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群英谱】关山索岭上的一棵“松” ——追记关岭自治县驻村干部陈庆松(上篇)

2020-03-23 16:55
贵州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陈庆松走了,正如他生前所喜欢的那句诗一样!

2020年1月13日晚7时许,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关岭自治县新铺镇新龙村驻村干部陈庆松,在全县脱贫攻坚即将迎接胜利曙光的时刻,突发急性白血病,在医院救治无效,年仅46岁……

陈庆松生前(左一)工作照。

噩耗传出,关山静默,盘水哀思。

“如果他不那么咬牙坚持,如果他发病的那天就去医院检查……”

但所有的如果都顶不上他走时说的那句“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我不能拖大家后腿”,因为他将生命燃烧,撒向那片他曾经丈量无数次的土地,定格为关山索岭上的一棵“松”。

让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路上

关岭自治县座落于云贵高原东部脊状斜坡地带,山多壑深,自古就有“关山索岭”之称。出县城向西南方向,就折入山路,沿关兴公路转入沪昆高速,再拐过数不尽的弯道,一个多小时,盘山折路近40公里,安顺最西边的新铺镇出现在一层层薄雾中。

就是这条路,陈庆松已经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哪里弯比较陡、哪里坡非常急,他心里都清清楚楚。

生于关岭坡贡镇凡化村,从小努力奋斗的他,经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出大山,1997年12月参加工作,进入关岭自治县移民局工作,成为了“城里人”。

然而这个“城里人”却几乎没有在县城里好好生活过,他做出了到农村去,到基层去的选择!

2006年3月,陈庆松(左二)在董箐水电站库区板贵乡勘测被淹没征用土地。陈永文供图

2005年开始,他先后参与光照、董箐、马马崖水电站和黔中水利枢纽实物指标调查和移民安置工作;2011年,到新铺镇大盘江村参与党建扶贫工作;2018年10月请缨到新铺镇新龙村纳朵组当网格员……

纳朵组有63户人家,贫困户就有39户166人,贫困发生率高达60.58%,需要整组搬迁,工作难度最大。

网格员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道“把关人”,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陈庆松将工作重心转向了如何做好群众的后续扶持工作。

2013年9月陈庆松(左三)陪同市移民局、县移民相关领导到马马崖库区岗乌镇小盘江村检查指导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建房情况。陈永文供图

由于新铺镇距离关岭县城相对较远,需要1个多小时的车程。陈庆松平时的工作,只能一半时间吃住在村里,参加村(脱贫攻坚)指挥所的工作,整理“一户一档”资料等,一半时间奔波在各个安置点为搬迁户群众服务。但由于陈庆松不会开车,往返村里与安置点,每次都是乘坐城乡班车,安置点到村委两点一线的跑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2015年7月,陈庆松(右)对光照水电站库区岗乌镇大寨村村民被淹没土地进行现场调查勘查测量。陈永文供图

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陈庆松将他包保的搬迁群众每家的电话号码都存在手机里,每户的家庭住址、人口数、致贫原因等基本情况都清楚的写在笔记本里。多少次的登门走访,在哪里务工、工资收入多少、子女就读学校、是否获得补助、是否办理低保、家里种了多少田地、收成如何等一次次的询问记录;多少个日夜,他伏案工作,一遍遍地反复印证、反复校对一个个数据,为纳朵组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进新龙村资料室,从签到册上还能找到他驻村期间每天八点准时签到的笔迹。资料柜中陈庆松生前整理的贫困户一户一档的资料还在整整齐齐的摆放着,翻开厚厚的一沓资料,里面申请书、信息采集表、帮扶台账、分红协议、务工收入证明等材料一应俱全。

2015年7月,陈庆松(右二)对光照水电站库区岗乌镇大寨村村民被淹没土地进行现场调查勘查测量。陈永文供图

然而,就在关岭自治县“脱贫摘帽”迎来曙光之际,劳累过度的陈庆松病倒了。

2020年1月6日,陈庆松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作为关岭自治县生态移民局下派到新龙村脱贫攻坚驻村干部,他与其他扶贫干部一样,一根心弦紧绷着,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脱贫摘帽”的工作中,完全把自己的身体抛在了脑后。

1月7日,陈庆松去走访贫困户,随行的同事发现他精神不太好,纷纷劝他去医院检查下。面对同事们的关心,他只用一句“普通的感冒,吃点药就好了,现在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要站好岗位,不能给大家拖后。”

1月8日早上,又要投入到工作中的陈庆松,发现自己连走路都感到吃力。同为县生态移民局下派新龙村驻村干部的马成程劝他放下工作,到大点的医院检查看看。陈庆松说:“没什么大事,到诊所打一针就好了。”到村里诊所打完针,陈庆松又坚持到易地扶贫安置点安馨社区走访搬迁户。

2015年7月,陈庆松(左一)对光照水电站库区岗乌镇大寨村村民被淹没土地进行现场调查勘查测量。陈永文供图

当晚22:49分,陈庆松在新龙村委交流群发了四张入户走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照片,没成想竟成了陈庆松最后的工作照。从照片中依稀可以看出,陈庆松因体力不支,手扶着车强行支撑着。就这样,他一直拖着虚弱的身体坚持工作到1月11日周末,才到县人民医院就诊,当时病情已经恶化,连夜转院到贵医附属医院。

1月13日晚7时许,这位长期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经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刻。

供稿: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胡丽华 张赛

监制:周雪梅

原标题:《【脱贫攻坚群英谱】关山索岭上的一棵“松” ——追记关岭自治县驻村干部陈庆松(上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