浦东,世界的浦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澎湃新闻·智库报告栏目推出“人海潮·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口述”系列专题,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以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张江四个开发区为切入点,采访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者、参与者、执行者,讲述那段浪奔浪流的进取故事,致敬那段激情似火的创业史,更为今天的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一个大历史视角。

澎湃新闻 王亦赟 制图

口述:舒榕斌

采访:黄金平、 赵菲

整理:赵菲

时间:2019年12月20日

30年前浦东开发之际,上海市委组织部在各委办抽调人员时,我作为第一批18名公务员被选中。后来我们这18名公务员,也被称为“十八勇士”。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90年4月,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的领导通知我说:“组织上定下来,你被抽调到浦东开发办。”当时,刚休完婚假的我听到这个消息,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

说实话当时是有一些思想斗争的,一来我对经济信息中心的工作非常熟悉,很舍不得;二来,家里原本离办公室很近,骑自行车只要5分钟,而到浦东上班的话路途非常远;三来,那时刚结婚,考虑到很快有小孩,就没办法照顾到家庭了。不过,当时我从内心深处觉得浦东开发有着关系到上海,乃至国家未来发展的历史性意义,浦东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我有一份改变它的渴望,也觉得自己应有一份责任。

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揭牌,第二天全班人马就在浦东大道141号上班了。其时前来询问政策的国内外客商络绎不绝。第二天《解放日报》刊登了题为《浦东开发办的第一天》的文章,讲述浦东开发办项目处的负责人就像是一位门诊医生,一房间的人都在等待着跟他对话,他甚至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记者笔下的“门诊医生”说的就是我。

尽管开张的时候场面挺热闹,但实际落地的项目却并不多。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讲话,更进一步表明了中央的开发开放决心;加之中央企业带头落户浦东,才真正开启了浦东开发的投资大幕。那时候,大概半天时间里浦东开发办就要谈成4-5块土地批租,而15到20分钟内上海市规划局即批复完成。

第一块变土为“金”的地方

浦东开发办挂牌1个月后,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我国大陆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应运而生。这是中国大陆最开放的区域,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它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这里日后又成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诞生之地。

这栋楼是外高桥保税区第一楼,当时是高南乡友好小学,“土地实转”在这里酝酿。新华社 资料图

当时,我们没有钱,但我们有土地。浦东创造了堪称MBA经典案例“资金空转、土地实转”的创新做法。首先就是开发公司跟土地部门签订一个土地转让合同,当时外高桥规划10平方公里,先期开发4平方公里,每平方米是60块,也就是2.4亿;其次请一家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当时银行认为这件事情不具操作性,他们无法给一个没有注册资本的公司提供贷款。此时,上海投资信托公司勇敢地参与了此项运作。土地管理局、金融机构和开发公司在2.4亿付款凭证上同时背书,那么土地使用许可证就可以发给开发公司,这张土地使用许可证又可以作为投资信托公司出资2.4亿的抵押;最后外联发拿着土地许可证,到工商局顺理成章地完成注册。一步原来看似的死棋,就这样满盘皆活了。

土地实转之后,实际上还是没有可运转的开发资金进行“七通一平”,为破解这一难题,1992年2月,我们与中国银行、香港招商局、香港中银集团联合组建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内资75%,外资25%,这样就可享受外资企业待遇。有了资金流之后就开始动拆迁,搞滚动开发,开发完成后又可以进行新一轮的土地批租。1993年,外高桥和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签订了土地转让合同,中国大陆第一块保税土地25000平方米,给了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外高桥保税区的开发就这样启动了,实现了从向政府要钱转到向市场筹钱,从资金投入实现回报产出,这是保税区开发史上的重要一笔,在全国来说也是打破困境的创新。此时,在浦东项目办工作两年后公派赴美学习工商管理的我回到了国内,在浦东新区管委会经贸局和外高桥管委会之间,我选择了后者。

继成立合资企业后,外高桥保税区发行A股和B股共10亿股,为保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外高桥以“弹丸之地”创造年税收1000亿元,创造了保税区的奇迹,真正把土地变成了黄金。

追逐真正自由的贸易

外高桥保税区,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开放度和自由度最大的“境内关外”区,是比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特区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升级版。

1990年9月30号,朱镕基在浦东开发开放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10条优惠政策,其中第7条讲到外高桥保税区——在浦东新区的保税区内允许外商贸易机构,可以从事为区内代理自营产品和零部件的进出口代理业务和从事转口贸易。短短50个字,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突破。第一,外商可以设立贸易公司。第二,没有自营产品的贸易公司,可以为保税区内外实体企业的产品、零部件做代理;第三,外高桥可以从事做转口贸易。

1996年,上海出台了我们参与制定的全国第一个保税区货物出入境管理规定——《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之后,落户外高桥的外企达到了2000-3000家。

在浦东开发开放过程中,日本企业是敢于创新、突破陈规的。日本九大商社之一的伊藤忠商社得知在外高桥保税区可以设立贸易公司后,勇于吃“第一只螃蟹”。伊藤忠商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重建日本战后经济而建立的,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尤其是在纺织品方面。他们向上海市政府提出在外高桥设立贸易公司的想法,由于上海从未审批过第三产业的外资贸易公司,所以慎重地将报告提交给经贸部。经贸部通过几个司的会签之后,对伊藤忠商社进入中国发出了具有中国改革开放标志性的外商独资贸易的批准证书。伊藤忠商社设立上海伊藤忠商事有限公司,在中国取得了贸易的法人地位。此举为此后外资贸易公司进入中国打开了大门,奠定了保税区现贸易产业结构格局,也形成了外高桥保税区未来的招商引资对象:以外资企业为主,以国际贸易为主。外高桥这6000多家企业,一家一家都是我看着如何引进来的。

在上海伊藤忠商事有限公司获批后不久,一大批日本企业纷纷仿效。做贸易和房地产的丸红株式会社是日本的一家综合公司,在运输方面有着很强的实力,有自己的船队。他们很希望中国的服务贸易能够开放。丸红的首席代表拜访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朱镕基说由于10条政策里没有谈到物流,那么审批权显然在北京。丸红的董事长特意飞到北京求见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提出想在外高桥保税区成立一家物流公司。李鹏专门请经贸部和交通部研究这件事情,研究的结果是同意设立合资公司,外方可相对控股。于是日本丸红株式会社与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外运上海公司和外高桥保税区港务公司共同出资,丸红以60%相对控股,三家中资公司40%,于1993年8月成立上海外红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这是我国第一家专业从事第三方物流业务的中外合资企业。

伊藤忠、外红的入驻成功带动了日本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百家贸易公司蜂拥而至。目前外高桥保税区已有1000多家物流企业,全球排名前20名的物流企业均在这里落了户,如今外高桥保税区每年创造了1000多亿的物流量,现代物流已经成为保税区的一个强大支柱产业。

外高桥保税区现每年基本上大概8000多亿人民币进出口额,是整个上海进出口额的1/4,单单进口就是6000多亿,是整个上海进口额的1/3。今天我们在很多方面的功能创新,实际上就是在那段时间打下基础的。到自贸区的设立又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包括制度的创新、政府职能转变、贸易便利、金融方面的创新,而这其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观念的创新。

世界高端企业的汇聚地

生产性制造业在外高桥原来并不是放在很优先的位置,但市场却有外向型的需求。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日本JVC就是这样一家外向型企业,在全世界有近百家公司及工厂,每年销售额达80亿美元,主要从事音响、录音机等产品的生产,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很高。在我们团队的努力下,JVC进驻外高桥,实现了1992年当年谈判、当年签约、当年动工、当年投产。JVC开了保税区设立外向型加工企业的先河。

1992年12月21日,外高桥保税区首家高技术工厂投产。新华社 资料图

1990年代中期,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暴发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国际跨国公司面临着第二次战略转移。而此时的中国,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劳动力素质等已经达到了承接跨国公司高端制造业的水平。外高桥保税区的产业集聚迎来了先机。原本在新加坡做打印机的惠普公司,希望把生产线转移到浦东来,并表示他们可以带动一批惠普的供应商共同入驻园区。惠普打印机生产线正式上线后,就在当年,真的一下子带动了18家加工厂从新加坡迁移到了外高桥保税区,成为入驻园区的第一家世界500强的实体企业。惠普带动了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入驻,其影响可想而知。

在惠普公司的集聚型招商大获成功后,我们又使全球封装巨头英特尔入驻园区。开工典礼那天,英特尔总裁说,浦东工厂是英特尔在全世界落地最快的,实实在在体现了浦东速度。英特尔巨大的示范效应显而易见,飞利浦、IBM等紧随其后入驻保税区。这些高端跨国企业的生产工厂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先进制造产业园区,其工业产值占保税区的75%,出口值占70%。这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海关税收从1994年、1995年的0.45亿元和3.40亿元,到1996年锐增至16.97亿元,几乎翻了5倍。伴随着英特尔上海生产线扩容即二期工程在外高桥保税区的扩建,又有一大批高端企业纷至沓来,外高桥保税区形成了世界高端企业发展的汇集地,也正是中国参与国际贸易、国际竞争分工的缩影。

2000年8月,英特尔公司追加在沪投资。新华社 资料图

我们经过长时间的对外合作,发现建立分拨中心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典型。

全国第一家分拨中心是外高桥的松下公司。事实证明,成立分拨中心是非常好的做法,松下公司从数据中看到,效率陡增的同时成本在大大地降低,他们很满意。后来,我们把松下公司这个案例带出去以商招商,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这些高端外商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对投资环境的要求,表面看起来很挑剔,但最终反而成就了我们投资环境的改善和自我理念的更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外高桥吸引外资影响很大,保税区的几栋写字楼空空如也。当时外高桥有多家外资物流公司,但唯独缺少自己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我觉得可以创办自己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我们拿出7000多平方米的一栋楼,打破了当时看来的一切壁垒,和上实集团合资在外高桥创立了第一家国有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成立第一年亏损了250万元,但我对物流公司总经理说别着急,还送了他一本书《利润再增》为他打气。2012年,这家物流公司净利润达到了8000万元,目前它已成为保税区最大、功能最完善的供应链平台公司,业务遍及海内外。

把国际市场搬到外高桥

如今的外高桥保税区,进出口总额占整个上海的1/4、浦东的1/2,占全国所有保税区进出口额的半壁江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开创的生产资料交易市场是其中关键的一招棋。

1993年11月29日,上海保税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在外高桥保税区正式开业,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保税生产资料交易市场。上海保税生产资料交易市场,既有10平方公里封关的保税区,又有直接与国际航线挂靠的港区,完全有能力将国际市场搬到上海大门口来。

1994年12月,上海保税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展出法国高速火车。新华社 资料图

尤其是1999年开启的专业市场的服务,给外高桥带来了全新的发展视域。黄菊书记、徐匡迪市长从天津保税区考察回来之后,专门到外高桥保税区来,要求我们把汽车市场和钟表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好。后来保税区一时间汽车市场最高库存量达到6000多辆,2万平方米的仓库,6000平方米的堆场,仓库旁的绿化带上也停满了进口轿车,场面蔚为壮观。

保税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的建立,使得在加入WTO以后,我们不仅没有流失客户,反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国内商品销售额数年来一直维持在1.5万亿元以上的规模。

随后,我们又创立了进口商品的直销中心,创建渠道让进口商品在这里跟国内的消费者零距离见面。第一届中国进口博览会也借鉴了我们外高桥保税区做专业市场的经验,有的同志开玩笑说,为了进博会,外高桥准备了20多年。

外高桥保税区跟浦东开发开放一样,都是为改革而生、为改革而新,外高桥的基因密码就是创新,这让外高桥始终保持先发效应,永远领先一步。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文章刊发时有删节)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